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家训(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2022-07-20 22:15:08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327

包拯家训(古代十大经典家训)包拯家训(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导读:用家训来训诫家庭成员和子女,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支持和强调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古代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密切关系,以“守门整洁、撕儿孙”为宗旨的家训,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传下来的家训都是汗牛充栋。入选的十大家训,不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是经典中的经典。让我们一起享受吧。

一、鸟的戒律之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号周公。相传,礼乐制度建立了法律法规体系,被尊为儒家的创始人。

“一餐三吐三喂”

周成王亲政后,他建立了一个新的首都洛邑,并封了王侯。他把鲁给了周公的儿子。

周公告诫儿子:“不要因为封了鲁国,就轻视人才。我是文王之子,王乘之叔武王之弟,也负责辅佐皇帝。我在世界上的地位不能被认为是轻浮的。

但是在洗澡的时候,要多次停下来,捏住自己的乱发,接待客人吃饭,要多次停下来,怕因为疏忽而失去才能。听说贤惠而恭敬,必得荣耀;如果广袤的土地勤劳节俭,就没有危险;卢尊生为人谦逊自律,总能保住自己的财富;如果所有的士兵都坚强但令人敬畏,他们将永远胜利和不败;有智慧却总认为自己愚蠢无知,也就是聪明人;向别人学习却感到卑微,真的很聪明。

这六点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你是天子,你在世界上也是富有的,因为你遵循这些美德。对谦逊的无知导致死亡和国家哀悼。洁洁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你怎么能不小心呢?"

伯钦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不出几年,就把鲁经营成了一个民风淳朴、重视农业、尊重教育学习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句话说“周公吐食,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导可谓用心良苦。

二、“命儿动”

【作者】司马谈(?—— 110年前),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是圣旨。

“最大的孝道”

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后来立了汉武帝太史公令,俗称太史公,掌管星历,还保存记录,收集保存古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汉武帝新设立的官职,可以说是汉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做”的。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尽职尽责。

因为责任心强,在弥留之际,司马谈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哭着告诉他。这是司马谈的《为孩子而生》。司马谈希望司马迁死后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更不要说写史书了,认为这是“大孝”,“孝顺丈夫,只为帮助你的亲人,只为帮助你,最后才是建立自己。名留后世以示父母,此孝心大矣。”

他觉得孔子死后的400多年,群臣并立,史书断章取义,以及今天的国内统一,贤明忠义的事迹等。,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无法履行他的写作职责,他的内心非常不安。因此,他热切地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

司马迁不辜负父亲的嘱托,最终写下了《史记》,被誉为“史家最后的绝唱,无韵而去”,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圈点】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人生招式》,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这是真的。

三、《诫书》与《诫侄书》

【作者】诸葛亮(181-234),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没有冷漠就没有目标感”

诸葛亮直到46岁才得到儿子诸葛瞻。他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希望他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的儿子叫庞欢,在诸葛亮那里很受欢迎。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导子孙。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桓的两封家书被称为《主簿》和《侄主簿》。

《劝谏书》说:“君子之行,在于静修己,以俭修身。不是冷漠,不是安静,不是遥远。如果你安静地学习,你必须学习。不学就学不会。如果你不想学,你就学不会。缓慢的淫乱不能激励你,而轻率不能治愈你。随着时间的流逝,意义流逝,它会枯萎,很多人不会遇见这个世界,他们会很痛苦,很贫穷。”

《给侄儿的戒条》说:“夫当志存高远,敬圣贤,戒淫弃疑,戒滞。让普通人的野心显露出来,并感到悲哀。忍一忍,伸一伸,去细品,广泛请教,去猜疑,去吝啬。虽然有长时间停留,但对美有什么危害,有什么危害?如果野心不刚毅,精神不豪爽,卡在庸俗里,默默的依附在感情里,永远逃不掉,难免肮脏。”

从这两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儿子和侄子的要求是一样的。

【圈点】《诫书》和《侄诫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讲解修身养性的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四.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与东晋同江。他经历了南北朝,深知南学北用的利弊。

“积累几千块钱,还不如你的技术好。”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哲学和思想知识,撰写了《颜氏家训》,对后人进行训诫。全书共七卷二十篇,每篇涉及面很广,但主要是教孩子如何用传统儒家思想修养、管理家庭、处世学习。

如果他提倡学习,他反对没有技能的学习;认为学习要以读书为主,重视工农商知识。提倡“学贵可行”,反对空高谈阔论、不实用等。

书中很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好人同住,犹如进入兰芝的房间,长久自得;与恶人同住,如入鲍鱼,臭久矣。”“积累几千块钱,还不如你的技术好。”“年轻的学者,像日出的光;而老学者,如夜行烛光,犹贤而盲。”“父子不能娇生惯养;有血有肉的爱,不能简。那珍慈孝就不回答了,但生孩子会慢。”“不要犹豫活下去,不要后悔。”等一下。

【圈点】颜氏家训历代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虽已失传千余年,但屡有刊刻。

动词 (verb的缩写)皇室戒律

【作者】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以文治国,为人谦和。

“每顿饭都是一顿饭,那么读读《耕者》”

帝王戒律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其代表作之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家训》。唐太宗非常重视对群臣的教育,经常告诫后人要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治国之道。

唐太宗在《号令皇族》中,以自己勤政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于深宫”的皇族要约束自己,爱惜财产,不可奢靡,永远不要忘记蚕女和蚕农们每次穿衣服、吃一顿饭的辛苦。

听到一个决定,不要先入为主,放下情绪,谦虚一点,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不要因为别人有缺点而轻视别人,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而傲慢。把敢反对你的人当老师,把讨好你的人当小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富强。

【圈点】唐太宗对皇族要求如此严格,“贞观之治”的出现是自然的。

不及物动词包拯家训

【作者】包拯(999年-1062年),北宋名臣,以破狱智慧耿直著称,有“包公”、“包青天”之誉。

“犯了赃罪和虐待罪的人不得释放给家人”

包拯以清正廉洁著称,执法如山。晚年时,他为后人制定了家训,说:“后人必当官,当官者,犯有罪虐者,不得放归家室;死后,不能在大葬礼上下葬。不是我的野心,也不是我的后代。”

共三十七字,题词曰:“杨循刊石,立于殿东壁,以诏后世。”又是十四个字。“巽”是包拯的儿子包迅。

包拯生前的家训是对子孙的警示,他让儿子在正殿东壁上放一块石头,留给后人。这三十七个字体现了包公清正廉洁的精神。虽然持续了几千年,但对世界来说已经足够了。

【圈】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性格的写照。

七、“教学论”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玉不琢,不成器”

欧阳修的父亲在他4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对他非常严格。为了省钱,妈妈用芦苇和木炭当笔,教欧阳修在陆地或沙地上读书。欧阳修希望儿子能在家庭教育中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从书本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因此,他在教次子欧阳懿用功读书时,写下了《教学论》:“玉若不琢,必废;人不学也不知道。然而,玉是一种东西,常德是不变的。虽然不是作为器械切割的,但对玉石无害。人之常情,因物动,不学,便舍君子而成小人,你不考虑一下吗?”

【圈点】欧阳修用“玉”比喻“人”,教学方法好,可谓良言。

八、《袁》

【作者】袁彩,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1163年成为学者。之后,他成为文古书院监事会的一名官员,类似于负责接待来信来访的官员。

“小人不必谏恶”

元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德才兼备,学识广博,文学丰富”。他在乐清县任职时,觉得子思在民间宣传了中庸之道,于是写信给袁,进行伦理教育。

“元”简单易懂,又叫“共同训练”。

书中有很多精彩的句子,比如“小人要尊重自己的距离”,“对自己多负责,对别人少负责”,“小人不用为恶劝诫”,“家是由恐惧和忽视组成的”,“党员不懂得保护自己”等等。

元氏樊氏很快成为私立学校的培训教材。历代士大夫对该书推崇备至,视之为珍宝。

【圈点】元是中国家训史上与颜氏家训相比,真正“垂后世”的一本书。

九.朱子家训

【作者简介】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挖井不渴”

朱柏庐的父亲在保卫昆山抵御清军时被杀。朱柏庐服侍他的老母亲,抚养他的弟弟妹妹,然后搬走,这是极其困难的。他从来没有当过官,一生都在教这个村子。他潜心研究,以程、朱理学为基础,主张知行结合。他和顾都坚持自己不应该是康熙年间的学者,与徐芳、杨武并称“吴中三高士”。

《斋藤优子家训》全文500余字,内容简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自出版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清朝家喻户晓的经典家训。

有些格言,比如“一粥一饭”,很难去想;半根线,总想着物质上的困难,“未雨绸缪,不渴挖井”等。时至今日仍有教育意义。

【圈点】斋藤优子《家训》全文虽然只有506字,但却是儒家生活方式成就的集大成之作。

X.弟子规则

【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谦,号三号,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每个人都必须爱”

李毓秀科举失败后,致力于治学。他根据孟桐的传统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了《荀蒙文》,后被贾存仁修改,改名《弟子规》。

《弟子守则》在晚清广为流传,其影响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齐名。

【圈点】弟子守则看似不起眼的小书,实则汇集了中国最贤者的大智慧。

下一篇:坚持不懈的懈是什么意思(坚持不懈的懈是)
上一篇:一汽大众车型(一汽大众所有车型对应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