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宋代没有烧制大缸的技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

2022-08-07 07:48:10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35

此事源于北大历史系赵冬梅教授和马未都在一档电视节目上的辩论。赵老师认为司马光砸缸是历史的真实,历史学家就是探求历史的真相。马未都认为宋代烧不出“缸”这种器皿,因而,司马光砸缸并非历史的真实,并据此认为历史的真相不易探求,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比寻求真相更为重要。



缸并不是个近代名词,而是个很古老的词。缸原义是指大口而无颈的陶器,根据字形理解,“工”意为巨大,“缸”也就是巨大的缶器,是陶制的,缸与瓮其实是一类东西,只是比瓮略大形状略有不同,看成一个东西也未尝不可。我小时候家里有陶制的水瓮,还有存放粮食的瓮,稍小点腌咸菜的瓮,我们经常也称其为缸,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马未都说宋代没有烧缸的技术,自然有其道理,但明显是偷换概念,马未都所说的缸指的瓷缸,我不知道宋代能不能烧制出如此大型的瓷缸,马未都是专业的文物鉴赏家,其所说应该是有根据的。但马未都把瓷缸等同于所有的缸,就有点以点代面了。《史记货殖列传》有“醯酱千缸”,唐代就有“请君入瓮”的成语。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北宋惠洪《冷斋夜话》: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庭有大瓮,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公即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进出,儿得不死。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可见,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当时流传甚广,惠洪离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过几十年,其记载应该是真实的。



据考证光山县城西上官岗村地名的由来,和司马光砸缸故事一脉相承,上官岗原来存有“北宋上官岗感恩亭旧址”,上官网岗轶事人才传闻称,北宋名相、历史学家司马光童时(乾兴三年七岁时,即公元1025年)砸缸救出的小孩姓上官,名尚光,尚光成人后移居城西龙堤南坡,并建亭名日“感恩亭”,以报司马光救命之恩。(光山县现居上官姓氏家谱中也有记载,上官姓氏后裔众多知晓该故事),后人为了纪念此举,遂将此坡改称上官岗或尚光岗。

到了元代的《宋史司马光传》,版本相对简洁一些: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翁破之,水迸,儿得活。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相信你也已经发现了,司马光砸的根本不是缸!同样的原始版本,一直延续到清朝,并被收入了《四库全书》。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二册里才第一次出现了砸缸的故事:温公 俯取石,急击缸。缸破水流,儿不得死。于是“司马光砸瓮”演变为大名鼎鼎的“司马光砸缸”。

由上所述,既然现在已经约定俗成为“司马光砸缸”,就没必要再变回“司马光砸瓮”了。缸和瓮本为同一类东西,不管是砸缸还是砸瓮,都改变不了故事的真实性。

而马未都吹毛求疵,偷换概念,混淆视听,典型的杠精。

在对历史上的态度上,我认同赵老师的历史观,道理是建立在历史的真实基础上的,正如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必须以真实的经济数据为基础,没有真实,道理只是空中楼阁,马未都搞文物鉴赏,不也是在鉴别文物的真假吗,如果是伪造的文物,那么也就一钱不值了。所以说,尽管真相不易探求,但作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必须以寻求历史的真相为己任,而不能为了去讲什么道理,去宣扬什么道德而编造或者篡改历史。

下一篇:区块链是什么(区块链是一个什么概念?)
上一篇:夏日绝句古诗的意思(《夏日绝句》整首诗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