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老总(蒙牛创始人牛根生)

2022-07-15 17:15:09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237

蒙牛老板(蒙牛创始人牛根生)

1998年,时任伊利副总裁的牛根生突然被伊利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在此之前,牛根生主管全国生产经营,表现尤为突出。牛根生白手起家,饱受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在无数次围剿中杀出一条血路。6年后,蒙牛在销量和市场份额上超越伊利,成为全国第一。

更戏剧性的是,6年后的2004年,郑俊怀因不义之财入狱,而牛根生却花了10亿美元成名!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冰火两天!

这种事情,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非常少见的!

传说背后隐藏着太多的秘密。郑俊怀为什么要和帮了他16年的牛根生翻脸?为什么牛根生只用了6年就用空创造了蒙牛?你最后为什么离开?

失去伊利之后,所有的心思都失去了。

1998年,牛根生担任伊利集团副总裁,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他负责的部门。牛根生在伊利员工中的威望也相当高,人们对牛根生的信服来自于他的为人和人格魅力。

同年上半年,牛根生突然觉得不对劲。他在伊利工作了16年,最近却感觉到了资源使用上的某种不顺畅,就是调动了少量资金,有很多部门对他进行约束。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即使买扫把也要报审批。牛根生找到郑俊怀总统反映问题,第一次从老大哥的眼中读到了“陌生”和“不信任”。牛根生突然意识到自己深陷困境,处境岌岌可危。牛根生三次向郑俊怀递交辞呈。前两次,郑俊怀说有事挽留,牛根生撤回辞呈。牛根生发现自己的环境并没有改变,反而越来越差。

牛根生在伊利董事会上第三次提交辞呈。他把辞呈放在面前,对说:“郑哥,如果你要我离开,我现在就正式辞职,至少不会因为个人影响企业的发展。”郑俊怀脸色有点难看,说道:“我不是那个意思!”牛根生说:“那我收回这份辞呈!”伸手要辞职时,郑俊怀急忙用手紧紧按着,对牛根生说:“你先回避一下,我们再商量决定!”牛根生一走,很少激动的郑俊怀突然含泪对在场的人说:“伊利有他没有我,我有他没有他!”

时隔多年,牛根生回忆起这件事,心中如刀。他说:“当时我很不舒服。我一生中有三两次非常不舒服。这是其中之一,几乎快死了。”

我很穷,我会重新开始。

被开除后,牛根生去了北京大学深造。在北大的那段时间,牛根生整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在教室之间穿梭。40岁的“牛佬”坐在教室里听课,看着身边那些风华正茂,甚至略带孩子气的“同学”,感觉很不舒服。“我必须先化解内心的委屈和痛苦,才能静下心来,融入不熟悉的校园环境。”牛根生在心里这样告诉自己。在北大深造的过程中,他利用这段时间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经历和教训,从而将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压力反应模式转变为理性的思维模式。

三天后,当你刮目相看的时候,牛根生已经比一般人看得更高,想得更远了。经过北大的沉淀和升华,“蒙牛王朝”的宏伟蓝图正在心底酝酿。

牛根生从北大出来,就像他以前的下属被伊利辞退一样。他们一起找到了牛根生,希望牛根生能带领他们走向新的道路。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名称为“蒙牛乳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全部是牛根生夫妇出售伊利股份的钱。蒙牛一成立,很多在伊利工作的老下属就分批叛逃。牛根生曾经告诫他们不要为了“黑暗”而放弃“光明”,他自己也不能保证蒙牛会有光明的未来。然而,老人转过身去。

在呼和浩特一栋53平米的建筑里,牛根生从家里搬来了沙发、桌子和床,蒙牛的传奇就此拉开帷幕。牛根生深知自己的弱点是“没有市场,没有工厂,没有奶源”,而优势是“人才”。这群追随牛根生的人,都是业内顶尖人才。牛佬决定采用“虚拟管理”的方法,用“人才”换取“资源”。

1999年2月,牛根生通过秘密谈判与哈尔滨某乳品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牛根生派出8人接管公司。通过他们的管理,给这家企业带来了很好的效益,同时蒙牛的产品也是这家工厂“新鲜出炉”的。1999年1月至4月,在呼和浩特的牛根生,在哈尔滨工厂远程指挥一个8人团队,开始生产第一批蒙牛产品。同时,他在远离呼和浩特和灵儿县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工厂。

奇怪的把戏,血腥的战斗。

伊利已经统治了市场,蒙牛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为了扩大蒙牛的知名度,牛根生深知依靠常规的营销方式很难实现重大突破,只能出其不意地取胜。蒙牛提出“打造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构想。当然,当时伊利是内蒙古乳品市场的第一品牌。蒙牛默默无闻,连前五都挤不进去。但是,牛根生的优秀就在于此。蒙牛通过立标杆为伊利,让消费者通过伊利了解了蒙牛,并留下了一个印象:蒙牛似乎也很大。

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人民觉醒了,呼和浩特主要街道旁的300块广告牌全是蒙牛的广告: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而奋斗,为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而奋斗!一石激起千层浪,300块广告牌同时入市,自然掀起了巨大的市场浪潮。“蒙牛”成为内蒙古人热议的话题。人们记得蒙牛,它也是内蒙古乳业的第二品牌。

5月1日,当人们在讨论蒙牛的余热时,蒙牛的48块广告牌一夜之间被砸得面目全非。当然,牛根生明白是竞争对手干的。聪明的人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把危机变成机遇。牛根生砸广告牌事件再次提高了社会关注蒙牛的热情,蒙牛开始变得“更神秘、更美丽”。

广告牌可以砸,但如果广告印在产品包装纸上,对手应该无可奈何。于是,蒙牛在冰淇淋的包装上印上了“为民族工业而奋斗,向伊利学习”的字样。蒙牛表面上看起来是免费为伊利做广告,实际上是为自己做广告。默默无闻的蒙牛只是利用了伊利大企业的“潜力”,获得了自己的“名号”。牛根生白手起家,饱受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所以才在重重围剿中杀出一条血路。蒙牛乳业凭借牛根生过人的智慧实现了快速发展,从最初的“优势”转变为“实力”。

乳业天才,创造辉煌。

牛根生深知自己无法在市场上对抗伊利。他在深圳定下了第一个目标。伊利就是在这里被打败的。伊利采取了先在媒体做广告,再在超市跟进的策略,结果彻底失败,因为深圳老百姓基本认可了国外品牌的味道,伊利为此支付了几百万的广告费,但是失败了。

知道了牛根生身上伊利的缺点和伊利优点的弱点,他决定采用另一种战术:蒙牛各行各业的人都穿着蒙古服饰,扛着横幅和标语来到各个社区门口。横幅上写着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纯天然无污染牛奶。你不喝是你的错。你喝完不买是我的错。蒙牛所有产品,居民免费品尝。于是,社区居民一喝好,一到超市就会问,蒙牛的产品在深圳各大超市突然火了。

依靠在这一带包围超市,免费品尝所有产品的策略,蒙牛的产品从1999年开始迅速进入北京和上海市场。1999年至2001年,伊利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01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7亿元。蒙牛以超过300%的速度翻倍增长,2001年销售收入超过7.24亿元。

2005年后,蒙牛在销量和市场份额上超越伊利,成为中国第一。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成功,牛根生一直在谦让。

辞职风波

2004年6月10日,蒙牛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乳业公司。据《福布斯》报道,牛根生当时身家1.35亿美元,位列中国富豪榜第107位。令人惊讶的是,就在外界议论牛根生财富的时候,牛根生却捐出了自己所有的股份,10亿人民币。2004年,“老牛基金会”成立。2005年1月,他捐出了自己在蒙牛的全部股份。2006年2月,他辞去蒙牛集团总裁一职,主要精力转向慈善事业。

2011年6月,蒙牛乳业在港交所宣布,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已辞去董事长职务。同时任命中粮集团董事长宁为新一届董事长,牛根生退二线。

蒙牛乳业宣布,牛根生计划将大部分时间投入慈善工作,以实现自己几年来的夙愿,因此辞去董事长职务,继续参与集团战略规划。

业内人士往往认为,蒙牛特有的股权结构是蒙牛取得非凡发展的重要原因,其资本结构的多元化组合为这家企业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但是,风雨来临时,一旦企业出现一些非正常的危机,这样的股权结构必然会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和挑战。牛根生很有事业心,很有魅力,但他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也缺乏真正企业家的远见。因此,在三聚氰胺事件下,在蒙牛患癌的报道中,外资强行收购的欲望催生了中粮集团的进入。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牛根生伤心地离场。

牛根生是一本创业教科书。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在企业还弱小的时候,如何与行业领袖博弈。在使用国际资本的双刃剑时,如何才能不伤害自己?不管最后的结局如何,他都值得我们美食人的尊重!!!

参考:海宁日报。编辑:贾顺义

更多信息请关注微信号“中国食品报”

下一篇:卫生巾的使用方法(卫生巾,你真的会正确使用吗)
上一篇:下一站幸福主题曲(丁当歌手成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