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鉴赏(玉器的鉴定和研究)

2022-07-17 21:45:12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05

玉的鉴赏(玉的鉴定与研究)

如今,古玩收藏中最有争议的是,它应该属于“鉴定”。

虽然科学考古和博物馆展品为古代玉器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以前的旧记录来提供更详细的数据。

考古只能让我们知道“玉”的实物大小和体表状态,但历史文献和记载可以让我们从古代人的角度了解当时使用玉的制造背景和“人”,尤其是从唐代到明代不再大量使用玉下葬时,文字材料变得更加珍贵。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古代文字资料的出发点往往是收藏者的个人喜好。在“有需求、有供给”的原则下,自然直接关系到同一时代的玉器工匠会做出什么样的玉器或赝品。

从10世纪到19世纪,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够流传下来的玉器题材书籍屈指可数。其中四个是插图目录。

最早的是《考古图》,共十卷,完成于公元1092年,其中一卷记载了李(1049-1106)收藏的玉器。

第二本是《古玉图》,原本是手书卷轴。它完成于公元1341年,并在明朝被印刷成书。

第三本书是《古玉图册》,一百卷,公元1779年以后出版。据说这是宋孝宗(1163年至1189年在位)的玉器目录。

第四部是《古玉图考》,发表于公元1889年,作者是吴大徵(1835-1902)。

这本书影响最大,国内外研究中国古玉的人几乎都知道。

除了这四本书,很多关于古董的文章和笔记都会提到“古玉”。

一般来说,中国人对“新玉”的兴趣远远不如“古玉”。

再者,“古玉”的概念很笼统。一百多年或几千年历史的玉器,属于“古玉”的范畴。

在20世纪之前,不存在“新石器时代”或“史前时代”。

常用的说法是“三代”,即夏、商、周三代。

人们经常用这些名词来概括地表达“古代”的概念。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中国人对古玉的研究始于宋代,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政治性的。

第一个成就可以在聂崇义的《三礼图》中找到,该图完成于公元962年。

聂崇义查阅古代文献后,将祭祀用器具的样式画到了天地等重要仪式上,包括周立提到的“六遗址”“六器”。

200多年后,也就是公元1175年,这本书关于国家礼仪的印刷版出现了。

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古代器物和古玉很感兴趣,导致对这类书籍的需求越来越大。

北宋后期,宋朝朝廷从皇帝到官员,都成了古董的热心收藏者。

青铜器、玉器等古代随葬品,无论是农民耕田时发现的,还是盗墓贼非法挖掘的,都进入了皇家国库或古代文人的私人收藏。

李是最好的之一。他可以说是系统编纂馆藏目录的先驱。

他编了一个目录,记录了他收集的58件古代青铜器和16件古代玉器。

他详细描述了每件神器,包括大小、重量、购买地点等等。证明以前的收藏家也有同样的做法。

最重要的是,他还描述了文物的形状,并复制了铭文。

李的目录现在不见了。幸运的是,他的收藏被他的同行鲁大林(1046-1992)收录在另一本书《考古地图》中。

《考古图》编好后不久,鲁大林就去世了。

他的书基本上是根据李的目录写成的。该书第八卷的十四篇玉器,都在李的收藏中。

这14件玉器对后人研究古玉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们是“真实”的器物,不像《三礼》中的图画,是聂崇义根据自己的感知画出来的图像。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代表了当时古玩市场的情况。

这14件玉器包括一个玉壶(李称之为“虎符”)、三个剑饰、一面玉墙、两个钩子、一个耳杯和六件不同形状的器。

告诉我们,一千年前,古玉的数量并不是很大。现在有一些“大家”的收藏是不是让我们感到羞耻,那种满屋子抽屉的“古玉”呢?

单从形制来看,李拥有的十四件古玉无一早于东周。

和所有儒生一样,李对“六经”最感兴趣,但他只有一块玉和一块玉胡。

其他“四大乐器”,如于聪、于贵、张瑜、于煌,都是有偿的。

可见他的玉器收藏是受客观条件限制的,而不是完全出于主观选择。

收藏古董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活动,难免有偶然性和巧合性的因素。

李,虽然学了很多,如果不是当时出土的话,是不会有那些品种的。

因此,古玩市场的商品流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客观条件,直接影响着后人对古代物质文化的认识。

继《考古图》之后,又是《云过眼录》。那是一篇散文。作者周觅(1232-约1298)是宋朝的一名官员。公元1279年,元朝建立,周觅隐居起来,致力于写作。

他酷爱各种古董,包括玉器。

他拥有一批古董,可能不是很大。然而,他对所见的每一幅画、每一幅书法、每一件铜器、每一件玉器都做了详细的注释,并对《云与云录》一书进行了整理和整合。

这本书里记载了第一个关于翡翠假货的故事:

“刘哲操《伯夷》所藏的苍玉符,可宽一尺,厚三寸,厚半寸。在这两个旁边,你可以做一个双刺。中间可以磨七个篆字。云的曾孙就像治水的圣人。他认为禹治水非常珍贵。我以为伪物也是……三代视之为钟鼎文,是篆书。你不用工作也不奇怪。”

刘伯益不是唯一的书呆子。在他之前,聂崇义也是一个视古代文献为金科玉律的儒家。显然,在南宋,很多学者都相信“元贵于”的传说。

总的思路是,大禹治水有功,授予禹圭。因为相信这个传说的人很多,玉匠们看到了一个创造“大禹治水符号”(何炅符号形状相似)的机会。

刘伯益天真地以为自己买的是夏朝的古玉。仔细仔细,我看到了文字的瑕疵,指出篆书不是夏朝发明的。

严格来说,刘伯益的玉牌不是假的。

因为它不是对真实事物的模仿。只能算是“杜撰之物”,是投机取巧的玉器工匠为了骗人而杜撰出来的。

用文字仔细记录下他见过的古董。画家朱德润用他的绘画技巧描述了他所看到的玉器。公元1341年,他创造了一个10英尺长的卷轴,上面有26块玉。

他模仿《考古图》的格式,对每一件玉器都做了简要的文字介绍。由于那些玉器不是他自己收藏的,他不知道是在哪里购买的,所以只能提供主人的名字。

朱德润将这幅手卷命名为“古玉图”,意思是他认为画中的玉器都是旧的。

他的描写常提到“色似红皮,但内质白”、“古风色似红枣”、“黑古蓝点”、“水灵灵银”等。评判古玉的其他标准还包括“雕细琢简”。“土花有损”“文藻磨损殆尽”。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些标准显然过于主观,不够科学。另一方面,朱德润似乎在说新余不会有古红,新余的做工与古玉明显不同。

《古玉图》中值得注意的物品之一是“蚩尤环”,上面有五个介于昆虫和野兽之间的动物形象。

蚩尤是传说中与轩辕黄帝作战,被轩辕黄帝击败的部落首领。

《古玉图》中的蚩尤戒指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玉环十分相似。

1987年在浙江余杭瑶山出土了另一件刻有类似图案的玉环。

其实戒指上刻的动物是不是蚩尤并不重要。

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的蚩尤戒指是否就是《古玉图》中的那枚,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但最重要的是,在元代,史前玉器开始零星出现在古玩市场。

收藏家可能会把新玉误认为古玉,但他们不会对古玉视而不见。

朱德润里面之前没有人提到过“蚩尤戒指”。既然没人提起,也就没有仿制,所以可以推断他看到的是真的古玉。

比较李和朱德润的论述,可以发现不同时代的鉴赏家对玉的理解和关注是不同的。

李从来不觉得有必要解释他为什么称他的14块玉为“古玉”。

北宋没有人带剑,玉剑摆件自然是古代器物。

水、玉等装饰品。当时并不流行。

因此,李认为他的玉是一件可以预见的古董。

他关心的是通过李周、诗经等古籍来验证玉器的用途。

这些古代藏家通过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绘制了自己的收藏图,一直延续至今,不仅让我们的后代了解了古代人的收藏环境和观念,也给玉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尊重。

下一篇:电脑太卡怎么办(电脑太卡怎么办快速解决)
上一篇:早上四条腿(什么动物早上4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