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何古人祭灶放在立夏 而非腊月小年夜?

2022-07-30 11:15:42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72

所谓“立夏”,即夏天开始的日子,从这天起时序就进入了夏季。在古时,作为四时八节中的重要节气之一,立夏很受重视,在这一天,从朝廷到民

所谓“长夏”,也就是立夏的那一天,从这一天起就已经进入了夏天。在古代,长夏作为四季八节中重要的节气之一,备受重视。这一天,从朝廷到民间有许多“迎夏”活动,如南郊迎夏、称人、品新事物、喝长夏茶、赠冰等。

除了向火神献祭之外,在漫长的夏日,古人还向火炉——灶神献祭。

现代流行的灶祭一般在农历23(4)月前夕举行,即“灶祭节”。然而,在汉代,火炉祭祀是在漫长的夏天举行的。据《后汉书·礼记》记载,这一天的长夏有两大活动,一是“祭天”,二是“祭灶”。

为什么夏天要牺牲炉灶?《白虎依桐》给出了这样的理由:“夏天拜灶者为火主,所以自食其力,夏天也是火王,万物生长。”可见,长夏祭灶与除夕祭灶具有同样的民俗诉求,也是出于“保平安”的需要。

古人重视“司夏造”。在早期,并没有说炉子的祭祀必须在漫长的夏天举行。根据《礼记·月令》,在夏季的三个月,即夏梦月、仲夏月和季节夏月,我们应该分别“拜灶”。此外,孟冬月或董纪月也会有类似的活动,但大多是祭祀仪式,“五祭”和“百祭”合二为一。

一直到清初,都有长夏祭灶的官方制度,但不同朝代对此的重视程度不同。唐朝不太重视,是祭祀仪式。唐代《刘典·商·李树部》云:“春乐为司祭之寿与户,夏乐为灶祭。”宋代更为重视,《松石·李稷志六》记载:“长夏祭灶于寺门东,造肺于寺门。”

与官方规定的长夏祭灶相比,乡亲们更喜欢在腊月祭灶,但“夏祭灶”的习俗并没有消失。清光绪《贵安县志》记载,在今浙江湖州贵安一带,有“盛夏设灶以火敬王”的习俗。

在苏州,夏天也有一句话,“谢灶三次,不如做一坛清净”。据清鼓楼《贾青录》中的“谢灶”,苏州地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农历四月初四、十四、四日,称之为“谢灶”。

古人在漫长的夏季举行祭祀活动,向火神、灶神之外的其他神灵献祭。据民国《藁城县志》记载,在河北藁城一带,过去夏天用黑鱼祭祀冰雹神,祈求夏季避免冰雹灾害。

需要指出的是,从农业生产安排来看,农闲的冬天祭灶确实更合理。

很多读者可能不知道,长夏依旧是一个古老的“福利节”。据《礼记·月令》记载,皇帝南郊的迎夏活动结束了,“归降谋反,赏封群臣。”意思是回到皇宫后,皇帝会奖励和分封群臣。因为这样的好事,官场上才会有“万人欢喜”,才会再有歌舞活动。

这种长夏“赏”是一种古老的福利制度,存在于先秦时期。一般主要是犒赏凉凉的食物和物品。据《李周天官》中的“领人”一文记载,领人负责冬天存放“碎冰”,夏天负责给周天子的官员分发冰块,也就是所谓的“夏天递冰”。

什么时候开始“授冰”,也就是从长夏那天开始,就要进行几次。这种针对官员、公务员等高级公务员的冰上福利,明清时期并没有废除。据董《地景春田景略》记载,明朝时期,朝廷“设夏日,开寒冰,赠文武大臣。”也是从长夏的那一天开始,人们开始在街上卖“冷饮”吃“冰棍”:“出丑就要卖,要买就买。如果你用两个铜杯子叠手,你的声音会敲,你会称之为冰杯。”

清代,享受送冰福利的公务员范围扩大,但发放日期由长夏移至农历六月“福福”日,改为直接送冰的方式,并开出“冰票”自行领取。清代夫差敦宠出版的《燕京年谱》中的“赐冰”一文说:“从京城的夏日到立秋的日子,每一个衙门都有赐冰。届时,工信部将对冰票进行奖补,自行领取,金额不同,差异较大。”

最后,现代夏季“冷饮费”的发放是古代长夏“冰奖”制度的弹性福利现象。

下一篇:传统的冬至习俗
上一篇:1942年属什么生肖(1942 年属什么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