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公子传说(杜家七公子的半世)

2022-07-19 10:05:13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00

七子传奇(杜家七子半生缘)

说起海上名人杜,谁也不会不想起上世纪初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滩,想起人们沉醉、忙碌、精彩的迷人岁月。

作为青洪帮的头目,黑社会的头目,杜本人就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娶了第五任妻子,生了八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久而久之,杜的孩子早已远离青帮的生意,大部分都移民海外,专攻自己的职业,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今年3月7日,著名收藏家、古钱币研究专家、爱国华侨杜的第七子因病在温哥华逝世,享年88岁。3月30日,常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工作的杜次子杜维元也在美国去世,享年99岁。至此,杜第二代的八个儿子全部去世,只有94岁的还活着。

老一辈的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正在渐行渐远。无论是杜本人,还是旧上海著名的杜公馆,无论是庞大的杜氏家族的内部纷争,还是杜与孟小冬的恋情,再到与戴笠、章太炎、张、梅兰芳等名人的交往。,无论是他对江湖朋友的“忠心”还是他对国民政府的“忠心”,都蒙上了一层迷惑的色彩。市场上有很多谣言,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了从旧人的记忆中抢救出一些真相,杜南记者采访了杜维善的前弟子、《杜维善口述历史》的作者董存发先生,请他谈谈杜家七子不为人知的身世和杜公馆的旧事,那曾经是一段情投意合的时光。

杜佳一生热爱钱币收藏的七个儿子。

照片中的杜满是尖锐的棱角,而且他的脸很瘦。杜维善的外貌像他父亲,但他更优雅,更有书卷气。

杜维善1933年出生于上海。他的母亲,著名歌手,是杜的第四任妻子。花沟路杜公馆是传统的三合一老房子。第一任妻子沈月英住在前楼,第二任妻子陈国鹰和第三任妻子孙佩豪分别住在二楼和三楼。嫁给杜府后,一直不住在杜府,而是住在麦二西路18号706公寓。第五任妻子孟晓冬进门后就和“金兰妹妹”姚玉兰住在一起。

虽然出生在显赫的杜家族,但他从来没有得到过豪门子弟的习气。他抽了两次烟,都是为了治病。当了一个晚上的兵,一顿丰盛的晚餐后,我被赶回家,因为我已经过了年龄。早年入私塾,在台湾省完成中等教育,后赴澳大利亚学习地质,工作学习十年,最终成为台湾省某石油公司的地质师。

杜维善在书房里欣赏硬币。

他更出名的是一位收藏家和古钱币研究专家。他执着于古钱币达半个世界,对自己热爱的事物有着执着的兴趣,直到达到目标。最疯狂的时候,为了买两块“半钱”,他把新买的房子抵押了20万台币,从而赢得了硬币界“神经病”的美誉。

自1991年以来,杜维善七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4000多枚古钱币。20世纪90年代,杜维善将珍贵的古丝绸之路货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尚波专门为其设立了一个展览室。2013年,又向尚波捐赠了410枚古代西方国家的硬币和文物。时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的王曾说,魏山先生的半幅作品“富于天下”,他的收藏之丰富、种类之齐全、研究之精细,“已经超越了全世界同类私人收藏家”。它现在是世界上第一个私人收藏。”

我在温哥华认识了很久。

董存发第一次见到杜维善夫妇是在2009年冬天。那年温哥华是个温暖的冬天。阳光温暖明媚。远处的山被雪覆盖着,但附近的草是绿色的。

在董存发的第一印象是“像个春风”。“在我面前,杜先生身材修长,穿着一件中式夹克衫,面带微笑,但有一点端庄,就像一个慈祥的学者。杜夫人出身名门望族,衣着优雅端庄,化了点妆,一切都恰到好处,就像三四十年代上海所有贵妇的再现。”

2009年,董存发(左一)第一次拜访杜维善夫妇。

董存发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复旦大学学习历史,工作后学习金融,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中国从事研究和金融工作。直到2010年,他搬到温哥华,开始致力于写作。

“我在上海读大学,对十里洋场的老上海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董存发说。移民后,他有更多的机会去拜访杜维善夫妇,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规律。他每隔一两个星期就去一次,听杜先生讲老上海的故事和古钱币的收藏。

《杜维善口述历史:我的父亲杜·月升与杜甫故里》一书从构思到出版,经历了八年多的时间。“定期对杜先生进行面对面的走访,就像小学生的作业一样,上交最后一份笔录的草稿,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咨询,听取笔录的新内容,并查阅其他材料进行佐证和对比。这样,虽然单调,却是扎实的,日积月累,做出了小小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董存发和杜先生逐渐成为了朋友。精神饱满的时候,老人还邀请他吃方便面或者麦当劳。

在杜维善先生生命的最后几天,董存发一直守候在床边。他告诉南方记者,杜先生一直对生死持乐观态度,安详离去,身边都是亲人,没有痛苦。杜先生曾说,看古钱币可以止痛,就像读《春秋刮痧与疗伤》,把死亡比作长眠不醒。

董存发说:“在杜先生眼里,人生如梦,所谓德字三仙,似乎都不在。在梦的尽头,一切都空'充满了禅意。”

杜南采访杜维善口述历史作家董存发;

突发心梗,简单葬礼

杜南:你上次和杜维善先生在加拿大度过。请谈谈他的病情和住院情况,以及刚刚过去的杜先生的葬礼。

董存发:对于死亡,杜先生一直都很冷静,很有哲理。但这次真的是突然袭击。那天我们一起吃了方便面。他在发病前告诉我,你应该上楼把杜太太叫下来。我想他真的什么都知道。杜太太也有哮喘。她坐了五六分钟的小扶梯下楼。我们再下来的时候,杜先生已经心肌梗塞了。杜太太先给他开了急救药,但他喝了水后没有任何感觉。杜女士说,她应该立即被送往医院,应该叫救护车。有急救人员是因为有救护车。然而,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医院也非常紧张,救护车也很少。我第一次打911,消防车马上就来了。随着消防车和急救人员的到来,他们可以采取一些急救措施,然后再来两辆救护车。当时,他在房子里被救出,然后被送往医院。

杜太太告诉医生,你必须被救出来,因为杜先生必须见他的女儿。我一直看着他,看着他的心跳和血压起伏。等到第二天中午,他的女儿和孙子来了之后,他们见了最后一面。第三天,他的生命体征明显下降。所以在发给大家的讣告里,我提到他走的时候,亲戚都在,还有郭太太(杜太太的妹妹也住在温哥华)。当他离开时,他的家人和朋友平静地离开了。

杜维善葬礼上,大家鞠躬悼念。

杜太太哭了。

因为疫情,葬礼很简单。杜太太通知一些朋友或亲戚,有些人不能来,例如台湾省或美国的一些人。即使温哥华有些人年纪很大,杜太太也不推荐他们来。所以很多都是以花圈和挽联的形式送到纪念馆。大厅是杜维善先生的家,我们的家。其他几个朋友来烧香,鞠了一躬就走了。包括上海博物馆在内的许多国内朋友也送来了花圈。仪式很简单,邀请佛寺道观的人过来办事。

杜南:杜维善先生生前关注过国内外的新冠肺炎疫情吗?

董存发:他很关心。早些时候,他还说美国人隐瞒了一些关于新冠肺炎的信息,美国的情况实际上非常严重。正如你现在看到的,美国有60多万例。我发现现在杜先生说的很多都是有远见的。

上海老家庭的风格

:温哥华的社交圈里有没有和他父亲杜那一代有关的老朋友?

董存发:他父亲那一代肯定没了。杜于1952年去世,年仅63岁。他这个年龄的人现在应该一百多岁了。然而,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后辈的人。比如当年的上海影星和戴笠有过一段恋爱关系,杜是媒人。后来,胡蝶晚年住在温哥华,但她没有看到很多游客。当我来到温哥华时,她已经去世了。

还有电影女演员顾媚,她是上世纪60年代香港邵氏集团的花旦大师之一。后来她转行画画,画得很有特色。她的弟弟顾嘉辉是香港非常著名的音乐家。顾媚在台湾省见到了杜维善的生母。

还有吴老师,朱美君老师,她写了张学良的诗《赵四为五个情人痴狂,蝴蝶是最好做的事》,她的女儿晚年也在温哥华。吴小姐的管家是杜太太的教母。它们是关系。关系。过去的老上海人,或者民国老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身份关系”特别复杂。比如杜先生的生母是姚玉兰,他的妾是孟小冬。他也是张晓麟的养子,盛宣怀孙女的养子,盛宣怀是清末与李鸿章一起从事洋务运动的著名实业家。

在温哥华,有许多老派名人,包括来自上海、香港、广东和台湾省的政治、学术、艺术和娱乐名人。这也是我在温哥华口述历史的独特条件。

杜南:在日常生活中,杜维善夫妇还保持着老上海大家庭的关注度和格调吗?

董存发:杜维善先生是“老人家”的。这是张专门为他写的《摸鱼》里的一句话,最贴切不过了。

杜太太不是上海人,而是广东人。杜太太的祖父母是广东十三家之一。杜太太的祖父和祖父那一代都很显赫。她的父亲是著名的收藏家,名叫谭晶。杜太太出身名门望族,杜先生出身名门。他们肯定会保留老上海的风格和“精致”,比如吃。我和杜先生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经常吃麦当劳,喜欢吃方便面。然而,他也知道在许多当地的外国人餐馆里,哪道菜、面包和香肠是最好的。他知道很多好吃的地方,但他强调的不是它有多贵多豪华。他吃非常独特的食物。

2015年,董存发(左)在杜维善家。

杜太太也很注意。有时候中国朋友要来拜访,我得提前几天跟杜太太打个招呼,说什么时间就什么时间到,不早不晚。因为杜太太需要打扮。她的衣服不时尚,都很传统,但无论质地、款式、刺绣,都很讲究。

他们特别喜欢老上海的味道。有时杜太太给我们做老上海茶叶蛋。一旦我们吃了它们,我们将在余生中记住它们。杜先生喜欢用叉子吃饭。现在北京“都在一个地方”没了,只有他们的老店在台北。他知道“一个地方”的火是最好的。他们保持了老上海的风格和关注度,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里的质感和感觉。

杜特别向学者致敬。

:杜维善是杜的第七个儿子。他从小和父亲是什么关系?

董存发:杜维善应该在18岁左右第一次和父亲合影。因为杜家族是一个大家庭,他不是长子,排行第七。这些年龄较小的孩子通常不能和他们的父亲走得很近。杜有五个老婆,前楼的老婆,二楼的老婆,住在花沟路(现宁海西路)杜公馆的大哥和二哥,三楼的老婆后来陪着两个儿子去英国留学。杜维善先生和她的两位母亲住在麦尔西爱路(现茂名南路)18楼706室(现上海锦江饭店北楼)。但是在我18岁的时候,父亲认为他已经成年了,要求他参与一些事情。例如,一些重要的客人会一起拍照。那时,他和父亲有些亲近,起初他有一种距离感。

20世纪50年代,马与杜合影。右起:马、万、钱培荣、徐茂堂、赵半甫、。

我问他,如果你和你父亲谈,你想谈什么?他说,首先要谈的是告诉他以后不要买房,买了也没用。杜以前在上海有很多房产。他去了香港之后,这些财产是拿不走的。其次,说白了,他认为父亲“愚忠”。谁忠诚?是忠于国民政府,忠于蒋介石。所以杜后来才说了这句话:“其实蒋校长用我像夜壶,用的时候拿出来,不用的时候放在床底下。”

杜南:杜维善和他的兄弟姐妹从小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八兄弟三姐妹,为什么没有一个“步其父后尘”?

董存发:按照国内传说,杜怎么教孩子,怎么严,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在书中可以看到,在苏州读书时获得一等奖,杜授予他一套四系。当时杜还是江湖帮会头目,但并没有成为后来的实业家或金融家。他奖励儿子书是不是很奇怪?

20世纪30年代,杜第一次拍摄了标准的护照照片。

因为杜没读过书,所以他真的很尊重学者。杜周围有很多学者,如张、杨度、章太炎等。他真的很尊重这些学者。在的英文书《旧上海黑帮的天堂》中写道,1949年4月28日,杜乘船离开上海。在老家浦东的半路上,杜感慨地告诉身边的人,我小时候只上过五个月的小学。当时学费五毛钱,我负担不起。写得很好,描写了杜当时的心理状态。其实,杜是一个孤儿,一个靠着家里的饭和衣服长大的孤儿。如果你有机会去他的家乡浦东高桥,问问年长的长辈,他们会讲述杜如何照顾村子,如何送医送药,如何修路架桥的故事。他一方面回馈乡村,另一方面又特别关注文人。老杜先生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虽然在杜公馆抽烟很方便,但读书、学习、写作是他特别关心的事情。

当杜在上海参加会议时,很少看到他微笑的照片。

其实,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杜?杜是旧上海的一个孤儿。卖鸦片,在赌场当混混,是他早期的发家史。1931年后,他实际上逐渐转变为一个国家的实业家和金融家。当在《杜的真实故事》中列出杜60岁生日时,有200多个标题,其中许多是空标题,但其他的,如面粉厂和橡胶厂,他真的做到了。另一个是他创办的中汇银行。因此,20世纪30年代以后,杜虽然仍是青帮的总领袖,但他更多的是一个实业家和慈善家。杜先生最后让我写一篇关于杜氏家族的文章,说的是他的父亲在为西北的灾民做慈善救济。这就是杜区别于和黄的地方。黄留在了老帮派经营的赌场和娱乐场所。后来转向汪伪政权,而杜逐渐转变为民族实业家或金融家。

从30年代到上海沦陷的最后十年,上海被称为东方的巴黎,非常先进,非常时尚。杜早就意识到这帮人的事情不符合时代潮流,所以他不会让孩子“步其父后尘”,而是从事更实际、更有社会效益的行业。

:住在杜家,先生有钓花花公子的习惯吗?你觉得他身上有什么老上海家弟子独有的气质?

董存发:杜月升对孩子的管理非常严格,根本不允许他们接触鸦片。杜府一楼客厅虽然进门,但来这里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抽烟斗。但是孩子们不允许接触大烟和帮派。

民国时期的上海非常开放包容。以杜维善为例,他在私立学校学习,然后在法租界的一所世界小学学习,在香港台湾省的一所中学学习。中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然后去澳大利亚学地质,所以他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中西结合的过程。他的收藏也是如此。他最初收集中国货币,然后开始收集中亚的硬币,然后开始收集世界其他国家的硬币。他有开放包容的态度。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杜的传记。在杜维善先生看来,哪些更可信?

董存发:潘玲和许朱成是最好的作家。我和杜先生做口述历史的时候,只参考了非常有限的资料。是在出版的《杜的真实故事》。可惜这本书出版较早,内容也不是很丰富。英文版是潘玲的《旧上海黑帮乐园》,我们已经借鉴过了。还有台湾的《杜传》四卷本,我们也参考了很多。但是每本书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比如的《杜传》有很强的政治倾向,但书中的史实大多是准确的。

杜维善口述历史杜维善口述/董存发执笔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

但是有一些特殊的或者非常重要的问题是错误的。比如杜的遗嘱,我们专门写了一篇。《杜维善口述历史》即将由香港中华书局以传统版本出版,共两册。书中的一些内容没有简写版。包括他父亲的遗嘱,我和杜维善先生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研究它。

继承两个母亲的许多优点。

杜南:杜维善的生母姚玉兰和他的妾孟小冬对他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董存发:两位母亲对他的影响很大,影响不一样。这两个妈妈是金兰姐妹,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她们都很聪明。比如他们都有很好的回忆。上次回上海,熊月之先生也说了,为什么老派的人学历不高,但是他们的唱歌说话像书一样很书卷气,很有学问?后来杜老师分析,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师傅学。师父教一句,学一句,教一段咏叹调,学一段咏叹调,教一段动作,学一段动作,回家反复练习。杜维善的记忆力也很好,以至于我经常感到尴尬。我经常一次记不住很多名字,他马上就能脱口而出。

姚玉兰在前,杜维善、孟小冬、杜美如在左后。

这两位妈妈的另一个特点是非常执着,都非常忠诚。当她在姚玉兰台湾省时,台湾省娱乐圈的学生对她特别尊敬,称她为“Mia Mia”。“湾湾”是上海话。她很受欢迎,善良大方。孟小冬是个老派,很传统。她平时不与人交往,到了台湾省也不出来社交,跟姚玉兰不一样。

杜维善先生继承了他两位母亲的许多优点。他古板,但同时又很大方,很执着,这一点他在研究钱币的时候就能看出来。电影《梅兰芳》首映式后,杜维善先生表示,章子怡饰演的孟小冬只是表面角色。其实他并没有批评章子怡。他只是说,要想在民国打出好身材,可能需要了解很多知识、背景和修养,而不是说学个身材、唱歌就够了。

提升收藏水平。

杜南:杜维善先生年轻时曾在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学院学习地质学。他做兼职,也做兼职。他花了十年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学业。以他当时的家庭条件,你为什么还需要为了自己的学习而工作学习?

董存发:杜老先生去世后,杜维善家里其实没有钱。他的母亲带着他的哥哥去台北的一家石油公司找工作,但他后来找不到了。可以想象,当时他们的家庭并不好。他父亲真的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财产。他出去读书时,仍得到国民党元老王宠惠的担保。

在澳大利亚学习时,杜维善在他的车前拍了一张照片。

杜维善在香港29岁。

其次,我认为对杜先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他有一种勤工俭学、自力更生的精神。他的一位外国人教授说:如果你真的想学习知识,就必须学以致用。这正是杜维善所做的。一方面可以对工作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纠正、理解和深化;另一方面,你可以在工作中赚取一些收入,自力更生。

杜南:他告诉自己,32岁时,他偶然喜欢上了古钱币,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不懈收藏和研究。除了“以半分钱抵押房子”这种疯狂的事情,你还知道杜维善先生收藏的哪些趣闻?他一直持有什么样的收藏理念?

董存发:除了书上说的抵押房产,还有买贵霜金币的事。每年夏天,他都会去旧金山长滩参加外国收藏家和研究人员的聚会,我们互相交换一些藏品。他从沃顿先生那里得到了一些帝国冰霜帝国的金币,这在当时非常有趣。拿到钱后,他直接放在口袋里,用手盖上。沃顿说,你不跟我谈判,为什么放在口袋里?杜先生说,我先把包放下,以后再谈价格。他说,我现在没有钱,但我想拿走一切。我会和你达成协议,并在一年内还给你。那次花了5万多美元。其实当时杜先生刚到温哥华,钱不多。当时估计买房要30多万加元。当时是5万多美元,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年之内,他一个接一个地付清了硬币的钱。这批金币现在在网上。

杜维善在研究《古耜楼》

他的收藏不仅仅是为了收藏。他认为收藏家必须学习,研究离不开收藏。他们应该配合书本学习,互相帮助。因为钱币收藏是一个非常小且独立的品类,与其他收藏不同。中国的钱币体系非常完整,史料非常详实。但是,中亚很多国家,包括两河流域的一些文明,并没有多少文字记载,仅仅依靠钱币上一些君王的头像、名字和文字来揭示一段没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所以钱币的意义和作用可不是小事。杜维善先生认为研究可以推动收藏更上一层楼,收藏为研究奠定了基础。所以他的收藏不需要很贵的东西。也许这笔钱在市场上不值多少钱,但它说明了一个历史事件或补充了历史。比如他捐赠给上海世博会的成吉思汗金币和穆萨银币,都很有意义,可以讲述很多历史故事。

杜南:作为古钱币研究专家,他在古钱币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他在古钱币收藏和研究方面的指导者和领导者是谁?

董存发:他出版了很多书。中国硬币最重要的方面是半便士、五铢和开元鲍彤。他明确了战国板梁、秦板梁、汉板梁,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认可。此外,他对古代丝绸之路国家钱币的研究也非常重要。他有一本书叫《归商帝国的钱币》,帮助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捐赠和国际讨论,上海博物馆成为国内博物馆中丝绸之路钱币研究的权威。

他在钱币收藏方面的指导和引路人,三位老师都很重要。一个是台湾省的孙嘉吉,一个是夏鼐。季孙告诉他从哪里开始研究硬币。其实,杜先生最早对钱币的研究,并不是从半文五铢开始的。他最早研究的是清代的光绪鲍彤,这是最普通、最普遍、最容易找到的钱币。所以孙嘉吉的指导很好,为他研究钱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于夏鼐,杜先生对中亚文明和丝绸之路的研究是受夏鼐的启发。他可能没有见过夏鼐,但他读过他的书。夏鼐是一位非常著名的通过考古研究历史、文化和民俗的专家。还有一位美国的沃顿先生,从收藏的领域大大提升了他。

后来他从收藏中国钱币变成了收藏丝绸之路古代国家的钱币,很多古代国家的钱币都和中国有联系。比如我帮杜老师写的一本书是芯片币,在泰国是一种硬币。它是由陶瓷制成的。它是用中文写的,但在泰国当地流传。它是一种将中国文化和本土文化很好结合的钱币,是目前国内学习的人不多的一个领域。所以他的视野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以至于除了中国,他还通过硬币观察到了世界上的其他文明。

杜维善的一些专著

杜南:90年代以来,杜维善向上海博物馆分批捐赠古钱币4000余枚。他为什么选择捐给上海博物馆?

董存发:杜先生捐过很多次。重要的是,就这样,他打开了一个新的氛围。在国外,通常有两种方式来处理收藏家死后的生活收藏。一个是整个公开拍卖,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把这件藏品传承下去,让后人进一步研究。收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就像把一座著名的建筑拆成砖瓦出售一样。另一种方式是捐给博物馆、研究机构或收藏机构。杜先生选择捐款给尚波,因为在他心中,上海是他的家乡。作为一个受过传统教育的老人,他有很强的返本意识。

杜南:杜维善先生死后,他的其他珍贵宝物会去哪里?

董存发:他和国内很多机构沟通过,希望他们能以某种方式收集研究和传承。他还委托我和他的家乡浦东高桥交流,希望能展示他的收藏。但在这些事情敲定之前,他突然去世了。虽然有很明确的想法,但还没有最终落实,真的很可惜。

下一篇:搁浅是什么意思(搁浅的含义是什么)
上一篇:身上痣的位置与命运(最简单和最全面的痣相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