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主人公(完璧归赵真的是蔺相如为赵国立了大功吗)

2022-07-18 19:18:03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43

是大功不假,蔺相如完璧归赵,所立之功己远远超出和氏璧自身的价值。

话说秦王让玉匠治玉时,得知赵国有一宝玉,名为和氏璧。玉匠说此玉是汴和得之于荆山,并详细诉说汴和献玉于楚王的曲折经历,此时秦王深为汴和人品感染,接着玉匠又夸耀说:‘’此玉置暗处,自然有光,能却尘埃,辟邪魅,名曰‘夜光之璧’;若置之座间,冬月则暖,可以代炉,夏月则凉。百步之内,蝇蚋不入,有此数般奇异,他玉不及,所以为至宝。‘’玉匠的一席话,说得昭襄王恨不得即刻就把和氏璧弄到手。

因此,这就引出了秦王假以秦国十五城作为条件换取一块和氏璧的缘由。

其实这事,用脚趾头想也知道,秦国打的什么主意,赵王有点不知所措,召集群臣商议,答应还是不答应,秦国以城易璧的要求。大伙你一言,我一语,都不敢说不答应秦国的要求,因为心理都明白,拒绝秦国的要求,就等于给了秦国一个进攻赵国的正当理由。这时,连赵王平时倚重的大将廉颇也没了主意。幸好缪贤把门客蔺相如推荐给赵王,这才解了赵王的燃眉之急。

为什么说蔺相如解了赵王的燃眉之急?蔺相如对赵王说,秦强赵弱,必须答应换和氏壁。如果答应换,而秦国不给城,理亏在秦。但是秦国求壁而赵不许,理亏在赵,我们宁愿让秦国理亏,也不能落个口实把柄在秦国手里。相如讲的在理,这是其一。其二是蔺相如胆识过人,在这个危机的关头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出使强秦,并向赵王保证城入赵国之手,就留壁在秦;城不入赵,就完璧归赵。

于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当时秦王也是很郑重的,嫔妃与群臣都在场,纷纷传看和氏璧,人人惊叹这块美玉,在这个时候蔺相如察言观色认为秦王并没有做生意的诚意,迟迟不提用玉换城的事情,一定是想白占这块玉。

机智的蔺相如推说这块玉上有个瑕疵,接璧在手,后退数步,靠在殿柱之上,睁开双目,怒气勃勃不可遏,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之至宝。大王想用城换璧,写信给赵王,寡君悉召群臣计议,群臣说:‘秦国不讲信用,求璧是实,换城是假,明摆着是圈套。都说不要答应这件事。’我以为:‘百姓之间尚能以诚相待,难道一国的国君还不如个普通百姓吗?所以我和他们说,不要人以不肖之心看待秦国国君。’于是我国大王乃斋戒五日,然后派我专程给您送来,这完全是出于对您的尊敬和信任。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

此时的秦王完全被相如的强大气场镇住,连连说,大夫不要这样,不要这样,有话好好说。虽然表面上秦国是同意割十五座城予赵,但未必然。

之后,相如又采取了缓兵之计,叫秦王斋戒五天,以表诚意。五天之后,再谈交易。

秦昭王答应后,相如悄悄地派人将和氏壁从小道上送回了赵国。并捎话给赵王,臣待罪于秦,死不辱命。

当秦王得知和氏璧己被相如转送回赵,便想以死恫呵他,面对秦王、群臣和各国使节,相如怒发冲冠,大声喊出:”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又一次被相如镇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之惧之。此时,相如早己把生死置之度外。秦王落了个自讨没趣儿,就算是杀掉蔺相如也得不到宝玉。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于是把相如放回赵国。

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在当时来看,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行为。他有胆有识,机智灵活地与秦王斗智斗勇,不仅维护了国家形象,捍卫了国家的尊严,而且在此以后,使秦国不得不重新打量赵国,调整对赵国的现有国策,所以说,和氏璧虽然价值连城,但毕竟是还有价的,而蔺相如所立之功却是无价的。也可以这样讲,蔺相如所立之功是不能用价值来衡量的

相关关键词:完璧归赵的主人公
下一篇:钢筋绑扎规范(建筑钢筋绑扎方法)
上一篇:社保包括哪几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