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黎族的来历习俗

2022-07-29 23:45:31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48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黎族人口为1247814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李进”“李旦”享誉世界。

黎族泼水节李泼水节

黎族的民族语言是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系的黎语分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言。在靠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聚居的地方,黎族人一般会说汉语(海南话)、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许多汉语词汇,特别是解放后,出现了更多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的新词汇。黎族没有母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语逐渐普及。1957年,创立了拉丁字母李方案。

黎族的一个重要节日

黎族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孩子成年后住在屋外的“寮屋”里。妻子婚后一旦在丈夫家安顿下来,夫妻就和父母分开吃饭。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很多早婚都是父母决定的,但是在结婚之前,我们可以自由恋爱。婚后住在婆家的习俗(新娘在婚后一两年甚至七八年内不回娘家就不在婆家定居)盛行。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离婚的寡妇再婚更自由。

黎族妇女在脑后扎一个发髻,插上用豪猪毛或金属或牛骨制成的发夹,戴上绣花头巾,上衣与前翻领松开,前翻领仍然是蓝色的。他们穿着统一的裙子,裙子下面没有褶皱和刺绣图案,戴着衣领、手镯、脚链、耳环等。有的地方女子耳环多而重,耳朵垂到肩上,历史上被称为“戴尔”。当地一些居民还保留着古代称之为“刻铭”的纹身和纹身习俗,尤其是女子纹身的习俗,一般在12、13岁到婚前完成,也有一部分是婚后完成的。纹身工具有植物针、小竹签和植物染料。纹身的主要部位是面部、颈部、胸部和四肢。不同地区的纹身图案差异很大。这种习俗已经基本消失,只能在偏远地区看到。男人的头发扎在头上,外套无翻领,前后穿两块布的挂檐。这些衣服都是棉麻做的,都是自己纺,自己织,自己染,自己缝的。饮食比较简单,以大米、红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和采集收入为副食,只有少量蔬菜,多从汉族地区引进。女人喜欢嚼槟榔。房屋多为金形小屋,以泥糊竹筏为墙。在白沙县偏远的山区,仍然有船形房屋,屋顶像遮阳篷和落地架子空。

3月3日爱情故事

黎族三月初三(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最大的黎族传统民俗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也叫爱情剧情和爱情谈天。在黎语中称为“伏年赋”。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的向往,是海南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一年一度的盛会。场地一般位于开阔的橡胶林中,头上有绿叶遮天,脚下有“叶毯”铺地,安静、凉爽、安静。难怪“三月三”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的“爱情情节”。传说在古代,住在昌化河的黎族遭遇了一场大洪水。只有一对恋人在一个大瓢里活了下来,漂流到雁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两人结为夫妻。男人耕田,女人织布,生儿育女,互相帮助,努力工作,逐渐使黎族人繁衍发展。后人视其为祖先,每年三月三都会隆重纪念。节日期间,男女老少都穿着盛装,带着蛋糕和粽子,男孩钓鱼,女孩做饭和烤鱼,然后用天妃和观音的化石祭祀洞穴。拜神仪式结束后,年轻人来到活动场地射箭、爬杆、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上燃起篝火,年轻人撑开花伞,女孩的银饰和贝壳饰品在火光中闪烁。悠扬的情歌,渐渐起舞,从温柔的抒情到欢乐奔放。有时恋人悄悄离开营火,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女孩的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夹插进女孩的发髻里,女孩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彩色腰带系在恋人的腰上。双方发誓将于明年3月3日见面,不见面就不见面。因为3月3日就其起源和主要活动而言,与婚姻和爱情有关,所以也被称为爱情情节。

葬礼

丧葬仪式因地而异,靠近汉族地区,有停棺葬、观风水、择地葬坟的习俗。因为黎族人相信鬼无处不在,能害人,所以他们非常害怕所有的鬼,包括祖先的鬼。因此,在和睦地区,死者被安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他们被埋在单一的木棺中,没有建造坟墓来建立纪念碑。埋葬后,他们不再被访问。

黎族的节日大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基本相同。春节前,家家煮年夜饭,酿新年酒,搅“灯叶”(即年糕的一种,也吃糯米糕。做法是:将煮好的糯米倒入研钵中,搅拌至有弹性,再揉成手掌大小的块,可以尝试新的东西)。灯叶可以存放一段时间,也就是变得非常坚韧,可以用尖刀切片,然后烘烤或油炸,风味独特。在一些地区,黎族同胞还包一种没有肉馅的过年饺子。除夕夜,我开始祭拜祖先,吃年夜饭,喝中国酒。第一天,我们不得不闭门在家。第二天出去走亲访友,去山里打猎,或者下河摸虾,举办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黎族特有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民繁衍后代的传说。这一天,年轻的男女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男人撑着黑色的雨伞,端着山岚酒,女人端着小蛮腰篮子、毛巾、糯米糕和干腊肉等。,然后去传说中的母洞祭拜祖先,然后一起吃他们带来的食物,一起玩,看他们爱的人。后来,男女双方互相抱怨他们的歌,吃了一种嵌在糖心里的“灯叶”蛋糕。

典型的食品竹饭是黎族传统风味食品。此外,还有两种“香”,一种李味菜,即中国的鱼茶和肉茶;糯米糕。

黎族的婚礼形式

从事

如果年轻人和女孩志趣相投,年轻人必须告诉父母,然后邀请两个媒人。他们擅长文字,也很聪明。穿着漂亮的花盆裙,戴着崭新精致的帽子。把四颗好槟榔放在两个新的毛头上,去女方家“检查”(检查是检验女方父母对这段婚姻的态度)。女方家长辈如果开皮草帖吃槟榔,会同意,然后双方可以约定放槟榔的时间,讨价还价。时间通常设定在农历六月或八月的双日,象征着这对夫妇。

放槟榔

媒人分槟榔看辈分,大的给吃,小的自己讨吃。有的时候,小辈们以为吃槟榔已经包了红娘。逢年过节,女方家只需要两个女人招待客人(避开寡妇)。桌子上只有四个人,吃饭是禁忌,筷子掉了,碰盘子之类的事情发生了。菜品多为双尾鱼(即开尾鱼),一般不吃肉。媒人送来的600颗槟榔中,有40颗刻有各种图案,是专门送给父母和亲人的。

结婚纪念日

男方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后,为了方便过腊月,就派了两个媒人到女方家,带着一对鸭子、两小罐米酒和八颗槟榔“问日期”(包括选日期和商量商品价格)。正常情况下,要给女方家400到600元人民币,两套桶装衣角,一个戒指,一只100多斤的猪,八坛米酒。男方家答应后,女方家同意择吉日,定龙、牛、马、羊两天。

婚姻,鸳鸯和梦想。

婚礼前一天,男方家派人为女方挑选出以上议价物品,第二天晚上就是婚礼当天。

晚上派个女人找个老婆。下午一到男方家,派两个氏族的年轻女子带着槟榔、香烟、糖果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必须在日落前到达)。晚上,我嫂子或者(表哥,嫂子)帮已婚女人打扮。之后,女方的姐妹或堂兄弟姐妹围住已婚妇女痛哭。哭象征着我对父母教养的感情。永别了,姐妹们想分开很远。悲伤和快乐。这时,姐夫(或唐、姐夫)把已婚女孩从周围的姐妹中拖了出来,双方互相争斗,大声哭泣。姐夫要努力。如果姐夫不止一个,那就好办了。

一个走出客房,已婚女子抱着槟榔盘一边哭,一边请亲友吃槟榔。于是两四个弟弟(表兄弟)跟着他。被一个乐队送到那个人的村庄,不停地敲啊敲。

到达村子后,新郎和伴郎向弟弟鞠躬,并连续三次迎娶女儿。一个已婚妇女一踏进门槛,鞭炮就爆炸了,然后她去迎接新娘(婚礼上她必须戴一根特别长的管子)。一般在公鸡啼叫前,婚礼结束后,她就办了婚礼,熬了一夜,这一夜,夫妻久久不能结婚。黎明时分,亲戚朋友蜂拥而至。上午10点左右,夫妻二人要回到母亲家,在女方家迎接父母,这叫“回环”。

婚礼后的第一天,我要早起为家人做第一顿饭,以示勤奋,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新娘进厨房时,伴娘会用木棍“保护”,防止男生把锅底的黑色涂抹在新娘脸上。男生想抹黑的时候,伴娘会用小棍子,会给攻击者迎头痛击。一些男孩被打得鼻青脸肿,一些女孩被抹上了脸。之后,双方愉快地谈起了他们的“战绩”。这场“混战”过后,新娘开始做第一顿饭。晚饭后,开始为新娘送行。婚礼结束了。

黎族的宗教信仰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祖先崇拜在所有地方都占主导地位,也有自然崇拜。部分地区仍有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人相信有鬼,尤其是祖先的鬼魂,祭祖首先是黎族人的一项重要宗教活动,这样祖先才能保住家人的安全。为了纪念李牧繁衍黎族人的丰功伟绩,黎族人告诫后人,女子刺绣、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不绣花不纹身,她们的祖先死后就认不出对方了——祭祖。

黎族的民族饮食

黎族主要生活在中国南方海南省五指山地区,地处亚热带,风景优美,景色迷人。

黎族人习惯一日三餐,以米饭为主,有时也吃一些杂粮。习惯上,收割后的稻穗存放在谷仓里,吃的时候放在木臼里脱粒。煮饭的第一种方法是用陶罐或铁锅煮,这与汉族的焖饭方法大致相同。

另一种是独特的野餐方法,即取下一根竹筒,放入适量的大米和水,放入火中烘烤,吃的时候将竹筒剖开取出饭菜。这就是著名的“竹筒饭”。

如果野味和瘦肉混合香糯和少量盐,放入竹筒中烧成香糯,是客人难得的美食。

甜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被誉为“一香米熟,百香米香”。

“雷公根”是黎族同胞常吃的一种野菜。和小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头一起煮,味道极其鲜美。“雷公根”也可入药,可消炎解毒。“南沙”是李同胞过去常吃的一道小菜。但是“南沙”生产的卫生条件不容易掌握,现在很少制作和食用。

“香”是黎族的地方美食,只能在节日或客人来访时食用。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李家爱吃鼠肉,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还是松鼠。家家户户都有竹捕鼠器,一次装几十只老鼠,第二天就能捕到几十只。黎族人过去常常把捕获的老鼠烧掉,去掉它们的毛发,去掉它们的内脏,清洗它们,在里面放一些盐、姜和其他调味品,然后在火上烤或煮。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如命,喝的酒大多是自酿低度酒、红薯酒、木薯酒。山兰蜜酿的酒是名酒,常被当作贵重的礼物。李家经常用这种酒招待贵宾。有些地方习惯用小竹筒招待客人。

李同胞平时喜欢嚼槟榔。怎么吃是把槟榔切成花瓣,用柏叶包裹,配以石灰膏和烟丝,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喝完酒后能让人像看起来又红又神。常吃槟榔具有防病、治病、美容的功效,因此黎族同胞把槟榔视为健康长寿的食品。

在热带地理环境条件下,黎族人的饮食具有独特的风格。饮食是每个人每天关注的中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饮食也在不断改善。黎族传统饮食习俗形式丰富,内容丰富,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黎族人的主食分为以下几种:

1.大米:材料是大米。大米有三种:白米、红米和糯米。米饭的制作过程是在三角石炉中生火,将锅里的水烧开,将米饭压在水下,用勺子搅拌均匀,温度适中。米饭半熟时,盖上锅盖,取出灶中的柴火,利用木炭的余热将米饭炖成美味的米饭。

2.山岚大米:山岚大米质量好,营养丰富。煮的香,是李家迎客的上品。

3.竹筒饭:将米浸泡在水中,过滤干燥,与瘦肉、五香粉、适量盐混合,装入竹筒(用山竹或土产云竹的幼竹制成),再装入适量水,用芭蕉叶堵住封口。然后将竹筒放入火中,慢慢翻面,烤成竹筒干饭。黎语称竹饭为“梅饭”。竹饭香浓可口,人们出门远行都带着竹饭。竹饭也应该在节日的时候做。竹米不易腐烂,可以保存一周。当代竹筒饭已经成为人们在酒店宴会上品尝李家风味的好产品。

4.红薯饭:每个李家都种红薯。红薯饭的制作颇具特色:将生红薯洗净切成小块,然后将米饭半熟时放入,再将30%的大米和20%的红薯混合制成粥或干饭。另一种是将红薯切成小块,放在阳光下晒干,然后和米饭混合在一起煮粥。夏天吃红薯粥香甜可口,清凉解热,具有保健功能。

5.南瓜饭:在五指山地区,人们经常煮南瓜饭。制作南瓜饭时,将瓜皮剥掉,去掉瓤,将瓜肉切成小块与米饭混合,煮成粥或干饭。或者糯米拌南瓜肉,放入蒸锅蒸成米饭,用木臼捣成南瓜饭团,风味独特。

6.黄姜饭:将生黄姜捣碎,与黄姜一起煮饭。大米颜色为黄色,具有独特的香味,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补充母体。

7.玉米稻:大部分玉米种植在山区的山岚菜园里,回收的玉米进行脱粒和干燥。将干玉米粒放入木臼中,加入适量的水,将玉米粉碎成块,然后用簸箕将玉米粒提起去壳,保持玉米粒均匀。可以煮成玉米粥,也可以和米饭混合煮成干饭。玉米营养丰富,是李家的主食之一。

除了以上,还有土豆饭、土豆饭、捣土豆饭、包子饭和鸡头饭等。

在黎族的饮食结构中,菜肴种类繁多。国内有南瓜、瓜瓜、冬瓜、木瓜、黄瓜、豆类、番茄、韭菜、萝卜、莲藕、大白菜、空白菜等蔬菜。野菜主要有黑木耳、香菇、红薯、竹笋、嫩、温、干、KATTO、花菜等。有家禽(鸡、鸭、鹅)、家畜(牛、羊、猪)等。

李门和女人擅长钓鱼,男人通常喜欢上山安装各种狩猎设备,捕捉啮齿动物、鸟类、蛇和野猪,以及五指山草龟和金钱龟等野生动物。他还擅长在河里钓甲鱼、团鱼和麻鱼。农闲和节日期间,全村人聚集上山,放狗围捕山猪、黄羊、野鹿等。,并熏制和干燥动物肉供以后食用。黎族人每天都在地里干活。男人带着刀筐,女人带着小腰筐去抓青蛙、螃蟹、米虾等动物。他们回家用杂烩煮它们。食物新鲜又有营养。

黎菜是用来一起煮肉菜或混合几个菜。是盐类菜肴的主要调料,辣椒是平常餐桌上的调料。黎族人生活在热带地区,喜欢清淡的食物,少吃油炸食品。在传统的黎族饮食中,除了上述菜肴,汤圆和汤圆还有独特的风味。每逢佳节,走亲访友都要包粽子和汤圆。

黎族的水果和小吃。日常生活中,国内有荔枝、龙眼、芒果、菠萝、杨桃、黄皮、帕拉米塔、香蕉、甘蔗、酸豆等品种。另一类是野果,如包子果、春糕、春巴、山石榴等。家养和野生水果都是时令水果。爆米花、烤红薯、木薯是李家的零食物。

李人热爱生活。习惯上,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节日、婚礼和葬礼;当进入新房、分娩、社交、举行宗教仪式等活动时,需要举行宴会和饮酒。平时,迎客也把喝酒当成一种礼貌。黎族人民热情好客,酿酒是一种常见的仪式,而敬酒和唱歌经常通宵达旦,形成了自己的酒文化。黎族人的饮食风格发生了变化,汉族人普遍学习烹饪技术。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庄一家

·

满族人

·

回族

·

苗族

·

维吾尔族

·

土家族

·

彝族

·

蒙古民族

·

·

布依(BY)

·

·

瑶族人

·

朝鲜国籍

·

白(文学士)

·

哈尼族

·

哈萨克人

·黎族·

·

畲族

·

傈僳族

·

仡佬族

·

东乡

·

高山

·

拉祜族人

·

隋朝

·

弗吉尼亚

·

纳西语

·

·

屠(屠)

·

仫佬族

·

锡伯族或锡伯族

·

吉尔吉斯的

·

达斡尔族

·

景颇族(日本)

·

毛南族

·

撒拉族

·

布朗

·

塔吉克语

·

阿昌

·

普米族

·

鄂温克族

·

怒族

·

(地理信息)

·

基诺族

·

德昂(德)

·

博南

·

俄语

·

裕固族(YG)

·

乌兹别克国籍

·

蒙巴(百万)

·

鄂伦春族

·

德隆(灾难恢复)

·

鞑靼语(TT)

·

赫哲族

·

洛巴语

·汉族
下一篇:白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白族的来历习俗
上一篇:西宁旅游景点攻略(西宁吃香喝辣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