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死亡是什么意思(如何正确对待社会性死亡的人)

2022-07-13 20:20:12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50

社会性死亡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正确对待社会性死亡的人)

最近,“社会性死亡”一词在中国互联网上不断冒出,甚至进入了很多年轻人的日常用语。在微博上,据说最近“社会性死亡”这个话题的阅读量达到了2.1亿。

什么是“社会性死亡”?

根据百度百科资料,“社会性死亡”一词解释为:其含义多指当众出丑,早已丢了面子到了让人只想在地上有个缝钻进去的地步,与另一种网络语言中“公开执行”的含义接近,似乎是“当场死亡”。

比如在女朋友面前,你妈妈说你小时候尿床,或者在朋友家人的聚餐上,她多次被他们公然逼着结婚。

据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知网”“穿内衣当红领巾出门”“在厕所里用报纸蒙面挑衅老师”都成了“社会性死亡”的经典案例。这些极其尴尬的时刻给当事人带来了“公开执行”的痛苦,但在别人眼里却往往是快乐的源泉。

托马斯·林奇的《葬礼笔记》对“社会性死亡”有另一种解释。

在他看来,人的死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用听诊器和脑波仪测量的东西叫“身体死亡”;体内神经末梢和分子活动的停止称为“代谢死亡”;朋友、亲戚和邻居知道的死亡被称为“社会性死亡”。

然而,随着信息的演变和分化,“社会死亡”一词获得了新的含义和应用。

“社会性死亡”这个词爆炸了。

微信账号“南方观察报”显示,“社会性死亡”一词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其实发生在最近三个月,而这源于三个热点事件:8月29日“罗状元事件”;10月13日“一份礼物”活动;11月17日,“清华学姐挂了学弟”。

其中,“一份礼物”其实是一个无伤大雅的恶作剧。原因只是一款名为“礼物”的软件在大学生中流传。只要打开手机,“O泡果奶”的广告就会自动循环播放到最大音量。如果受害者恰好在一个安静的自习室,这会吸引大家惊讶的目光。

以上只是恶搞造成的尴尬。相比之下,另外两起事件性质完全不同。

综合网络信息来看,“罗状元事件”是罗的前女友梁颖在网上发帖称,因为和对方分手后不久被罗强奸,所以不得不和对方谈恋爱。这篇题为《爱你,我要强奸你》的文章发表后不久,就上了微博热搜,让罗冠军成为人肉搜索的目标。

后来,罗冠军的个人信息被各种社交媒体公开,或真或假,但他的生活、家庭和工作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虽然这一事件最终因为罗曝光了他们互动的截图、录音等证据而被扭转,但他的名声被毁了,他无法回到过去。

还有一个事件,几天前清华的一个女生在学校食堂,怀疑自己被同学“咸猪手”。后来她在微信朋友圈里公布了这位清华同学的名字和学号,声称让这位同学“社会性死亡”。虽然监控摄像头还原了我弟弟的清白,但这一事件也向社会展示了:“在社交媒体时代,靠网络舆论的力量占领道德制高点或者让一个人在社交中死去是多么简单。”

“如何看待清华学姐事件”话题在微博累计阅读量达3.4亿。图为清华大学。(互联网)

公私合营的中国社会

《南方观察报》撰文分析,上述所有事件的背后,都是中国社会公私不分。也就是说,本来应该属于私人领域的东西进入了公共领域,从而侵犯了对方的隐私和个人名誉。

在上述事件中,当事人明明知道将私人事务公之于众的结果会造成对方的“社会性死亡”,但他们仍然选择这样做,不仅是因为他们更看重自己的正义而不是对方的权利,更是因为中国人已经缺乏公私分明所带来的隐私观念和权利边界意识。

比如,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人喜欢邀请朋友来家里吃饭、打麻将——换句话说,在中国,“家”空的私密空间往往具有一些公共场所的功能。

“社会性死亡”在互联网时代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提高逐渐恶化的自我思考和辨别能力。(路透社)

因此,既然人们经常对自己的隐私不敏感,更不用说关注别人的隐私了。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人毫无顾忌。毕竟他们都知道“脏衣服不能公之于众”,但当人们选择曝光某些信息出丑时,更明显的是他们所寻求的是法律渠道之外的非正式制裁。

总而言之,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社会性死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你往往会被第一波声讨淹没。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日益恶化的自我思考和辨别能力。否则,你可能是下一个“社会性死亡”事件的主角。

下一篇:世界无烟日(世界无烟日是哪一天几月几号)
上一篇:唐玄宗是谁(唐玄宗是李世民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