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起源于什么

2022-07-30 09:55:45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26

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帖春联和贴门神。那么,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百年节日之首”。在中国的历史和文明中,有许多庆祝春节的习俗。到目前为止,民间保存最广泛的习俗,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是春联和门神。那么,春节期间为什么要贴春联呢?春联的起源是什么?

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起源于什么为什么贴春联?春联的起源是什么?

春联,发音为“春联”,也叫“春帖”和“对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细腻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表达美好祝愿,是中国的一种文学形式。每年春节,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选一副大红对联贴在门上,为春节增添喜庆的气氛。

贴春联是老百姓过春节的第一件事。每当春节临近,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两侧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明亮。表达每个家庭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有些春联还注重体现不同行业、不同家庭的不同“幸福观”。因此,仔细研究人们在春节期间贴的春联,无疑是一种观察民俗的有意义的方式。

春联起源于符涛(周代大门两侧悬挂长方形红木板)。据《后汉书·礼记》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写着神灵的名字“申屠”“雷宇”。“正月初一,一户人家做了一个桃符,叫仙木,鬼都怕。”因此,清代《燕京志》记载:“春联,即符涛也。”五代十国时期,在宫廷里,有人用连词写符涛。《宋书·蜀家史》云:后蜀主孟昶命学士张勋写红木板,“因其非工,故假装写题云:‘元旦在余庆,节在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被称为“符涛”。王安石的诗里有一句话“家家户户总以新桃换旧桃”。到了宋代,桃符由红木板改为纸,称为“春贴”和“春联”。

“春联”一词出现在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喜欢排场,也喜欢家家户户每年除夕贴的桃符,所以想宣传一下。除夕前一年,他发布敕令,要求金陵家家户户在门框上贴红纸写的春联迎新年。大年初一上午,朱元璋挨家挨户去拜年春联。每当他看到一副写得很好的春联,他都非常高兴,赞不绝口。视察时,朱元璋看到一户人家不贴春联,非常生气。他问原因是什么。服务员回答说:“这是一个从事杀猪为生的师傅。过年的时候他很忙,没时间找人写信。”朱元璋命人带笔、带墨、带纸、带砚,为这个家庭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之路,一刀斩断是非。”写完后继续巡视。过了一会儿,朱元璋巡视完回到朝廷,又路过这里。当他看到屠夫家没有贴春联时,他问这是怎么回事。主持人恭恭敬敬地答道:“这春联是皇帝亲自写的。我们高高挂在中殿,每天烧香。”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命侍从赏这家人三百两银子。可见,“春联”的命名和推广,是朱元璋的行政命令和敕令在家家户户推广的。

有时候,在农村或者小县城里,我们经常能看到春联写在特殊彩纸上的习俗:最初的春联被刻在红木板上,后来被改写在纸上。桃树的颜色是红色,寓意吉祥和辟邪,所以春联大多写在红纸上。然而寺庙都是黄纸做的,家里的老人都去世了。年轻一代的家庭一般从那一年起三年不贴红色春联,保持白色、绿色和黄三色的制度(在孝道下)。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哀悼后第四年用红纸。因此,白、绿、楹联俗称“孝联”或“丁忧楹联”,有的地方第一年贴黄对联,第二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有些地方干脆三年不贴对联来表达哀思,春节期间贴对联很有必要。

全世界都庆祝春节。所以,除了每家门口都要贴春联,猪舍、鸡鸭舍等地方也要贴春联,说明六畜兴旺。格式一般都是鸡鸭满堂,牛羊成群,六畜兴旺。对了,还有神仙对联:“灶神”的春联是:天道出善举,下界带来好运。替灶神向玉皇大帝报备时说好话,从天庭回来时走运,俗称送灶神。“土地爷”的春联是:白玉长在土里,黄金长在土里。意思是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在土地上得到一些东西。“天地主”的春联是:天高万物盖,地厚人多。短短10个字,天地之间的一切都包含在内。院子里的大树需要贴上“深根”的标签,院子里的墙壁需要贴上“明春”的标签,家里炕边的墙壁需要贴上“幸福健康”的标签,厨房需要贴上“勤俭节约”的标签等。到处都是红色的春联。

下一篇:斛珠夫人分集剧情介绍(斛珠夫人最后两集剧情)
上一篇:舞龙的文化内涵-舞龙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