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医书(诸汉墓出土医书)

2022-07-19 18:25:10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78

最早的医书(各种汉墓出土的医书)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汉墓出土了一批医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医学发展水平。

一、基本内容介绍

(1)马王堆汉墓医书

1972年初至1974年初,考古学家在湖南长沙东郊马王堆发掘了3座西汉古墓葬,即马王堆一号墓、二号墓和三号墓,墓主人分别是西汉长沙宰相张厚李沧的妻子辛追、李沧本人和李沧的儿子。三座墓出土了数千件珍贵文物,其中第三座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和竹简。丝绸书籍有20多种,12万字,涵盖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医学等。其中古代医书10种,包括《足臂十一脉艾灸经》《阴阳十一脉艾灸经》《阴阳十一脉艾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五十二病方》《阙骨石齐》《导图》《养生方》《杂疗方》《胎记》简牍200张,都是医书,包括《十问》《阴阳结合》《谈天地》《杂方》,其中杂方为简牍,其他为简牍。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团的学者整理命名了上述14种原本没有书名的医书。这些医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下葬。

(2)武威汉墓医书

1972年11月,甘肃省武威县汉坦坡发掘出一座东汉初年的古墓。经鉴定,墓主人可能是一位70岁以上的医生。随葬品包括92枚医籍竹简,其中木简78枚,木简14枚,保存较为完整的医方30余张,还有一鸽首杖、五铢等。初名“武威汉代医竹简”,但因竹简中有“样”字,故改名为“百病方”。

(3)江陵张家山汉墓医书

1983年底至1984年初,在湖北江陵张家山M247、M249、M285三座西汉初年墓葬中发现大量竹简。其中,M247出土的竹简最多,达1000余件。竹简多存放在竹棚里,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其内容包括法律、历史、历法、算术、医学等。医学著作有两种:脉书和入门书。该墓始建于汉代吕后至文帝初年,是继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之后的又一重大医学考古发现。

(4)成都老关山汉墓医书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在四川成都天惠镇老关山发掘了编号为M1、M2、M3、M4的4座西汉古墓葬,出土漆木、陶器、铜器、铁器等器物620余件。其中,M3出土的医学竹简共920枚,根据竹简的长度、放置位置、叠放顺序和内容可分为9册医书。除了五色脉诊,都没有标题。经初步整理,暂定名为《瓯西医论》、《脉死证》、《六十病方》、《郗鉴病源》、《经书》和《诸证》。简牍、木牍专家认为,“瓯西”是古代“扁鹊”的通假字,《瓯西医学论》很可能是扁鹊中医学派失传的经典著作。同时,M3还出土了一幅完整的人体穴位画像,高度约14厘米。五官四肢刻画准确,用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和穴位清晰可见,不同部位还刻有“心”“肺”“盆”等小字。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人体腧穴医学模型,对探索中医经络针灸理论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出土医书的分析

(1)马王堆汉墓医书

1.《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

足臂和阴阳)两个艾灸经络论述了11条经络的行走方向和主要疾病。

疾病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经络理论文献。从两部灸经的成书年代开始

看,脚臂比阴阳早一点。《灵枢经》对十二经脉进行了详细论述,并与《足臂》、《阴阳》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内容和用词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成书时间来看,两部灸经都早于灵枢经,可视为灵枢经的始祖。灵枢经是在两部灸经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主要依据:第一,两灸经络只记录人体11条经络,手厥阴一经少于灵枢经。可以认为《内经》十二经是从两灸经所论的十一经发展而来的。其次,两灸经所描述的经脉行走方向以向心为主,互不相连,无规律性。但是《内经》所描述的十二经脉的行走方向是非常有规律的,相互联系的,比如说循环不息。第三,两灸经所描述的经脉与脏腑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内经》十二经脉都与脏腑有特定的对应关系。第四,两灸经的经脉命名不统一。如足臂谓手太阳脉为臂太阳脉,阴阳谓手太阳脉为鞠扬脉;《内经》以阴三阳、三肢命名,十二经脉命名统一。

2.《五十二病方》一万多字,分52道题,每道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医方,从一方到二十多方不等。现有处方283张,药品247种。估计原书处方总数超过300张,药品种类超过260种,少部分丢失。书中提到了103个名字。《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疗水平。在临床方面,讨论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小儿和五官,其中外科尤为突出。比如书中记载痔疮的手工方法,“塞窝、杀狗、取、穿、入、煮(吹)、拔、刀治。”

3.“导图”和“谷中吃气”在中国传入已久。战国时期的《齐星·玉佩明》致力于指导,《庄子·慎思篇》也谈指导,但没有流传的指导图。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我国最早的医疗运动地图。复原后的彩图长约100厘米,高约50厘米。图为44名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在做各种引导动作。他们分为四排,每排11人,画像高9 ~ 12厘米。根据画面中人的姿态和目的,有三种分类:一是根据是否使用器械,分为武装锻炼和徒手锻炼;第二,按运动方式可分为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第三,根据锻炼的目的,可以分为医疗锻炼和健康锻炼。特别有价值的是,一些图片还标明了这种指导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名称。如“诱发耳聋”,即指导耳聋的防治;“引(脾)痛”,即指导防治关节痛或腹痛。而且还有模仿画面中八九种动物动作的引导手法,如“信”(鸟拉伸)和“猴浸泡”(即恒河猴尖叫)。这是古代仿生学在医学体育中的具体应用,对后世影响很大。《阙骨石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指导专著。原书约500字,现在能识别的有270多字。主要记载了四季导气的方法和吃气的禁忌。这对于研究我国气功指导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对于指导今天的锻炼,都是大有裨益的。

4.《脉法》《阴阳脉死》《脉法》是脉诊的专书。整本书300多字,内容因有缺陷无法完全知晓。仅从正文的开头和结尾,就被称为师徒相传的脉法之书。迄今为止,最早提出人体气脉关系,在治病时确立虚实补泻概念的是古代医书。此外,书中的“圣人以寒头暖脚”不仅是治未病的原则,也是养生保健的宝贵经验。《阴阳脉之死》是最早的诊断书。整本书有100多字。书中提出,三阳脉属于天气,在主体之外,在主体之外。三阳病一般不是致死性疾病,其中只有断骨裂皮才能致死。三阴经属气,主内,主杀。内脏和肠子腐烂的人容易死亡。同时记录了5种死亡的具体症状和特点。

5.《养生方》《杂疗方》《胎生书》《养生方》原书估计有6000多字,但因为缺陷严重,只剩下3000字。讨论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健身益方,如“春鸟蛋,中间抛蘖,吃药)如大牛之戒,多吃为好”;二是性保健的方子,如“以“布吉(点穴)为酱(膏)方”治疗“衰老”,即治疗老年男性性功能障碍。原书《杂疗方》600多字,现已严重残缺。根据现有文字分析,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补充男女性功能的方法、掩埋胎衣的方法、补中益气的方子、蟑螂蛇等损伤的防治。该书反映了古人注重养生抗衰,强调预防意外伤害。800多字的《胎儿出生书》原书残缺不全,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妇产科著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养胎、埋胎、转胎、求子、产后治疗等。书中的胎教是医学史上最早的论述。

6.简牍医书马王堆汉墓出土简牍4000多字,大概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在四大竹简中,《杂方》是最好的方子,《十问·阴阳合璧·谈天下之道》主要讨论养生和室内手术的问题。它在性医学、优生优育、健康科学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可供后世借鉴。

(2)武威汉墓医书

《百病方》保存了30多张完整的医方,如治疗风寒、祛风的方子,治疗妇女膏药的方子,涉及药物约100种。书中详细记载了疾病的名称、症状、药物的剂量、制备方法、服药时间和不同的服药方式,还记载了穴位和禁忌,涉及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和五官。该书有以下特点:一是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例如,区分外感疾病和内伤,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书中也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想,以及根据疾病不同症状调整剂量的方法。第二,无论是本草还是方剂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与《神农本草》相比,书中药物种类有所增加。书中方剂以复方为主,每方从二三味到十五味以上不等。可见当时已经掌握了复方中药的复杂属性。此外,还涉及到许多剂型,如汤、丸、软膏、糖浆、滴剂、栓剂等。内科学以酒、米汁、酱油、糖浆汁、含喉汁、酰基为引子,帮助药物充分发挥药理作用。武威出土的汉简不仅是中国考古学上的一项重要发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医学水平的真实情况,对研究古代中医尤其是汉代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3)江陵张家山汉墓医书

1.《脉书》共2028字,抄于63简。其内容大致相当于马王堆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三部帛书。后三本书的漏字基本上可以用《脉象书》作为校对补充。比如《脉象法》原文缺字164个,参考《脉象书》补充后只缺了11个字。《脉书》论述了67种疾病的名称和简要症状,涉及内科、外科学、妇科、儿童和五官疾病。马王堆医书和《黄帝内经》中没有记载一些疾病,如醉酒、浸泡、倒灌、寺庙等。这是中国最早的疾病综合征专著。此外,如书中所述,“丈夫不腐烂地离开(流动)水,家庭

(枢轴)不要随它移动。用流水、家居枢比喻运动有益人体健康,是已知的第一部古书,比鲁《春秋》中的“流水不腐,家居枢不烟,亦动也”。“齐不变”的记载更为久远。

2.《概论》一书有3235字,抄写在113个竹简上。简牍的原名是《书籍概论》,书的开头就刻在简牍的背面。这是一本关于讨论和指导的特殊书籍。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论述四季养生之道。其次,论述了引导方法及其作用。书中指导方法110种,消除重复101种,其中记载指导方法85种,治疗疾病50种,治疗疾病仅16种。再次,对其致病因素、防治方法和养生理论进行了探讨。发病原因是“一定是夏天的热、湿、风、寒、雨、露、音乐、吃喝不和谐,日常生活与夏天的热不能对应,所以是一种疾病”。防治方法为“治通八经,烹、嗅、吸”,“吸天地之精,强其阴,故可防病”;那么养生的强音一定要和自然对应。《尹姝》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指导技术专著,对研究气功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研究养生的宝贵文献。

下一篇:潘恩常识(回归常识常情与常理)
上一篇:带木字旁的女孩名字(小女孩起名字带木字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