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仫佬族的来历

2022-07-30 04:56:44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98

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建国后统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他们自称“玲玲”和“金”。壮族人叫它“卜锦”,汉族人叫它“木老”。“骡子”这个词在民族语言中是“母亲”的意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被称为仫佬族。他们大多生活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新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与壮、汉、瑶、苗、侗、毛南族、水族共同生活。

仫佬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仫佬族的来历习俗仫佬族有哪些习俗?中国仫佬族的起源与习俗

仫佬族民族史

仫佬族由古代的“辽人”演变而来。金代常渠的《华阳公志·南中志》一书中,有关于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缘“辽人”活动的记载。唐宋以后,《岭外答》、《Xi满丛笑》等史书中出现了对“辽”“陵”人民共同体的描述。《天河县志》《大清统志》说:“表演者又名辽,俗称仫佬族”,可见仫佬族与辽、凌关系密切。学术界普遍认为仫佬族是由官员和歌手分化而成的。历史上,仫佬族不被视为一个民族。1953年8月30日,经过国家鉴定,仫佬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仫佬族形成单一民族,时间大约在宋朝。

据史料记载,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罗城县位于贵州林动,先隶容州,后属清远府。据我们所知,仫佬族最晚在元代或明初生活在罗城地区。

明代继承宋元制度,在罗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地区设置了移民官,在社会基层设置了李佳。与此同时,在县官之下,设置了地方巡检司、乡镇和寨子,并聘请地方领导将流动官员与地方官员结合起来。人们必须向朝廷缴纳夏秋税。

清代,仫佬族地区划分为县级以下的“里”,而“里”又划分为“侗”。每一个“冬”都是十户左右的“冬头”,由大家选举产生,负责种粮和收钱。“冬”原本是一个被分割用来交粮的社会基层单位。因为仫佬族大部分都是同姓居住,所以在“冬”之下被划分为“屋”,实际上成为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姓和屋组织。

1912年后,团委书记、贾昌成立,原来的“洞头”作为包、贾昌统治仫佬族。1933年后,随着国民党势力的不断深入,区、乡、村建立了保甲制度,乡长兼任人民队队长和小学校长,实行“三位一体”“五户保证”的反动统治。仫佬族的一些“村姑”“族长”经常上官府,接管宗族权利,与土匪勾结,强迫群众遵守“村规民约”“宗族规矩”,竭力维护封建宗法制度。仫佬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多次开始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批先进的仫佬族青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刘备抗日先遣队和刘备人民解放军。罗城县的解放得到了仫佬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仫佬族的婚俗

仫佬族青年男女一直践行着自由恋爱。除了在节日、集会、集市上的相遇和相遇,恋爱的主要方式是“走坡”时唱歌对答和交友。“走坡”季节在三月的春天和八月的秋天。年轻人穿着戏服,男男女女去市场找伴唱歌。找到满意的对手后,我们邀请他们到美丽的山坡草坪开始对唱,问答,互相满意,以歌曲为媒介互相赠送代币。最后,请媒人通知父母确认婚期。

媒人先问男方,如果女方家人同意,她会把女儿的生日交给媒人,转交给男方。男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后,认为与儿子八字吻合,这段婚姻基本完成。

各地的结婚方式略有不同,最有意思的是“送娶十姐妹”。新娘上门后一个月,同村同代的姑娘们自愿组成十个伴娘,到未婚的娘家做姐妹,日夜陪伴新娘,帮她做新鞋、缝婚纱、准备妆容。婚礼当天,十姐妹和新娘穿得一模一样,穿着同样的“情人鞋”和“嫁衣”,手里拿着同样的“姐妹伞”,剪着同样的发型,扎着同样的辫子,甚至举止相似。

要不是亲戚朋友,真不知道新娘是谁,伴郎是谁。当我们到达新郎家时,11个女孩一起走进房间,非常热闹。

婚礼当天,很多地方都有立“歌牌”的习俗。男方一行去女方村接亲戚时,要唱歌回答问题,才能通过“歌牌”进入娘家。同样,新娘的送别队也要回答问题歌才能进新郎家。有时候,从早到晚,看热闹的人都挤得水泄不通。如果最后答不上来,那就自问自答,不然父母就唱“和解歌”宣布“蓝门歌”结束。在长期的对唱中,主持人要给嘉宾提供可口的食物和饮料,这样才能保证对唱充满活力,充满情感。

新娘进屋后,很多地方都会有一个“嘈杂的歌厅”,即在洞房内外放一首比武歌,男女对唱对答。高潮时,欢呼声和笑声成为年轻人展示才华的绝佳场所。

婚礼当天,新婚夫妇不在一起过夜,新娘和新郎都要和客人、亲戚和朋友一起过夜。第二天早饭后,新娘会带着欢送会回娘家。直到第二年2月的社交日,男方家才把新娘接回家过年。而这一夜,夫妻不得不共用一个房间。第二天,新娘还是回娘家住。通常只在农忙季节,新娘会暂时回婆家住几天,直到怀孕生子后,才会长时间回娘家。

仫佬族的饮食习俗

仫佬族主要生活在广西等中国南方的地方。“骡子”这个词在民族语言中是“母亲”的意思。该聚落丘陵起伏,峰峦挺拔,山体狭窄,耕地面积小,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小麦等。因此,仫佬族山区的饮食以玉米、大米为主,家家户户腌制酸菜。仫佬族喜欢喝酒抽烟,不吃动物心脏。

以大米为主食,辅以小麦、土豆、玉米和豆类。有糯米和糯米,糯米作为日常膳食,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族人大多习惯一日三餐,早餐吃粥,午餐吃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饭和丰富的菜肴。农忙时节,早餐通常吃粥,午餐和晚餐是正餐。是仫佬族红薯的主要辅食之一。大豆通常在食用前经过油炸和烹饪,在节日和婚丧嫁娶时用来做豆腐。每年秋天,家家户户都会做二十到三十磅的豆沙来盛粥。

仫佬族人总是喜欢冷食。食物煮熟后,让它冷却后再吃。如果一顿饭吃不完,就不需要在吃下一顿饭后再加热。平时喝生水。仫佬族习惯用“白糊”煮肉,即把大块猪肉或宰杀好的整只鸡鸭放入水中白煮,然后切成小块,吃的时候加盐或蘸盐水。鱼常油煎,牛肉常炒。

仫佬族喜欢吃酸辣的食物,家家户户都有酸坛子腌制各种咸菜,比如腌豆、蒜。对于早餐和午餐,只有酸辣配菜用于配餐。在加盐之前,习惯上把蔬菜放入水中煮沸。当地特产煤沙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烹饪、蔬菜、茶叶的饮用器具。

仫佬族的典型食物有:豆腐菜;白馒头是一种传统的仫佬族小吃,由熟糯米制成。

重阳酒,是木老山乡农民最喜爱的传统饮品。重阳酒香,越喝越想喝。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喝醉了,醒来也不觉得头晕。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木老山村家家户户都会挑选一些上好的糯米煮酒。重阳酒的制作方法与汉、壮地区的甜酒相似,密封一段时间后才能开启饮用。

狗的舌头很粘

“狗舌巴赞”由糯米制成,然后用桐叶包裹,形似狗舌,因此得名。又软又好吃,吃起来甜甜的,再撒上甜甜的芝麻糖粉,更让人回味无穷。它也有特殊的意义,不然民歌怎么会用爱唱它!原来,8月15日和8月社交日是仫佬族青年男女“走坡”的季节。唱完山歌,场上的青年男女围坐在一起,交换“狗舌头”,意思是爱情像芝麻糖一样甜。

枕头饺子

每逢节假日,木老山乡家家户户都包枕头包饺子庆祝节日。传说枕边饺子是一群给放牛的仫佬族孩子砍柴的壮族孩子传的。枕头每个只有五六斤重,一家人吃一个往往就够了。做法是:将糯米浸泡几个小时,取出晾干,放些碱水拌匀;然后把宗叶的背面一层一层的铺开大约一尺宽,把糯米放到一定的高度,再加上叶子的边缘,折一层叶子,再铺一层米,就像山谷包围着小米一样。最后用绳子绑紧,放在锅里煮一天一夜。包枕头饺子的季节是在二月社交日。

鸭酱

鸭酱是仡佬族山区一道美味的调味品。杀鸭子的时候留下鸭血(没凝固),在自己的酸缸里和酸水混合,用筷子搅拌均匀,然后加一点盐和姜末。有的不做饭,认为这样能保持“新鲜血液”;大部分煮一点,然后卷起来。和鸭酱一起吃。

仫佬族传统节日

仫佬族过去信仰许多神,有许多节日。除了十月和十一月,一年中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每三年一次的“一帆”节,又称“快乐侯”,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靠饭”的目的主要是履行对祖先的承诺,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仫佬族的特殊节日有:三月初三,婆婆节(又称儿童节),其活动是在乡村举行祭祀活动;在四月的第八个牛节,它的活动是让牛休息,祭拜牛栏神。端午节在五月初五。除了与当地汉族和壮族的端午节内容相同之外,每个村庄还携带纸船巡逻田地和驱赶昆虫,以确保丰收。六月初二是食虫节,这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以发扬灭绝的方法。8月15日是产后日,是各地青年男女开展“走坡”社交活动的节日。还有美食节,每三年庆祝一次,每年一次。每年立冬后的“吉日”,大庆都以村(教)为单位,准备到祠堂举行猪羊祭祀,并举办演出、舞龙舞狮、民歌等活动。小青是一个家庭对家庭的活动。

每三年一次的“一帆”节,又称“喜浓节”,更加隆重。一帆节在立冬后的“吉日”举行。“靠饭”的主要目的是向祖先许下诺言,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祭祀常用的食物有姜、蛋、芝麻、黄豆、老鸡、鱼、猪心、肝、肺、肾、肠、胃等十二种。舞狮舞龙,连续三天在全村唱歌演戏,现在因为影响生产已经不多见了。每个节日,除了各种庆祝活动,每个家庭都应该购买丰富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糯米等,根据季节制作不同的时令餐。正月十五,我们要搞得一团糟;二月春社想包饺子;四月初八蒸糯米;8月15日做狗(牛)舌饺子;12月24日,做水球(饺子),蒸年糕;第一天选秀轮,第二天开始待人。已婚女性大年初二回娘家,拿猪肉鸡腿鸭腿当拜年礼物。像往常一样,她们回到丈夫家也会带一些节日食品回来。糯米制品是各种节日和节日的主要食物。婚姻,孩子的满月等。都需要制作巴赞,除了豆腐和宴席。仫佬族的祭祀活动多在节日举行。过去每逢重大节日,全村或几个村联合举行集体祭拜仪式,对神灵的祭祀因节日不同而不同。对于每一次祭祀神灵,所用祭品的费用都是平均分摊的。祭祀活动结束后,祭品由家庭平均分配,称为“抽签”。个人份额可以用来祭祀祖先,回家后再作为节日食品。4月8日“牛的生日”,当天牛要休息,准备鸡鸭酒肉,用蒸糯米祭拜“牛栏神”,给牛吃一团糯米。

酸味食物

侗族有“侗人无酸活”,仫佬族饮食中离不开酸。在仫佬族,无论哪个家庭,酸菜都是必不可少的。如酸柠檬、酸木瓜、酸萝卜等。

鲍彤叶总

每年八月,每到秋社和中秋节,每个仫佬族家庭都会包桐叶饺子。这个粽子很长,形状像狗的舌头,也叫狗舌头。这种糍粑柔软有弹性,好吃又好吃,老少皆宜,是仡佬族的美食。

喝重阳酒。

农历九月,在仫佬族山区,水稻被收割。人们用最好的糯米酿造酒精度高、后劲大的糯米酒。因为是重阳节,所以叫“重阳酒”。

祖波

又称坡社、圪坡节、坡走节,是仫佬族青年男女欢聚一堂、欢唱、交友的传统社会活动形式。通常在春节或8月15日中秋节期间举行,通常选择在山坡上或野外风景宜人的山洞里。“坡走”是仫佬族青年男女寻找彼此合适人选的好机会。在这一天,女人们盛装打扮,戴着纸伞或花伞,男人们穿着新衣服。他们三五成群地来。当他们看到哪个女孩时,他们会通过唱歌来表达他们的爱。如果这个女人有趣,他们会和她一起唱歌。你们来来去去,互相赞美,追问他们的姓名、年龄、居住地等。,并再次见面,并互赠信物(通常男性赠送女性花巾,女性《走坡》体现了仫佬族青年的爱情自由,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并且是仫佬族传统文化的反映。

秦晖

是仫佬族婚姻的表现形式之一。所谓“见亲戚”,就是媒人男女双方都同意,男方家庭先准备宴席,放在预定的路口,然后避开。然后女方家的父母、叔叔、兄弟、亲戚朋友来到路口,吃了一顿饭,把剩饭剩菜都带了回来。第二天,女方家也有酒席摆在路边,和男方父母、亲戚朋友一起去吃个饭。

一帆节

又称“敬君餐”、“祝喜”、“祝祖”、“祝香”,是仫佬族人民祭拜祖先和神灵、保护人畜安全、庆祝丰收的传统盛大节日。“樊沂节”持续两天,家家包饺子,做糯米饭,杀鸡杀鸭,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过节。在广西,仫佬族美食节是罗城仫佬族山乡人民最独特、最隆重、最神秘、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请圣洁”的仪式上,有36位神被邀请。分别是:(上一排)馅使者,太子、仓王、功曹、三光、五岳司徒、马、分筑使者、扫坛使者、白马皇后、、;(中排)送书嘉宾,眉山法家、盘古、三原、太保、、司马思恭、观音、雷神、应光、湿婆王、土地;(下排)鲁班、七圣牛歌、门关、圣母、梁九、三界、李社王、开山先锋、四山七母、贾宪、韦德王、畲王。如今,仫佬族在庆祝“樊沂节”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东西,比如表演新剧、唱新歌、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和经贸活动等。,这增强了民族团结。

抓住巴赞

抢糍粑是仫佬族最热闹的活动。他们三个是一个“冬”(组)。三个“冬天”的人轮流用长筷子去抓放在瓦罐里的三角形饺子,但三个人只能共用三只脚落地,依靠手拉手和脚扣在跳跃中保持平衡,一不小心失去平衡,他们抓到的饺子也会掉在地上。突然,有很多欢呼和鼓声。直到坛子里的粽子被抢,粽子最多的“冬天”才是赢家。三角饺子是仫佬族美食节的吉祥物。仫佬族相信,谁攫取的多,就会得到更多的祝福。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庄一家

·

满族人

·

回族

·

苗族

·

维吾尔族

·

土家族

·

彝族

·

蒙古民族

·

·

布依(BY)

·

·

瑶族人

·

朝鲜国籍

·

白(文学士)

·

哈尼族

·

哈萨克人

·

·

·

畲族

·

傈僳族

·

仡佬族

·

东乡

·

高山

·

拉祜族人

·

隋朝

·

弗吉尼亚

·

纳西语

·

·

屠(屠)

·仫佬族·

锡伯族或锡伯族

·

吉尔吉斯的

·

达斡尔族

·

景颇族(日本)

·

毛南族

·

撒拉族

·

布朗

·

塔吉克语

·

阿昌

·

普米族

·

鄂温克族

·

怒族

·

(地理信息)

·

基诺族

·

德昂(德)

·

博南

·

俄语

·

裕固族(YG)

·

乌兹别克国籍

·

蒙巴(百万)

·

鄂伦春族

·

德隆(灾难恢复)

·

鞑靼语(TT)

·

赫哲族

·

洛巴语

·汉族
下一篇:什么叫军令状?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上一篇:万里长城有多长?中国万里长城的简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