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陶的身世

2022-08-03 03:48:17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27

戴季陶 - 生平简历

1891年,出生于四川广汉县。


1902年,入成都留日预备学校,受老师徐炯影响,倾向反满。


1905年,赴日本入读师范学校,1907年入日本大学法科。


1909年回国,投奔江苏巡抚瑞澄,被任命为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主任教官。瑞澄奉旨调升湖广总督后,戴季陶没了靠山,辞官另找出路,逐步投向革命派。


戴季陶


1910年,到上海当《中外日报》记者,继而转入《天锋报》,写出大量的反清文章。几个月后,19岁的他,成为《天锋报》总编辑。清政府下令拘捕他,他亡命日本,后转赴南洋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任《光华报》编辑,加入中国同盟会。回上海后,又在《民权报》上写下大量反袁世凯的文章,被袁世凯下令“提究”,关入牢狱。此时,他方才觉悟:“百万锦绣文章,终不如一枝毛瑟(枪)。”被营救出狱后,便直接投身反袁斗争,协助黄兴起义。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担任孙中山的贴身秘书。陈炯明叛变时,戴季陶劝蒋介石立即回广州,保卫孙中山。


1913年逃亡日本、与当时同样留学日本的蒋介石为同室好友,关系密切,据说戴、蒋两人,曾同时与一名美貌护士重松金子过从甚密,戴与重松生下一子,并过继给蒋介石为养子,即蒋纬国。


1916年始返中国,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周刊。


五四运动期间,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但后来因世界观的不同,戴季陶渐渐与马克思主义分道而驰。


1924年,孙中山逝世后反对国共合作,从事反共著述,鼓吹所谓“戴季陶主义”,直接充当蒋介石的“文胆”和幕后参谋。


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同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为周恩来)。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改名“传贤”,字“季陶”。11月,参加反共的“西山会议”。


1926年9月至1927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委员长。1927年6月至1930年9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1927年,积极参与策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8年2月,又被提升为国民党宣传部长,10月,当上国府委员和中华民国考试院长(1928年10月─1948年6月)。1931年任“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此外还经营童子军,在中国发展了50万成员,写下《伟大精神》、《同舟共济歌》、《日行一善歌》等歌曲,在当时非常流行。中华民国国旗歌的歌词作者。


1928年,著《日本论》。


1932年12月,任“建设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建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具体主持了校址选择和筹建事务。所著的《关于西北农林教育之所见》,针对西北教育工作阐述了较为系统的办学思想,对学校的创建具有指导意义。


1936年,代表中国政府率领中国奥运代表团到德国参赛。西安事变后,他认为对张学良、杨虎城,应对何应钦的讨伐派坚决开战,从而保证蒋介石的安全。但宋美龄和孔祥熙主和,力陈利弊,戴季陶最终也改变主意。


1940年,他奉命代表国民党出访印度,见到了尼赫鲁、泰戈尔、甘地等名流。抗日战结束后,戴季陶曾劝蒋介石不要急忙派兵到东北。


1948年7月10日,戴季陶辞去做20年的考试院长的职务,改任国史馆馆长。


1949年2月11日于广东省政府广州东园招待所,服安眠药自杀,自杀原因大都推测与国共内战局势,国民党迅速崩溃瓦解而绝望有关。 其子戴安国扶柩回川,葬于成都西门外枣子巷墓地。

相关关键词:戴季陶生平简介
下一篇:忘了吧女声主唱
上一篇:刘璇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