袁隆平讲禾下乘凉梦(我的禾下乘凉梦全文原文)

2022-08-08 00:08:11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275

袁隆平:我有一个禾下乘凉的梦


  日前,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结果揭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榜上有名。从田野重重稻浪中走来的袁隆平,是一代科学大师,也是一座精神富矿。他以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专业素养与道德操守、事业追求与社会责任、祖国情结与世界胸怀完美结合的风范,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我国杂交水稻界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袁隆平因此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的充分肯定和国际社会的由衷赞誉,先后获得10多项国际大奖和“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

  如今已经77岁高龄的袁隆平,依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说自己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要实现试验田亩产900公斤;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深受杂交稻惠泽的中国农民,用生动而朴实的语言称颂袁隆平为 “米菩萨”、“米财神”;在印度尼西亚农村的庆丰收典礼上,成千上万的农民们手捧金色的稻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灿烂笑容,在此起彼伏的稻浪中齐声高呼:“中国人万岁!”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早在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由衷地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就在新中国成立同年,袁隆平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后调整并入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讲授俄语、植物、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课程。在安江农校长达18年的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脸上堆满了忧伤。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感到了“饿殍”两个字的刺痛。他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觉得自己应该也必须做点什么,就决心从农作物品种改良入手,探索科技兴农之路,与饥饿和灾荒抗争。

  然而,从传统理论讲水稻是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爱思索的袁隆平把眼光从教科书移到了田间。盛夏的一天,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袁隆平像往常一样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鹤立鸡群”。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袁隆平失望了,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但也惊喜地发现自然界存在着“天然杂交稻”,水稻和其他异花授粉作物一样,具有杂交优势。于是,他跳出水稻“无性杂交”学说的束缚,开始了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1964年7月的一天,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的种子。

  在水稻开花的时,赤日炎炎之下,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田间辛勤研究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他心爱的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当头一棒”:几年积累下来的700多株珍贵不育材料秧苗,一夜之间被人全部拔除毁坏,几年的心血被毁。袁隆平忍着悲愤,在一口废井里找到5株秧苗后,才算松了一口气。他就二话没说继续坚持试验。

  然而6年过去了,他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水稻不育系。苦苦思索的袁隆平决定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1970年11月,他终于在海南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找到一株雄花败育株,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袁隆平欣喜若狂,因为这使杂交水稻的培育找到了突破口。

  袁隆平将金子般珍贵的“野败”材料迅速分发到全国30多个科研单位,进行协作攻关,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个测交和回交转育试验,以扩大选择概率。到1975年,随着杂交水稻各种难关的相继攻克,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从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亩增产20%左右。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震惊了全世界,也赢得了极高的荣誉。

  

  禾下乘凉的梦想

  

  在水稻育种科学领域已成为巨人的袁隆平,一直有个在稻穗下乘凉的梦想,就是水稻长的比高粱还高,比扫帚还长,籽粒比花生还大。

  杂交水稻虽然大幅度增产,可袁隆平发现还存在着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不足,就又开始了新的攻关。这时,朋友劝他说:“你已成了著名科学家,万一搞砸了,岂不坏了名声?”他认为,搞科研如同跳高,新的高度你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得失不算什么。

  1987年,水稻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经过艰苦努力,8年后,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平均比三系杂交稻亩增产5%~10%。

  马不停蹄的袁隆平,这时瞄准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培育超级杂交稻。

  超级稻计划是个国际大难题,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搞了十几年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但中国“神农”袁隆平实现了:“2000年亩产达到700公斤;2004年亩产达到800公斤。2010年亩产要实现900公斤的目标,到那时,6000万亩地要产出8000万亩地的粮食,将为国家节省2000万亩土地。同时,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从现在的3000万亩扩大到2亿亩以上,增产的粮食要多养活一亿人口。”

  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已经年近80的袁隆平并没有放慢自己的脚步,仍然奋斗在科研的前沿。

  

  为了世界人民都吃饱饭

  

  上个世纪有份国外的《谁来养活中国》的“醒世报告”。认为到21世纪初,中国为了养活10多亿的人口,粮食问题将威胁到全世界的粮食供应。

  面对世界的不安与困惑,袁隆平以研究杂交水稻的成果,回应了这种担忧,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同时还能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美国普都大学教授、四届美国总统农业顾问汤・巴来伯格钦佩地说,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可贵的时间,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袁隆平使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

  多年来,袁隆平怀着“造福世界人民”的宽广胸襟,7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20多次举办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30多个国家培训技术骨干500余名。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在袁隆平的办公室里,有张他与一位菲律宾农民的合影,照片上,捧着沉甸甸超级稻的农民紧挨着袁隆平,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以前菲律宾水稻亩产只有200多公斤,当使用了中国的杂交稻、超级稻技术后,亩产达到了700多公斤。

下一篇:简笔画大全 可爱 简单 漂亮(简笔画大全可爱简单漂亮?)
上一篇:沙海电视剧全集免费完整版(《沙海》全集在哪里可以免费在线观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