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整形美容术

2022-07-24 18:40:10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39

整形手术对于多数人来说还是一门相对神秘的技术。提起整形,我们往往会想到韩国的整形技术,认为这是一门现代医学技术。而事实上,早在我国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整形手术仍然是一项相对神秘的技术。说到整形,我们经常会想到韩国的整形技术,认为是现代医疗技术。事实上,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整形技术,比如人工酒窝、唇裂修复等,在当时的世界上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早在三国时期,以华佗为代表的中医专家就首创了这种手法。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古人自然也不例外。

当人们对自己的外表不满意,或者想要更加完美的时候,整形作为一种医疗手段,逐渐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涌现出来。翻看史料可以发现,在汉代以前,中国就已经有关于整形的记载。而且,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人体的整形都是从耳环、鼻环、纹身、人造花纹等身体装饰开始的。

古人也用新鲜的蛋清做面膜。

据史料记载,穿环艺术在汉代以前就存在于中国,即以穿耳、戴耳环为审美目的的民俗盛行。

但原来的款式不是现代的那种耳环,而是腰鼓状的,其佩戴方法也与后世不同。它直接水平插入耳垂孔,两端露在耳外,以示美观。之后逐渐发展成各种风格的现代戒指。

早在公元三世纪,金代的整形外科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东晋名医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和中医治疗学专著。全书共8卷70篇,原名《肘后救卒》,简称《肘后》。在这份肘后备急方中,记录了用新鲜蛋清做面膜治疗面部疤痕的方法。之后有各种药方和方法的记载,比如把猪蹄熬成胶体做成面膜。

唐代有人工酒窝。

酒窝,也叫微笑酒窝或微笑酒窝(yè,嘴巴两侧的小圆酒窝),可以出现在脸上的很多地方,大多数人出现在脸颊,其次是嘴角。

在中国古代诗人的诗歌中,酒窝经常被用作女性美丽的象征。脸颊上的酒窝被东方女性认为是美的点缀,而西方人则认为是女性魅力的象征。如今,随着整形行业的发展,人工酒窝已经达到了货真价实的程度。但是,你知道唐朝有人工酒窝吗?

唐诗中有一句名言“面对面”;徐凌的《新鱼台赋序》也有“北有胭脂,留两钹”之赞。所谓“面霜”就是用一些化妆品在嘴角加两个小胭脂,取“脸颊上的彩妆”的意思,就像“酒窝”一样。但在中医书籍中,对“痘印”也有类似的解决方法,在《普济方》、《养生易方》等医书中也有很多“治方”的记载。当然,无论如何解读“姬”字,都说明它是作为一种整形技术使用的,至少在唐代是这样。

南宋时期,义眼相当巧妙。

美容磨削在中国很早就开始了,其最早的历史记载可以在北宋时期找到。

北宋时,有一本医书叫《圣集通志》,是太医院编的。它由200卷组成,分为66类,每类又分为若干疾病和证候,解释病因和病理。它是北宋时期的医学百科全书,里面有很多药方。玉磨治疗面部疤痕的案例记载在《生技通志》中,成为现代磨制的先驱,后世医书中也有类似记载,而国外最早的报道是在1905年才发现的。

假眼(假眼)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眼部整形手术,出现在我国南宋时期,并留下了这方面的记载。比如南宋的《杭州张村年轻时是个瞎子,突然遇到一个能工巧匠,弄得人都分不清是假是假》就是元代陶宗彝写的。“巧匠”假装瞎了张的眼睛,以至于“没人能分辨出他们”。可见南宋的义眼手术相当高明,完全有可能混淆真假。

《南村楚庚录》的写作过程很有意思。陶宗彝勤于读书写字,即使在田间劳动,也总是随身携带着笔墨。当你退出农耕,在树下休息,记录各种史料、文献、资料、社会传闻、读书经历等等,将手稿存放在骨灰盒里。写了10年,积累了10瓮手稿。然后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誊写汇编成一本30卷的书,名为《南村退耕录》。还有人说陶宗彝用树叶当纸记录信息,《南村滴耕录》就是写在树叶上的书。

唇裂修复吸引了琉球医生

晋书《魏勇传》记载“徐勇天生兔唇”(先天性唇裂)。后来荆州刺史尹仲堪手下有一个专门修复兔唇的医生。每次手术后,告诉患者暂时只能吃粥,注意少说话。唐代也有一位专家叫方干,是修复唇裂的专家。因为他很会修唇裂,大家都叫他修唇先生。

明清时期的美容外科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明代择医标准》和《清代择医全集》等医书中都有关于唇裂修复的记载。

清代顾世成在《名医全集》中记载:“修复缺唇,先在缺唇处涂麻药,用刀刺唇缺皮,即用绣花针和丝线将两侧皮肤扣紧,再抹上调血药,三五天不哭不笑,怕感冒,每天只吃稀粥,肌肉饱满,再取下丝线,即唇为一。”从这个兔唇修复,就展现了当时中国整容整形技术的水平。康熙二十七年,琉球派魏世哲博士到中国福州,向福州名医黄发学习唇裂修复术,回国后为皇室做整形手术。

另外《老子》中有句话:“天从鼻中食人五味,地从口中食人五味。”鼻子是面部中央隆起的嗅觉器官,也是呼吸的通道。美不美,对一个人的整体形象非常重要。缺损大的鼻梁自然需要修复。令人惊讶的是,我国元代就出现了鼻梁修复术,可见古人对面部美容的重视。

缠足是一种有害的整形手术。

中国古代整形除了义眼、唇裂修复等古代整形的有益做法外,也有糟粕。

类似于古代西欧女性习惯穿绫帕“束腰”,18世纪末英国女性效仿伊丽莎白一世,用铅粉擦脸美容,导致许多女性死于中毒等有害美容,在中国古代,贵族女性中也出现了“缠足”等整形手术。据史书记载,南唐李后主“令宫嫔囧母以帛缚脚,屈身作月牙状,素袜在莲中舞,随凌云转圈”。于是宫女们纷纷效仿,很快就传到了百姓中。到了宋代,它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这种另类的整容给古代女性的身心带来了沉重的伤害,把对身体的伤害当成美真的是一种坏习惯。

古代整形外科发展缓慢的原因

中国中医发展的悠久历史表明,中医外科,包括整形外科,起步很早。

早在三国时期,以华佗为代表的中医专家就开创了外科治疗,但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

首先,它受到封建思想的限制,尤其是伦理道德的限制。在古代儒家伦理书《孝经》中,宣称“身露肌肤,父母不敢损,孝始”。自汉代以来,这一观念就深入人心。因此,整形美容被视为不孝行为,甚至封建统治机构下令禁止剖腹、解剖等医疗措施,被视为洪水猛兽,阻碍了中医外科的发展,使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衰落。

第二,因为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一直只有世界的概念,却没有世界意识。换句话说,当时的中国没有看到一个世界,也不知道中国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这导致我国古代社会及其文化长期处于封建封闭状态,使得医学无法学习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第三,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医学的发展不够重视。长期处于农耕文化中,经济不够发达,使得统治阶级无力支持中医的发展和创新,从而使包括整形外科在内的中医外科失去应有的发展机会,起步早,发展慢。

下一篇:袁世凯10个夫人轮周侍寝
上一篇:冬天的秘密歌词(冬天的秘密张佳旺版本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