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儒者宗董仲舒)

2022-07-19 21:30:09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88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儒生居董仲舒)

董仲舒是汉代最著名的儒家大师。春秋时期,孔子建立了儒家体系,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体系。董仲舒以孔孟为主体,将当时的黄老之术、阴阳五行、法家法术之势等诸子百家融合为一个新的儒家体系。在汉武帝的帮助下,儒学从百家争鸣的“一家”上升为“一尊”,孔子从此被神化为“圣人”。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后,“道统”的文化体系延续了近两千年。任何不尊重儒家思想的人都是越轨的,学习儒家思想已经成为社会阶层流动的政治步骤。《汉书儒林传》云:“高手千余,盖洛普之路清”。

董仲舒出生于汉文帝登基的那一年(公元前179年)。他年轻时努力学习。进入朝鲜后,因其才华被景帝授予博士称号,并负责教授《公羊春秋》。《杨公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专门以问答形式讲解《春秋》的古籍。这是战国时期齐国人高写的。董仲舒被景帝封为博士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文景朝只有39年,由此可以推断,董仲舒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在朝野和公众中享有盛名。

汉武帝继位第一年(公元前140年),就亲自招募了“贤者直言敢谏”的对策。董仲舒博士脱颖而出,在他与汉武帝的三次问答中,从哲学思辨和历史分析的角度,为刘彻提供了汉代政权合法性的理论依据,阐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由于对策的第一章专门论述“天人关系”,这三个问题和三个答案被后人命名为“天人三策”,并流传千古。经过董仲舒的对策,他先是被封为江都驿王刘飞之,后又担任中医和交趾国大夫。

57岁时,董仲舒辞官后住在茅岭驿(今陕西省兴平市茨村),专门著书传道。当时朝廷遇到很大困难,汉武帝也多次派人去征求他的意见。

公元前104年,75岁的董仲舒因病去世,葬于长安燕子坡(今陕西省Xi市和平门附近)。出于对董仲舒的尊重,汉武帝下马,只要经过就步行30尺,故又称“下马陵”。

时光荏苒,“马霞陵”的名字被后人口耳相传,唐代成为“蛙陵”。这个有趣的地名在唐诗中被多次提及。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女自述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她是如何在京师度过少女时代的,住在癞蛤蟆山下的父母家”。清然的《绿屋春酒蛙陵》(《长安少年游》)、谢的《蛙陵下取酒》(《长安追忆》)等。

董仲舒凭借个人才能,在2000年的皇权专制社会中取得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谁能想到,连他陵墓的名字都会成为唐诗中的热词。

有一个成语“三年不游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努力学习,专心学习。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从小爱读书,读书的时候把吃饭睡觉都忘了。为了给孩子兼顾工作和休息,这家人在家里建了一个花园。园子建成后,一连三年过去了,董仲舒没有踏进园子,因为他所有的思想和时间都投入到了研究知识上。

董仲舒30岁左右的时候,已经在村里出了名,吸引了很多学生学习。他讲课有一个怪癖,就是上课挂帐篷,坐在帐篷里面,学生在帐篷外面听。董仲舒因学生众多,学术声誉日隆,被景帝选为博士。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开始召集刚正不阿、直言进谏的人,征求治国的意见和建议。

这一次,刘彻的《招贤对策》内容广泛,史书中主要记载了以下三类问题:

第一,寻求汉政权的合理合法性。

刘邦白手起家,武力夺权,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但是这个新王朝合理合法吗?世人为什么要接受刘氏家族的统治?西汉初年,刘邦想都没想。他杀了任何敢于质疑的人。但是随着金哥马铁英雄阶层的死亡,有人会质疑:你为什么是皇帝?那我们还能把你们国家当成皇帝吗?谁强大,谁无情,谁就是皇帝。如果这种思想流行和传播,中国和明朝就会发生内讧,世界就不会有和平。

二是探索当前的治国方针。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民生困苦,万事萧条。在这种环境下,黄老理论所奉行的“无为而治”和“与民同享”的政策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经过汉朝几代皇帝的连续努力,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黄老的本事也为王公和地方实力派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变化。如何调整汉初“无为而治”的政策,采取新的治理政策,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稳固内臣外达匈奴,成为当时的主要政治任务。

第三,尝试管理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方法。

汉初开国功臣整体素质较高,基本满足了中央和直管县官员的需要。诸侯国的官员都是国王亲自任命的,没有经过皇帝的考虑。不过英雄和外戚也有自己的算计。他们都想通过垄断官员的选拔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官员主要是从子女中选拔,他们试图阻止皇帝从其他阶层选拔官员。汉武帝时期,开国功臣都去世了,朝廷官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差距。随着对外统一战争和国内各项改革的实施,如何建立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改善现有选官制度的弊端,成为新皇帝面临的一大难题。

汉武帝与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对话,是治国思想的碰撞。董仲舒的答案逻辑体系完整,思想流畅,语言准确,启发后人阅读。

第一个问题,董仲舒的解答是“天人互动,君权神授”。

《汉书》记载,在董仲舒采取对策的前一年,天下并不太平,发生了许多灾难:

春二月,辽东高庙灾;

夏四月,汉高祖陵园大殿发生火灾。

五月夏,太后太崩;

秋天的八月,东方有一颗彗星,它长到了天上;

… …

董仲舒的论述从这些灾难和差异入手,提出了“天人互动”的理论:天是观察细节、赏善罚恶的最高主宰,天意对应人的互动。天气会影响人员,天气预示着灾难。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应上天,人感受天地。如何减少世界上的灾难,就要用礼乐教育人民,忠于人民,忠于人民,治理世界。

从“天人感应”中推断出“君权神授”:君权是神灵赐予的,只有顺应天意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如果皇帝的暴政是残酷的,上帝会发出灾难的警告。收到警告后,皇帝仍然不想悔改。那么上帝将不再支持这个朝廷和君主。周朝取代商朝,汉朝取代秦朝,这是天意。

“君权神授”理论迎合了刘彻的愿望,最终为他的合理执政合法性找到了理论基础。这套理论也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帝王将相之间权力边界与道德平衡的格局。皇帝的权力不大,也不无边,不受任何约束。他必须服从“天意”,遵守“天道”,才能实现千秋万代。

第二个问题,董仲舒的解决办法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主要的社会矛盾是温饱问题。当这个问题一个接一个解决后,广大民众对精神荣誉、财富等物质的需求就会接踵而至。这时,如果不改善原有的政治秩序和社会制度,仍然奉行“清静无为”的手法,离“天下大乱”的日子就不远了。而且,目前百家并存,人们不知道该相信和遵守哪一种学说,所以需要用统一的思想和法律来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从而保证汉朝的长治久安。

在这个政策问题上,董仲舒并没有把这种思想明确表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表达为“凡不在六艺,不在孔子技的人,各行其道,不要让他们齐头并进,然后邪君说要杜绝利益,然后纪律才能统一,法度才能明确,百姓才知道做什么”。后来,班固在《汉武帝书》中称赞董仲舒,并率先提出“罢黜百家,独荐六经”。近代学者往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概括汉武帝的文化专制改革,并将这一政策的推行归结于董仲舒。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评论说:“董仲舒的命题完成了,子学时代结束了;董仲舒的学说成立了,但儒家经典时代开始了”。意思是在董仲舒之前,诸子百家可以平等地发表政治主张,阐述学术观点,“畅所欲言”,平等地接受人们的“选择”。没有超越其他“子”的“子”,也没有超越其他学校的学校。但是进入儒家经典时代后,“儒家思想已经被树立为雕像。儒家经典已经成为“经”。这为全国人民的思想树立了界限,树立了标准,建立了框架。在这个时代,人的思想只能在“静”的范围内活动。即使人们有一些新的想法,他们也只能以注释的形式发布。其实他们习惯于依靠古人来思考。好像腿有病的人可以拄着拐杖走路,没有拐杖腿就不行。”

第三个问题,董仲舒的解决办法是“立商学院,察贤”。

人才培养是为了政治领袖。董仲舒建议官办教育,国家设立国子监,县市设立乡镇学校。太学之名始于西周,不同朝代的称谓不同,但都被定义为全国最高学府。后来,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分别教授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第一批50个孩子,到西汉末年,太学有博士研究生3000多名。太学的建立对中华文化的千年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选官制度要随时随形势变化。夏、商、西周时期,战国时期引入了“尊官尊官”制度,各行各业的王公中兴起了“培养官员”的潮流。在秦朝,官员是根据“开田”和“军事功绩”来选拔的。

董仲舒建议,王侯将相每年要向朝廷推荐两个人才,推荐的人要有赏有罚。这种方式既能为政治舞台注入新鲜血液,杜绝朋党勾结,又能通过举荐结果考验臣子的忠诚和眼光。

这种在汉代逐渐确立的选官制度,被称为“征伐制”,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刘邦是第一个求贤良圣旨的人,开创了调查的先例。惠帝和吕后都设立了察举这个题目。文帝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视察,并制定了“对策”等方法。到了汉武帝时期,“察举征辟”制度越来越完备,选拔标准和程序统一。这一制度为下层民众进入权力决策层开辟了道路,至今已实施300年,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后来,随着考试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发展为“科举制”。

董仲舒的对策和言论得到了汉武帝的很好认可,但汉武帝要想推广儒家思想,还得得到窦太侯的认可和支持。她是窦太侯景帝的母亲,是汉武帝的祖母,是竭力维护时局艺术的“顽固派”。汉武帝初年,师长魏万、王臧曾动员儒学,但遭到窦太侯的坚决反对。最后,魏万、王臧等人被控自杀。当然,这个提问的结果并没有被直接使用。直到汉武帝登基五年后,窦太侯去世,汉武帝才得以放开手脚,宣扬自己的治国理念。

因为对策,汉武帝后来派董仲舒到江都驿王刘飞当宰相。刘飞是汉武帝的弟弟,性格粗暴,野心勃勃。他对董仲舒十分敬重,甚至主动称赞董仲舒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群臣,并希望董仲舒能像管仲辅佐齐桓公一样,帮助自己,试图篡权。

董仲舒主张“大一统”和“三纲五常”。他极其反对刘飞的不公正的欲望,所以他经常用古老的比喻来说服他:“所谓仁,就是‘追求正道而不求其利,修之而不压其功’的仁。”意思是做人要端正道德,不求眼前小利,提高修养不急着求结果。

董仲舒反对刘飞的霸权。他提出,仁的最高境界是致力于非人化人民。孔子的弟子,甚至孩子,都羞于提及五霸,因为五霸先诈而后行义。这只是一个把戏,所以还不足以得到真正有道德的人的尊重。

董仲舒为江都驿王六年,不参与政治斗争,主要从事教化、祭祀等活动。

公元前135年(刘彻继位6年),董仲舒因一篇带有天象灾难的文章批评汉武帝治理不善。在一些人的告密和诬告下,他引起了汉武帝的愤怒,决定将他斩首,大臣们劝他说服他。汉武帝怜惜他的才能,又下诏赦罪,并罢免了江都王襄。董仲舒不谈灾难,回到家乡办博物馆收徒弟。

公元前125年,居心不良、嫉妒董仲舒才华的宰相龚,推荐董仲舒为交溪王刘端公。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弟弟,性格古怪,手段残忍,前人的国家大多没有好下场。董仲舒毕竟是当时有名的儒家,刘端端对他比较恭敬。董仲舒在保护自己和保持低调方面也很谨慎。执政四年后,他终于以年老多病为由被允许退休回老家。

从那时起到去世的18年间,董仲舒一直专注于在茅岭驿的学习和教学。他探索古今,引申《春秋》大义的论述,审时度势,著有《文举》、《渝北》、《范路》等数十篇文章。范录是董仲舒《春秋》著名杂文之一,因为“范”与“范”相通。后人将董仲舒的遗作编成书,隋唐编辑以《春秋·范路》为集名。本书共17卷82篇。由于这本书的文章标题与《汉书·艺文志》和这本传记的标题不同,后人怀疑只有董仲舒一人写的。

虽然董仲舒不在政治中心,但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甚至在临终前,他还向汉武帝递交了一份反对官营盐铁政策的奏折。

董仲舒完善了先秦儒家与诸子百家的融合,使儒家思想更符合汉代社会的现实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六经”,将儒学提升为国家正统,儒家经典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经”。

西汉刘信尊董仲舒为“儒学领袖”,东汉班固尊董仲舒为“儒教”。

下期预告: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在国与国的竞争中,如果实力过于悬殊,双方的最终结果会更接近动物界的食物链,达成的平衡和谐关系就像是一只不满足的饿狼和一只待宰的羔羊。狼只有吃饱了,才会和羊做一段时间的朋友。

下一篇:围棋规则图解(围棋入门的基础知识你都知道吗?)
上一篇:蜂蜜不能和什么一起吃(蜂蜜不能和什么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