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范围(黄土高原范围示意图)

2022-07-23 20:35:10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27

黄土高原范围(黄土高原范围示意图)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武进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属于北方地区。

黄土高原东西长一千多公里,南北长750公里。包括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横跨山西省、陕北省、甘肃省(陇南市除外,庆阳市平凉市、宁县、正宁县大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南省等。,位于中国第二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 ~ 2000米。

黄土高原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铝土矿等资源,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矿质营养丰富,利于耕作。流域农业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除少数落基山脉外,高原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米至80米之间,最大厚度为150米至180米。黄土高原矿产资源丰富,煤炭、铁矿石和稀土矿产储量巨大。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南至秦岭,北至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7个省(区)46个地(盟、地、市)、282个县(旗、市、区)。全区总面积63.5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水蚀33.7平方公里,风蚀11.7万平方公里),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自然气候

黄土高原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雨。年平均降雨量466毫米,总体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600 ~ 700毫米,中部300 ~ 400毫米,西北100 ~ 200毫米。以200毫米和400毫米等年雨量线为界,西北干旱,中部半干旱,东南部半湿润

陕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多,土层厚而松散,夏季天气多变。暴雨天气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灾害。

景点

隆中高原。

它叫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西部,为新生代坳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 ~ 2000米。地形破碎,有许多山脊、丘陵、山谷和山脊。

甘肃东部和陕北高原。

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以北、长城以南地区。也是海拔800 ~ 1200米的盆地型高原。经过强烈的侵蚀,除了少数残存的黄土塬(董志远、洛川塬)外,大部分地区都成了破丘。与此同时,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出在高原之上,看起来像一个孤岛。

山西高原。

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和沉降盆地组成。有吕梁山、衡山、五台山、中条山、太行山,还有大同、新县、太原、临汾、运城盆地。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 ~ 1500米,落基山地区构成高原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和山谷,分布范围约占全区的40%。

渭河平原、关中平原

它被称为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和秦岭之间,西起宝鸡。

历史和文化

环境的改变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我国黄石的发育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较新近纪干燥寒冷,发生了吴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第二次冰期发生,气候进一步干燥,堆积了范围广、土层厚的离石黄土。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变得更加干燥寒冷,马兰黄土堆积。厚度虽小,但分布广泛,南方称之为夏树黄土。全新世时,气候变为温暖湿润、疏松的黄土层,被流水侵蚀,形成有沟壑、山脊、丘陵的破碎地表。

古代气候的迹象

反映黄土地层古气候的指标可以概括为:古土壤、湖相、河流相、黄土颜色变化、化学元素含量和孢粉组合等。

古土壤,是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因此,古土壤的类型、成分和结构都有形成时土壤中留下的气候特征痕迹,直接记录了当时气候的变化。

湖相沉积,黄土中常含有湖相地层,主要出现在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早期或晚期。这些湖相沉积物含有高含量的碳质成分,富含生物炭和孢粉。这些湖泊沉积物中大部分铁元素处于还原状态,氧化程度很低。这些特征表明上述湖泊沉积物是在潮湿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河流沉积,以粗砂、卵石等为主,一般属于早更新世中晚期和中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部分盆地和山前黄土夹有不同厚度的砂卵石层。这些粗岩相沉积物表明当时黄土堆积时有一段比较大的丰水期,因此河流发育,水文活动活跃,反映了当时湿润的气候条件。

黄土是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它有不同的外观颜色。根据黄土高原黄土剖面颜色的垂直变化,从下到上大致可分为四个主色段:第一段,浅红色和黄色段;第二阶段,棕黄色阶段;第三段,灰黄色段;第四部分,棕黄色部分。黄土的颜色自下而上由红变黄,由棕变黄,由灰黄变棕黄。

黄土中化学元素的迁移与气候变化有关。所谓元素迁移是指化学元素在土壤中的转移和再分布,使化学元素再次分散或集中。在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环境中,迁移的方式、强度和结果是不同的。

元素迁移和分裂。元素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元素的组合和结构,不仅是内部因素,也是外部物理和化学环境,如温度、压力和氧化还原环境。因此,通过测量黄土历史时期迁移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通过测量黄土层中元素的大小、形态和组合,可以反演其迁移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条件,从而达到了解古气候环境波动的目的。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和花粉分别是这两类植物的生殖器官。而孢子和花粉在植物的孢子囊和花药中成熟时,借助风、水或动物的力量飞离植物母体,大部分落入土壤。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孢子和花粉变成了化石。孢粉学的任务之一是通过特定的方法从不同地层中分离提取孢粉化石,并鉴定其类型和组合,从而恢复古植被类型、群落、生长的古地理景观和古气候条件。

古代环境的变化

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暖,包括黄土高原在内的中国各地区早第三纪地层多为红色或浅红色,表明当时气候炎热。早更新世,黄土高原在第三纪末形成的一些古侵蚀或断陷盆地的边缘和盆地中,形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河湖,其中堆积了厚厚的湖泊沉积。早更新世末期,由于气候逐渐干旱,降雨量的减少使这些湖泊逐渐萎缩,甚至干涸消失,演变成河流。中更新世初,由于新构造运动对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气候转变为温湿度和干冷交替波动。这一时期河流最为发达,河流流量随气候变化而增减。晚更新世至早更新世,干旱气候开始增多或减少。晚更新世至早更新世,干旱气候开始明显。至全新世,黄土高原明显受干旱少雨气候控制,黄土高原北部向荒漠化演变。整个第四纪期间,黄土高原古气候环境的主要变化期为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晚期。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化与自然因素有关,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也有人为因素,如黄土高原毁林、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草原破坏和水土流失等,导致高原自然环境恶化。

六百万年前的环境

文物工作者和地质学家最近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靖远县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大约6000万年前,黄土高原充满了湖水,现在的山峰是当时湖水中的孤岛。

宁夏固原地区很久以前是一片海洋。6000万年前,地壳呈块状急剧升降,24万年前,六盘山、月亮山等剧烈上升。此后,随着山区的间歇性上升,在广大丘陵地区沉积了不同厚度的风成黄土,而在盆地中心或山麓发现了冲积砾岩和粘土,并堆积了大量黄土,覆盖了山坡和丘陵,形成了目前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

下一篇:生活无聊怎么办(无聊了应该怎么办)
上一篇:去北京旅游攻略(最近想去北京,有什么旅游攻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