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如何理解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

2022-07-16 02:13:02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96

问题:如何理解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


前言

黄庭坚评价杜甫作诗和韩愈作文,说他们句句有出处,只是大家读书少,有很多用典看不出来而已。

这种说法虽然略微有点夸张,不过杜甫的这首诗确实句句有出处。即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也化用了南北朝鲍照的诗。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出处有二,《齐国策》:王蠋曰:“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庾信诗:“风俗既殊阻,山河不复论。”

城春草木深,《吕氏春秋》:“春气至,则草木生。”

这两句诗,深得司马光的赞赏: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近世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春望》诗“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温公续诗话》

国破山河在,只剩下山河,其他都已经被毁损。城春草木深,满眼荒芜的草木,表示没有人迹。用景物抒发悲情,即所谓意在言外,令人产生联想。

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出于南北朝的闻人倩的《春日诗》:林有惊心鸟,园多夺目花。

高台动春色,清池照日华。绿葵向光转,翠柳逐风斜。
林有惊心鸟,园多夺目花。相与咸知节,叹子独离家。
人行今不返,何劳空折麻 。

杜甫在闻人倩诗句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的元素变为自己的诗句,如《楚辞》:“余感时兮凄怆。”《拾遗记》:汉献帝为李傕所败,后以泪溅帝衣。

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常用语,不算是用典。连三月,有两个出处:《史记》: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王勃诗:“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家书抵万金。有人说出自魏文帝书:“价越万金。”有点牵强,曹丕《又与钟繇书

》原话是:

良玉比德君子.......宋之结绿,楚之和璞,价越万金,贵重都城,有称畴昔,流声将来。

在这封信中,曹丕拉拢当时的重臣钟繇,以美玉比君子,与书信无关。

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句诗,把鲍照的一句诗拆开来: “白发零落不胜簪。”出自《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六》

君不见冰上霜。表里阴且寒。虽蒙朝日照。信得几时安。
民生故如此。谁令摧折强相看。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簪(有版本是:冠) 。

结束语

安史之乱以后,社稷将倾,生灵涂炭。这首诗写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感于时事写下此诗。

前六句写到了对于国家前途的担忧,也写到了对于自己家人的挂念。

最后的两句,从联想中回到眼前,用一个动作,表示出自己的内心的焦虑。

@老街味道

相关关键词: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下一篇:999朵玫瑰多少钱(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真花多钱)
上一篇:小说的三要素(重视小说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