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蒙古族的习俗

2022-07-30 11:10:45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59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人种属于纯蒙古人种,是黄色人种的代表民族,语言为蒙古语。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的主要民族。该种族属于纯蒙古族,是黄种人的代表种族,语言为蒙古语。除蒙古外,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肃等省以及俄罗斯。

蒙古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的来历习俗蒙古的习俗是什么?中国蒙古族的起源和习俗

蒙古人的起源

蒙古人起源于今天生活在中国东北的侗族。

北宋时期,蒙古高原的居民突厥民族逐渐衰落,生活在今天大兴安岭的十卫部落(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古部和回鹘十卫部)开始西迁蒙古高原。蒙古、回鹘十卫部在突厥语中称为鞑靼人,蒙古、回鹘十卫部称为黑鞑靼人。契丹人征服十卫部后,黑刺头自称尼伦部。

12世纪初,赫布列汗(铁木真的曾祖父)统一了尼伦各部,并将其部落命名为“蒙古”。106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所有部落,蒙古二字成为各部的通用名称。

蒙古语

蒙古人有自己的语言。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系,有四种方言:内蒙古语、威拉特语和巴鲁布力特科尔沁语。通用文字是13世纪初在维吾尔文字的基础上创造的,14世纪初,蒙古学者柯基·沃泽对原始文字进行了改造,成为通用蒙古文。云南的蒙古人说彝语和汉语,他们的蒙古语可以和北方的蒙古语大致相通。

蒙古宗教习俗

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各种自然神和祖先神。基斯汗[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腾格里汗为“不朽之神”。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在蒙古皇室、贵族和民间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祖庙、皇帝进京时,萨满教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及其继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包容政策。流行的宗教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古可汗时期,蒙古可汗和皇室不仅信仰萨满教,还培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也采取了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修建寺庙的活动遍布全国,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佛教老师八思巴曾经给忽必烈,他的皇后,王子和许多其他人印心。佛教在宫廷中取代了萨满教。但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大部分蒙古人仍然信仰萨满教。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的阿尔坦汗(alatan Khan)在宗喀巴迎来了藏传佛教格鲁派。1578年,安丹汗[阿拉坦汗]与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华阳寺会面,并举行法会。在法会上,索南嘉措被安丹汗[阿拉坦汗]命名为“瓦齐尔无所不知的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的称号由此诞生。此后,在明清两代的支持和倡导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蓬勃发展。然而,萨满教以祭祀、占卜和疗愈活动的形式在东部地区不同程度地生存了下来。

在清政府的倡导下,整个蒙古地区修建了寺庙、佛像、壁画、雕像和各种金属工艺品,喇嘛教成为蒙古地区蒙古人的一种麻痹,使他们失去了强大的气质。

蒙古婚礼

年轻的蒙古男女结婚时,要选个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包括现金、衣服、布料、首饰、大米等。女方在家里结婚的东西包括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等。钥匙将由女方家的亲戚保管。当新娘到达男方家时,新郎的母亲会拿着钱赎回钥匙交给新娘。婚礼前一天,男方要把羊皮(shuus或uuch)连同红纸和酒一起送到女方家,可以作为礼物,也可以用来招待客人。

在这个结婚的日子里,新郎在陪伴郎的同时,来到娘家迎接娘家,同时还要采摘一些蔬菜送到娘家。按照习俗,新郎在婚宴期间不能说话,一切都由伴郎扮演,直到新娘结婚回家。到了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一个人吃饭,但他做不到。他不得不给新郎喂蔬菜。当嫁妆由男方来的人挑选和携带时,新郎可以欢迎新娘出去。

新娘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穿着崭新的衣服,留着年轻女人的发型。尚青,黑色,连衣裙蕾丝花纹,大衣高领,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相似。新娘穿的上衣由送别队里的一个孩子保管。新娘的叔叔把它抬上轿子,由新娘的哥哥陪着去了男方家。上了轿子后,新娘会哭,表示舍不得离开家,一路哭到洞房。

新娘进男方家门前,要烧喜神纸。进门后,应该劝她别哭了。进入洞房后,她要摘掉新娘的红领巾,供给主房。吃饭时,让新娘一个人在洞房里吃饭,新郎会喂新娘。那天晚上,女孩和男孩会来庆祝,房子里会有笑声和歌声。

第二天,新婚夫妇会回到女方家,同时在女方家祭拜天地和祖先,同时公公婆婆会给新郎一个银手镯。从女方家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遇到谁,新婚夫妇都要打躬作揖。当这个人回家时,他们会祭拜天地和他们的祖先。

第三天去祖坟。新婚夫妇在女孩和男孩的陪同下,带着祭品和猪头等食物去男女双方家庭的祖坟。回来后,新娘烧火,新郎挑水,为长辈和同伴烧洗脚水。婚礼现在结束了。

婚后7天内,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留在其他地方。历史上,蒙古男人可以再婚,但他们的原配妻子不能再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婚姻是自愿的,离婚自由已成为新趋势,但蒙古人的离婚率很低。(以上都是东部蒙古人的婚礼仪式,而西部南蒙古、新疆、俄罗斯、蒙古的传统婚礼)。

蒙古民族节日

白月节

蒙古一年中最大的民间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一年一度的节日,也叫“白月节”。传说与牛奶和食物的白度有关,寓意祝福好运和好运。放假时间大致与春节重合。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吃肉,还包饺子和煎饼。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年轻一代应该向他们的长辈献上“告别酒”。

在锡林郭勒盟,除了元旦,每年夏天还会举办“马奈节”。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宰羊做羊肉或全羊宴,挤马奶酿酒。节日当天,每个牧民的家人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制品,如奶粉、奶酪和奶豆腐,放在盘子里招待客人。酸马奶酒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鲁班杰

它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地区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住在这里的蒙古人从其他民族那里学到了建筑技术。他们建造的房屋不仅造型独特美观,而且经久耐用,受到附近汉人的高度赞扬。为了纪念和庆祝土木建筑的成就,他们将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在这一天,外出建房的泥瓦匠、木瓦匠和石匠会回家庆祝节日,不管距离远近。每个村子都要杀猪宰羊,并搭起戏台唱戏。人们还拿起檀香木雕刻的鲁班雕像,敲锣打鼓,径直游向村庄。然后,大家聚集在球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做“舞蹈音乐”。跳舞时,年轻人是第一个带头的。他们拥抱领先的尤克里里,玩耍和跳舞。他们身后的人群分成两排,时而围成一圈,时而相互穿插。队形多变,场面十分活跃。

元宵节

每年农历10月25日,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都会点上酥油灯庆祝。如今,霍博克萨尔蒙古族自治县和额敏县的大部分蒙古族还没有过元宵节;在乌苏县的元宵节,蒙古人很多天不点灯,反而用各种形式的娱乐。节后,各村忙着收小麦和油菜籽,翻耕田地,插秧。干完这些农活后,工匠们成群结队地出去承包建筑。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指的是原来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大赛”——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为今天的盛大庆典活动和包含各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物质交流活动。历史上,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事远征、凯旋、皇帝登基、正月、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来说,要看当年畜牧业的生产情况,小有收获,大有收获。除了传统的“男子三大赛”,活动还包括文化表演、田径比赛、各类经济文化展览、订单洽谈、物资交流等。

蒙古饮食

特色鲜明的蒙古族食物有很多,如烤羊、炉烤带皮全羊、手抓羊肉、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馒头、蒙古馅饼等。民间:鲜奶油、蒙古族常备乳制品;牛奶;毛毛羊宴是蒙古族传统的宴席菜,也是祭祀活动中常用的一道菜。烤羊,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地方风味菜肴;大白菜卷;新苏饼,蒙古族传统民间饼;干饭,蒙古小吃。蒙古族牧民视羊为生命的保障和财富的源泉。一日三餐,每一餐都离不开奶和肉。用牛奶制作的食物在蒙古语中称为“查干一德”,意为圣洁纯净的食物,即“免费食物”;用肉做的食物在蒙古语中叫“乌兰一德”,意思是“红色食物”。

除了最常见的牛奶,蒙古人还吃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一小部分用作鲜牛奶饮料,大部分被加工成乳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奶油、奶油、奶油渣、酪乳饼、奶粉等。,可以在晚餐时食用,也是老少皆宜的零食。乳制品一直被认为是极好的财富。如果游客来了,应该先招待他们。如果孩子来了,也要在额头上涂抹奶皮或乳霜,以示祝福。

蒙古肉主要是牛肉和绵羊肉,其次是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马肉,在狩猎季节也猎食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吃法有全羊宴、嫩皮全羊宴、全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炖羊脑等70多种。最有特色的有蒙古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全羊或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抓羊肉。蒙古人讲究煮羊肉,煮熟后立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制作手抓羊肉时避免煮过头。而内蒙古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在烹饪时也喜欢加入调味料,将肉煮成酥脆的手抓羊肉。在一些地区,蒙古人还喜欢把羊腰窝的肉切成大块,糊上炸成炸肉片,在民间被称为“大炸羊”。牛肉大多在冬天吃。有全牛肉宴,更多的是炖、红烧、煲汤。骆驼肉和马肉也吃,蘸白糖炒驼峰片也算菜。经验丰富的厨师还擅长将牛筋、鹿筋、牛鞭、牛尾等烹饪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了便于保存,牛羊肉常被制成肉干和腊肉。

蒙古人每天离不开茶。除了喝红茶,几乎都有喝奶茶的习惯。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最好用淡水煮奶茶。煮开后倒入干净的锅中或有茶粉的锅中,用文火煮2-3分钟,然后加入鲜奶和盐煮开。蒙古奶茶有时加黄油,或奶皮,或炒饭等。其风味清香、咸鲜可口,是一种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品。甚至有人认为三天不吃东西就可以了,一天不喝奶茶就可以了。蒙古人还喜欢用许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和花朵来煮奶茶。煮好的奶茶有不同的口味,有些可以防病治病。

大多数蒙古人会喝酒,大多是白酒和啤酒,有些地区还喝牛奶和酸马奶酒。蒙古人酿造奶酒时,先将鲜奶放入桶中,然后加入少量喜爱酸奶的果汁(比普通酸奶酸性更强)作为底料,每天搅拌,待牛奶全部变酸后放入锅中加热3-4天。壶上盖着一个无底的桶,几个小壶挂在桶的内侧,大嘴朝下,然后坐在无底的桶上装满冷水的铁锅上。加热后,酸奶在冷锅中蒸发成液体,滴入小锅中。每逢节假日或客人朋友聚会时,他们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以新鲜马奶为原料,不经蒸馏发酵而成。

牛奶烤肉

蒙古人生活在草原上,以畜牧业为生。马奶、手抓肉和烤羊肉是他们最喜欢的饮料、食物和零食。每年七八月,牛养肥马庄,正是做口交的季节。勤劳的蒙古妇女把马奶储存在兽皮里,搅拌,几天后,把牛奶和脂肪分开,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活的繁荣,蒙古族人民酿造口酒的技术越来越精湛和完善。酿造浓酸马奶酒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方法,还有蒸馏方法。六次蒸后的奶酒是上品。马奶酒性温,具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的功效。素有紫玉膏和元玉膏之称,是“蒙古八珍”之一。它是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的主要饮品。忽必烈经常把它放在一个珍贵的金碗里奖励有功的官员。手工挑肉是蒙古族的传统吃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羊开膛,去皮,清洗内脏,去掉头和蹄子,然后将整只羊卸成几大块,放入白水中煮沸,肉熟后取出,放在大盘子上,端上桌。每个人都拿着蒙古刀,把它们切成大块吃。它因用手而不是筷子抓食物而得名。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庄一家

·

满族人

·

回族

·

苗族

·

维吾尔族

·

土家族

·

彝族

·蒙古族·

·

布依(BY)

·

·

瑶族人

·

朝鲜国籍

·

白(文学士)

·

哈尼族

·

哈萨克人

·

·

·

畲族

·

傈僳族

·

仡佬族

·

东乡

·

高山

·

拉祜族人

·

隋朝

·

弗吉尼亚

·

纳西语

·

·

屠(屠)

·

仫佬族

·

锡伯族或锡伯族

·

吉尔吉斯的

·

达斡尔族

·

景颇族(日本)

·

毛南族

·

撒拉族

·

布朗

·

塔吉克语

·

阿昌

·

普米族

·

鄂温克族

·

怒族

·

(地理信息)

·

基诺族

·

德昂(德)

·

博南

·

俄语

·

裕固族(YG)

·

乌兹别克国籍

·

蒙巴(百万)

·

鄂伦春族

·

德隆(灾难恢复)

·

鞑靼语(TT)

·

赫哲族

·

洛巴语

·汉族
下一篇:祭灶的文化内涵-祭灶的风俗
上一篇: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