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重现传统落梅妆(唐朝的梅花妆是怎么来的?)

2022-08-07 01:58:16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79

这个《红楼梦》也曾提到,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一回,说到秦可卿房内摆设时,有“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文字,而梅花妆的来历即与此人有关。

据考证,曹公这里说的寿昌公主,应该就是历史上的寿阳公主,而寿阳公主其人,据考证就是“会稽公主”,她原名叫刘兴弟(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招弟之意),是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嫡长女,大约出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也就是公元383年,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前后不久,卒于公元444年左右,终年61岁,这时候已经到了南朝文皇帝刘义隆(刘裕第三子)时期,算是长寿了。

历史上关于寿阳公主的记载并不多,但有一件事,却让她“流芳千古”。《太平御览》记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这段话用故事演绎出来就是这样的:某一年的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这天,艳阳高照,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嬉戏玩耍的累了,就在含章殿下的榻上小憩,不想一阵风来,将旁边梅花树上的梅花纷纷吹落下来,有一片正好落在了公主的额上,此时公主正在小憩,并未发觉,梅花在她的香汗的浸润下,竟在她的额头上印下了五瓣花,洗也洗不掉。皇后看到了很喜欢,带着羡慕的心情欣赏了很久,过了三天,才洗掉。宫女们都觉得这样很奇异,就纷纷效仿,于是就形成了后来的梅花妆。

后来有一首诗,说的正是寿阳公主小憩生梅花妆的故事: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梅花妆也叫落梅妆,从寿阳公主这里开始,一直到唐朝,都非常盛行,我们在许多影视剧中看到的女子额头中间或梅花,或圆点,或其他的修饰,都是从寿阳公主的这个梅花妆延伸而来的。后世文学作品中说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中的“花黄”其实就是梅花妆的变种。

因为女性都爱美,但梅花并非一年四季都有,所以梅花妆渐渐地就发展出了各种样式,各种材质的装饰,一开始是粘花瓣,后来就用相似的材料剪成花瓣代替,再后来就是用胭脂水粉干脆描画成花瓣的形状或是自己喜欢的花样,因此,梅花妆受到了越来越多女性的喜爱,上至皇家,官宦小姐,下至民间女子,乃至教坊青楼,无不争相效仿,这种妆容在唐时期最为兴盛,人人以梅花妆为美。

其实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时可以看到有女孩子着此妆容。

不过仔细揣摩,就会发现问题,寿阳公主只是小憩了一下,怎么那么巧额头上就落了一片梅花?又怎么那么巧会在额头正中间呢?又怎么会那么奇异地三日都洗不掉呢?这么多巧合组合在一起,也太匪夷所思了。

也许历史上真有其事,但也许不是我们如今看到的这么回事,我想,事情的真相可能是这个样子滴:寿阳公主爱美,小憩之时,恰有梅花落于衣上或头上,寿阳公主就拿起来把玩,突然把梅花往额头上一贴,而后继续小憩,等醒来发现,额头上已经印下了一个梅花印,身边的宫女看到,皆以为美,寿阳公主对镜自观,甚喜,宫女们也争相模仿,于是梅花妆流传开来。

关于梅花妆,历史上还有一个传说跟武则天有关,说是武则天因为张宗昌与上官婉儿有首尾(还有一说是上官婉儿造反)要惩罚上官婉儿,就必须黥面(就是在脸上刺青),但最终武则天爱才,结果就刺伤了上官婉儿的前额,上官婉儿为了遮掩伤痕,就在上面画了一朵梅花,本来是为遮丑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结果却衬托的上官婉儿更加娇媚,于是宫女争相效仿。

武则天的这个故事有些血腥,有些龌龊,我更愿意相信梅花妆还是从南北朝时期的寿阳公主开始的,记得我们小时候,女孩子额头上常常用胭脂点上一个红点,更显得俊美脱俗,我想大概也来源于此吧?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下一篇:歪脑袋木头桩(歪木头桩的故事?)
上一篇:三元催化器是什么东西(何为三元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