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思是什么

2022-08-05 21:58:09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56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我们上小学时背诵的《草》选取的就是这首诗中的前四句,《赋得古原草送别》是这首诗的全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赋得”的意思,“赋得”是作诗时,借用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这时要在自己的题目前面加上“赋得”二字。古代人学习作诗、文人聚会作诗、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常用这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这首诗写于787年,白居易那年十六岁,是考试前的练习作品。关于这首诗,还流传下来一段佳话。

唐代科举中,含有推荐制度,举子们在参加考试前,要拿着自己最好的作品去拜访当时有名望的人,以便能够被推荐。789年,18岁的白居易自江南入京,拜见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就有这首诗。起初,顾况看着这位年轻士子的名字叫白居易,就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说“你的名字叫居易,现在京城米价很贵,要在这里居住下去可不太容易呀!”谁都能听出言外之意就是:“要在京城混饭吃不是那么容易的”。等到顾况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时,不禁大为赞赏,说:"道得个语,居亦易矣。"意思是“你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日后一定能成大器!你在长安居住下去是不难的。”这段佳话记载在唐朝张固的《幽闲鼓吹》中,可以看出这首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下面我们再重温一下整首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首句点题,离离是青草茂盛的样子。这一句是说原野上草木茂盛,每年春天发芽生长,秋天枯萎。开头俩句读起来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起得很是平常,但是这也许就是古人会作诗的样子,虽然起得平常,却为后面的写作提供了巨大的铺展空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一句承接上句,话题却陡然一转,造就出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熊熊燃烧,大片枯草瞬间燃为灰烬。前一句诗人描写毁灭力量恶毒强大,是为下一句再生力量的兴起做铺垫,以此来热烈赞扬生命的坚强不屈。烈火会在瞬间把地面上的野草统统烧尽,只剩下一片黑色的灰烬,然而,野草深扎进大地的根须,却正在孕育着无穷的生命力,只等待来年春天,一声春雷过后,它就会争相钻出地面,迅速生长,不久之后又会满野萋萋。并且年年如此,生生不息。

这两句语言质朴,简单明了,却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后来人,成为千古名句也就不足为奇了。

前面两联写草的性格,后面两联由草引出送别。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前一句的意思是芬芳的野草漫延到远方,遮没了古道,这一句不但写草,而且引出了送别地点“古道”,讴歌了青草的坚强,进一步展现青草生命力的强大。

后一句的意思是在阳关的照耀下,青草翠绿一片,使荒凉的古城也恢复了生机,“晴翠”二字给人一种向上的蓬勃力量。这一联通过写青草对古道和皇城的浸染,使草的形象更具体生动,令人感觉朝气蓬勃。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最后两句,诗人点出送别。在这大地春回,芳草萋萋的古原上,来送别自己的老朋友,心中是如此的惆怅和不舍。最后这一联用典,来自楚辞中的句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本意是指看见萋萋芳草思念久行未归的游子,这里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说在这时候送别朋友,诗人自己的心情就像这满原青草,一枝一叶都包含离情。同时诗人和朋友的离别又发生在这样一个绿色青翠,一望无边的古原上,是多么富有诗意,又是多么令人恋恋不舍啊!

这首诗是白居易少年时代的作品,当时他仅仅十六岁,就写出了这样的名篇,这与他自幼聪慧、从小刻苦读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己青年时“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苦学勤读,手不停笔,口舌都生了疮,手肘都磨出了茧子。可见,正如我们现在有一句歌词里唱的那样自古以来“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就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都能听到有人吟诵他的诗篇。他的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宋代、清朝直至近代很多诗人都受到白居易的影响和启示。白居易的声名还传到国外日本朝鲜等国家,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

 

相关关键词: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意思
下一篇:任何数的0次方等于什么
上一篇:王国维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