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的资料(洞庭湖的历史)

2022-07-12 15:10:11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39

洞庭湖资料(洞庭湖历史)

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他写《岳阳楼》这本名著的时候,并不在洞庭湖。

我们知道《岳阳楼记》写于六年九月十五日,当时范仲淹在登州(今河南南阳)做官,来不及去巴陵(今湖南岳阳)找好友滕。

四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旁。

一般认为,滕紫晶在巴陵重建岳阳楼时曾上书范仲淹,并附洞庭深秋图一幅,说:老范,给我写篇文章,歌颂岳阳楼和洞庭湖。

范仲淹,苏州人,从小生活在太湖。他看了画,看了作文,然后用自己对太湖的印象,借古从今的感受,写下了这首《岳阳楼》。

古今无数学子朗诵的岳阳楼故事。

至于洞庭湖,范仲淹说:“前人之言,现成也。”诚然,这个曾经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有太多的故事和太多的痛苦。这边广阔的水土已经涂上了不同的颜色。

俯瞰八百里洞庭和岳阳楼

1.取远山,吞长江

洞庭湖的壮丽是千里湖水的璀璨。

洞庭湖秋景

中国有大好河山。根据水利部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我国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有2.3万条。然而,中国的湖泊,尤其是淡水湖,总是稀缺的。包括中俄边境的兴凯湖,中国六大淡水湖总面积不到2万平方公里,洞庭湖的兴衰极具代表性。

洞庭湖镶嵌在两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洪湖平原)之间。一湖分为湖南省和湖北省,位于湖南省北部和湖北省南部。从地图上看,该湖呈“U”形,面积约2600平方公里。

洞庭湖是长江中游的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被誉为“长江之肾”。据统计,其湖泊容积高达167亿立方米。

冲出三峡后,长江与洞庭湖汇合,然后向东流。同时,洞庭湖南境内有、子、元、李四条河流,北部有松滋、太平、大内、条仙四条河流,从岳阳城陵矶汇入长江。

洞庭湖卫星图:丰水期与枯水期对比

古洞庭湖为五湖之首,南有五岭,北有云梦。最高峰时,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被称为“八百里洞庭湖”。

如此广阔的湖泊,位于一个大的沉降盆地中,是一个构造断陷湖。大约260万年前进入地质第四纪后,该地区开始分布一些分散的小湖泊和沼泽。大约6000-4300年前,由于气候变暖和格陵兰冰盖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入海河流入海口向内陆退缩,长江中下游河床随之上升。长江干支流交汇处的低洼盆地逐渐停滞形成大湖,洞庭湖就是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

简单地说,这个巨大的湖是由一些小湖和沼泽扩展而来的。

2020年汛期,洞庭湖、长江水位大幅上涨,原有的河湖分界带被淹没。

据史料记载,洞庭湖是先秦时期古云梦泽的一部分。云泽有时指洞庭湖。

古人认为云梦泽横跨长江南北,河湖纵横。战国以后,长江及其支流淤积的泥沙逐渐分为长江以北的大小湖泊和长江南岸的洞庭湖,也就是所谓的“云梦泽竭而后水入洞庭湖”。

然而,一些地质学家却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推翻了这一认识。他们认为,历史上横跨长江南北的古云梦泽可能并不存在,长江南北的许多湖泊都不是古湖泊的遗迹。云泽灭亡的历史已经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目前,洞庭湖正面临着与云梦泽相似的命运。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有时也包括大同湖,它们是分开的。

虽然洞庭湖已经萎缩成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但它仍然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多年来平均流入量是鄱阳湖的三倍,默默地吞噬着长江的洪水,守护着沿岸的生物。

长江江豚

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洞庭湖成为珍稀物种栖息的净土。洞庭湖边上的老年渔民说,二三十年前,这里还到处都是江豚,因为每次暴风雨来临,江豚都会频繁出来呼吸,当地渔民称之为“拜风”,预测风雨。如今,这个带着微笑的水精灵数量可能还不到1000个。

除了濒临灭绝的长江江豚,黑鹳还利用洞庭湖作为重要的迁徙中转站。黑鹳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候鸟,平时很少见,但在洞庭湖最多的时候,同时有70多只。另一种罕见的国际濒危物种“小白雁”已在洞庭湖越冬,占其全球分布的70%以上。

黑鹳

洞庭湖有太多感人的传说。神话中“四不像”的现实原型麋鹿,也选择了在洞庭湖“安家落户”。1998年,随着长江流域的洪水涌入洞庭湖的野生麋鹿数量每年增加近10%。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没有人为干预的野生麋鹿群,偶尔有几十只野生麋鹿在洞庭湖深处的绿草碧水间游弋,蔚为壮观。

野生麋鹿群

最早赋予洞庭湖人文意义的人是2000多年前的楚国诗人屈原。屈原的楚辞中多次提到洞庭湖,如《湘夫人》:“它蜷缩在秋风中,洞庭湖在木叶下荡漾。”《向君》:“驱龙北,走我洞庭之路。”

洞庭的名字来源于湖中的洞庭山,即现在的君山岛,意思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唐代刘禹锡《望洞庭》中写道:“遥望洞庭湖,银盘中有青螺”,指君山。

洞庭湖的君山岛与岳阳楼遥遥相对。

君山流传着舜帝二嫔妃(娥皇、女英)殉情的传说,屈原的“向君”和“湘夫人”也是受舜和二嫔妃传说的启发。相传南巡失败时,娥皇、女英在洞庭山突然听到噩耗,于是爬上竹竿痛哭。眼泪滴在竹子上,变成了竹子。他们在悲痛中去世后,被安葬在洞庭。

屈原的诗寄托了他的失意。他很担心,“我为人们生活的艰辛感到难过。”他被流放到湖南和袁,定居在洞庭湖。最后他不忍看到故国覆灭,带着向君、湘府等仇恨沉入汨罗江,千古怨念在洞庭潇湘间荡漾。但是楚人留给洞庭湖的不仅仅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屈原沉入的汨罗江,属于洞庭湖水系。

2.潇湘夜雨千年

洞庭湖的历史故事是炽热的赤红。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

湖南人从先秦时期就喜欢吃辣,《楚辞·招魂》说楚湘地区“苦咸酸,甜甜蜜蜜”,也就是喜欢吃辣、甜、酸的味道。

当时辣椒还没有传入中国,湖南人一直在其他食材中寻找辣味。以长沙为代表,发展成为中国八大菜系中的湘菜,融合了洞庭湖区、湘江流域、湘西山区的各种地方风味。湘菜油色泽浓郁,酸辣焦糊,鲜嫩酥脆,似潇湘山水中的一抹红。

湘菜以辣味著称,剁椒随处可见。

红色也是楚人最喜欢的颜色。东方日出,火是红色的。楚国有朝拜太阳的习俗,所以楚墓中有很多红色的陪葬品,至今仍然是红色的,向东,向左。《史记》中有一个细节记载了楚汉之争时的鸿门宴,“王祥与项伯坐东进”,而在刘邦起义之初,他还自称“赤帝之子”。

马王堆汉墓漆鼎

楚国800年的辉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实早在楚文化之前,四五千年前,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就分布在洞庭湖区的晋安乡、南县、华容、沅江、湘阴、汨罗等县市。

考古学家认为,在殷商时期的前楚文化中,长江以南的土著部落三苗、胡坊也在洞庭湖留下了足迹,最终融合到楚文化中。

沅江属于洞庭湖水系。

洞庭湖是长江以南楚人的稳定后方。秦朝灭六国后,秦始皇南巡洞庭湖。当时,交通很难穿越广阔的洞庭湖。秦始皇在风浪中“几乎不准穿越”。回到关中后,他怒不可遏,下令3000名俘虏砍伐洞庭湖上的树木,让群山裸露,赤红一片。洞庭湖滩涂开发如火如荼。

如今的洞庭湖大多风平浪静,但秦始皇泛舟湖上时,却有一段不愉快的经历。

历史上,洞庭湖的发展与三个“一关杜南”密切相关。西晋永嘉南渡,10多万人流入荆州,洞庭湖区成为汉服、侨县最多的地区之一。谯周县是东晋南朝时期为了接纳杜南市民而设立在长江南北的一个县。一般沿用北方地名。比如洞庭湖北有南义阳县、南河东县。

之后,许多移民浪潮涌向洞庭湖。安史之乱期间,两都百姓纷纷出逃,前往荆襄,使得洞庭湖的居民“翻了十倍”。除了南迁,洞庭湖也是明清时期移民的重要目的地。

东晋时期的荆州、洞庭湖区,有许多华侨县。

洞庭湖也欢迎历代被贬的官员和失意的文人。从屈原到李白、孟浩然,再到黄庭坚、张孝祥,都曾在洞庭湖留下足迹。

杜甫,一个生活在洞庭湖的诗人,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在湘江上的一艘船上因病去世。晚年来到洞庭湖,登上岳阳楼,在诗中感叹:

“我一直听说洞庭湖,现在我终于爬上了这座塔。广阔无垠的湖面撕裂了吴楚,仿佛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漂浮在水面上。我的朋友和亲戚都没有消息。我又老又病,在船上漂流。这面墙的北面有战争和山脉,这里靠着铁轨,我怎么会忍不住哭泣呢?. "

伴随着人口的南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大规模开垦的现象。杜南人民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于是,“封山、封湖”、“夺地、夺土”的活动不断发生,南迁的人们开垦洞庭湖滩地,开辟了大量的荒地和湖泊。洞庭湖地区盛产大米,逐渐成为世界粮仓,留下了深深的隐患。

秋天,水稻丰收。

3.湖水宽阔而成熟,世界充满

洞庭湖的丰饶是肥美的白米。

早在文明诞生之初,洞庭湖就是传统农业的发源地。在中国西岸礼县蓬头山遗址发现的碳化水稻遗存,经碳十四检测,距今7000-8000年,比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早一两千年。水稻的这些生物学特性与现代水稻非常接近,证明洞庭湖地区是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洞庭湖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明朝中后期,民间流传着一句话“湖熟天下满”。洞庭湖地区取代太湖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产区,而太湖地区,曾经的“湖熟天下满”,反而从粮仓变成了粮食需求区。

湖南地方对虾养殖基地

清朝雍正年间,名臣鄂尔泰在奏折中说:“鄂、粤两省为东南诸省所依。说‘湖广熟,天下满’的人是真心的,因为米多水循环。”也就是说,湖南和湖北的粮食养活了东南各省。

俯瞰洞庭湖,水和天是不同的。

直到今天,洞庭湖区粮食总产量仍占湖南省的1/4,而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一半,被称为“鱼米之乡”。

洞庭湖在先秦时期以产鱼而闻名。鲁《春秋》写道:“鱼之美,为洞庭之鳟。”当时的权贵们都有幸吃到了来自湖南和湖南的鱼。司马迁、班固写洞庭湖时,都说这里有“米、汤、鱼”。虽然没有女儿家,但也没有饥荒。

明清洞庭湖区县志中经常提到青鱼、草鱼、鲤鱼、鳊鱼等淡水鱼类。东、南洞庭湖出产的一级银鱼是当时的贡品。鱼市星罗棋布,如华容、巴陵(岳阳)等地。旺季时,渔船鳞次栉比,像画一样纵横交错,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成群结队地来到洞庭湖寻找那条又肥又大的鱼。

银鱼是明清时期洞庭湖贡院的瑰宝。

洞庭湖滩涂围垦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洞庭湖为历代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洞庭湖才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随着环湖填海造地活动的加剧,其负面影响日益明显。刀子切面包和手指。

洞庭湖属于湿地,原本树木很少,多为草本植物和水生植物,但人类活动改变了洞庭湖的面貌。

4.拯救洞庭湖

洞庭湖的痛,是湖水退去时的泛黄。

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面积超过洞庭湖,成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有人说,弯曲细长的洞庭湖更像是地图上的一条河,背后恰恰是湖水消失的惨痛历史。

洞庭湖是一个重要的蓄水湖,它拯救了长江无数的洪水。明清时期,洞庭湖在扩张时突然达到顶峰。这种表面的“繁华”是河湖关系从自然演变到人为因素的一种现象。

嘉靖以后,统治者采取了“舍南救北”的错误政策,长江北调受阻,留下南岸的太平河和条仙河与洞庭湖相连。这样的负控水导致了河湖蓄洪关系的剧烈变化。长江中大量的水和泥沙只能向南倾倒,排入洞庭湖。万一发生洪水,湖区将会膨胀并泛滥。到了19世纪中叶,每逢汛期,洞庭湖水域面积超过6000平方公里,重回历史高峰,是现在的两倍多。

清代湖南地图显示洞庭湖的辽阔。

这种人为干预的治水政策,反而使洞庭湖迅速由盛转衰。清代名臣陶澍编撰《洞庭湖志》二十七年后,咸丰、同治年间,大内、松滋两河相继断流,形成四枝同太平、条仙入湖的局面。洞庭湖进入了历史上最剧烈的演变阶段。

四口自北向南贯通,打乱了原有的水系,大量泥沙倾倒在湖中,加速了河湖和滩涂的开发和淤积。起初,人们欣喜于海滩开发形成的肥沃土地,不顾沉积日益严重和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的危机,疯狂地围湖造田,与水争地。与此同时,无节制捕捞和过度养殖造成的富营养化也对湖区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

岳阳城陵矶、洞庭湖与长江交汇航道

这种依山傍水、靠水吃水、不断向水面要粮的错误发展方式,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20世纪70年代,为了发展造纸、木材等经济产业,欧美的美洲黑杨传入洞庭湖地区并大规模种植。截至2016年底,仅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但欧美胡杨绰号“湿地泵”,大面积种植会加速湿地干旱,改变湿地土壤结构,造成“树下无草,树上无鸟”。

因此,在人类的干预下,洞庭湖从19世纪初的6000平方公里缩小到清末的5400平方公里,再到建国前夕的4350平方公里。如今,湖泊面积只有约2600平方公里。近代以来,洞庭湖迅速萎缩,为中国之最。

1978年6月和2005年7月洞庭湖卫星影像对比

卫星地图显示,2003年后,湖泊面积仍在迅速减少。湖水急剧萎缩,湖体支离破碎,呈现出沼泽般的面貌,说明洞庭湖已进入老化阶段。上世纪90年代,有专家悲观预测,洞庭湖再过60年就不复存在了。

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洞庭湖保护进入拐点。国家相继启动长江防护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开展洞庭湖水系水土保护。千百年来,它向洞庭湖索取生活资料,逐渐转变为重视生态功能的恢复。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2018年,湖南省投资32亿元治理洞庭湖。预计到今年,将恢复湿地65万亩,修复海岸线11.14公里、滩涂168个,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2%以上。

洞庭湖能否变得越来越好,取决于她自古以来养育的中国孩子能否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拯救洞庭湖也将成为湖区几代人的梦想。保护湖泊意味着保护人类的未来。

千百年来,洞庭湖养育了“苦、累、不怕死、盛气凌人”的湖南儿女,洞庭湖沿岸涌现出一座座名城。

洞庭湖西岸的常德,古称武陵,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所在地,湖南人耳熟能详的戏曲《刘海劈柴》也起源于常德。沅水和澧河在这里流动。城中的刘烨湖是中国第一湖,面积是杭州西湖的三倍。这座“桃花源中的城市”以其出色的城市面貌而闻名。

湖南常德刘烨湖

洞庭湖南岸的益阳,以雪峰山为依托,自北向南贯穿资江,呈现“半山半湖”的地貌,具有洞庭湖地区的特色。洞庭湖博物馆,位于沅江市,属于益阳,是中国唯一一个专门研究洞庭湖的博物馆。

湖南益阳西流湾大桥

由洞庭湖和湘江滋养的湖南省会长沙是一座繁华的城市。

岳麓书院讲述的是湖南优秀人才的故事。楚国故里长沙可以自信地宣称:“只有楚国有人才,它为我们繁荣昌盛。”

排月路书院

马王堆汉墓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世界上最轻的丝织品——素纱,至今未被仿制,也有洞庭水的贡献。

作为中国的“媒体艺术之都”,长沙现在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欢快的氛围。“快乐中国”的口号是多少人在电视机前看青春的回忆。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

洞庭湖东岸的岳阳,古称巴陵,北临长江,拥抱洞庭湖。如果按经济排名,它是湖南第二大城市。“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塔”,从岳阳楼俯瞰洞庭湖和君山,是范仲淹的名篇。

巴陵广场“后羿射八蛇”的形象来源于岳阳市的传说。

或许拯救洞庭湖的秘诀就在于岳阳楼的故事:“先忧天下,后乐天下。”

先烦恼后快乐,重现云梦。即使江湖遥远,我也希望我们都能把江湖留在心中。

洞庭湖边岳阳楼航拍图

参考文献:

[清]顾祖禹:《读史志》,中华书局,2005年。

【清】陶澍、万念春等。:洞庭湖志,岳麓书屋,2003。

张步:《洞庭历史地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石:《洞庭湖历史:洞庭湖区域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高碧云:《洞庭湖经济史》,地方志出版社,2005年。

许,,何培金:《洞庭湖近代变迁史》,岳麓书社,2006年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洞庭湖历史变迁地图集》,湖南地图出版社,2010年。

李跃龙等:《洞庭湖演变、发展与治理简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

《中国地理百科全书系列》编委:洞庭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下一篇:水泥主要成分(水泥配方分析)
上一篇:阿里山旅游攻略(阿里旅行攻略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