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句话

2022-08-03 06:33:36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308

这个诗句出自杜甫的《登高》

杜甫作为诗圣,可以说是尽人皆知,家喻户晓。杜甫留给后人的文学和思想的财富是辉煌灿烂。但杜甫本人的生活境遇是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理解这个诗句要从杜甫作这首诗时的处境和他一生境遇,以及他所坚持的人生、政治目标来分析。

原诗如下: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秋天的重阳节,时年杜甫五十六岁,我们知道杜甫逝于公元770年,这是他去世前3年时的作品。

当然杜甫并不知道自己能何时死亡,但他知道自己年老多病,命必将不久矣。他一生颠沛,不想客死他乡。故思乡、归乡之心情非常迫切。而归乡之途“道阻且长”。公元765年,他从成都出发,走了近1年的时间到达夔州。由于战乱,前途受阻,不得不在夔州暂住。幸好得到当地都督柏茂林的照顾,在夔州住了2年有余。

在夔州的生活虽然不至于朝不保夕,仍然很艰苦。这首诗是在夔州的第二年重阳节,他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望,尽是秋天萧杀之景,回想自己的一生,不禁百感交集。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被称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句诗突出了两个意思,一个是诗人的常年在外,颠沛流离,突出的是“客居之悲”。另一个是预感到自己生命即将终结时不能再家乡亲人身边的“将死之独”。这两个都是诗人一生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下面用杜甫悲惨命运的几个重要事件,来帮助大家理解上述杜甫两点的悲惨感受。

1、杜甫从公元745年(35岁)到长安开始,客居生涯一直到逝世(59岁),生活都是非常窘迫。

2、杜甫直到44岁时,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正式职位,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也就是个仓库保管员的低阶官职。收入低微,与其才学、所长严重不符。

3、公元755年11月,杜甫有了上述这个小职位后回家省亲,刚进家门,小儿子饿死了。

4、从公元756年潼关失守开始,杜甫在战乱中颠沛,反复流离于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最终病逝与回家的路上。

5、公元770年,杜甫归乡途中,行到耒阳,遇洪水,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实物而得救。

6、公元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逝世,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也是有伟大抱负的文人。“穷年忧黎元”, “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但空有报国志,未能展才华。让后人感叹和惋惜。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关键词:万里悲秋常作客
下一篇:什么叫“九二共识”
上一篇:吃什么水果可以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