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是什么意思(所谓的太岁指的是什么)

2022-07-12 02:40:12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75

太岁是什么意思(太岁是什么意思)

有句老话:“年纪大了不能带头,不要高兴,也不要怕祸。”据说到了自己的生肖年,会遇到所谓的“年冲”(也叫坐得太老)或“闹得太老”(正冲),另外两个生肖会“破”(太老太老),也就是每年都会有三个生肖受到影响。

然而,“太岁”到底是什么?按说,幸运儿,这个“出生年”,他怎么会“犯错”呢?这一切都始于对太岁的信仰。

“太岁”的由来

民间传说“太岁”是恶星,起源于木星(又称岁星),也有说四季或十二点的神是“太岁”。

在中国古代,我们相信“天人感应”。通过对日、月、星的观测,我们认为恒星光环亮度的变化、日食、恒星的排列和运行方向都是事物的征兆,对应着世间的吉凶,逐渐衍生出对恒星的信仰,被神化,古老的恒星也在其中。

然而,太岁起源的确切时间点一直难以考证,但我们可以从相关文献记载中略知一二。《礼记·月令》:“立春之日,皇帝亲自主持三公九卿的王公大夫,在东郊迎春”。东汉儒生郑玄注:《王居明堂礼》曰:“出门五里迎新年”,并向李因进贡。虽然无法确定东汉学者所说的是否正确,但保守估计,太岁信仰大概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根据陕西临潼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陆离”上的铭文,上面写着:“当你要求生意时,你会注意贾子朝,当你老了,你会失去理智,然后你会开始做生意”。“巨”指因旧星在位而在割商田田之战甲子日获胜的周武王西部。后世的《国语》、《荀子》、《史记》等古籍都记载了“避旧”(攻旧必败),对先秦两汉的军事决策影响很大。但此时太岁与隋性仍有混淆,战国后期,太岁逐渐取代隋性,从“避隋性”到“避太岁”;直到汉武帝时,太岁才脱离旧星的概念,获得独立。

简单来说,一岁星是吉星或霉运星。

从明星、小说人物到吉凶之神。

除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星星,其实“太岁”离中国人并不远。

张辉的小说《水浒传》取材于宋代版本的《大宋宣和遗事》,又名中国文学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描写的是阮氏三杰的大哥阮小二,后来成为梁山渤东南水寨的水军头领,在《天罡之星》中排名第27位,江湖绰号“站得太老”,意思是此人凶悍至极。

又如明代写的小说《封神演义》,记载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靠太上老君的圣旨和原佛登上封神平台,其中商纣王长子、商朝太子殷郊被封为“配得上你这个年纪的神”;上周去世的前商朝大夫被封为“甲子太岁神”,下属下有10位“当班之星”,如增福神韩独龙、损福神薛邪虎。除了“周日观星观星度”之外,任务还包括“观世间过往因缘”,意思是调查世间的过失与罪过,掌管吉凶祸福,也就是说不过,《沈峰演义》中记载的“太岁布什”总数只有12个,与《六十甲子》衍生出的60个“太岁邢俊”总数相差甚远。

“安太岁”的历史习俗

传统上,中国以农立国,总是非常重视春耕季节,以便在秋季获得好收成。如果农业歉收,可能会影响政权的稳定。所以,比如明清时期,每年皇帝都会去先农坛祭拜修身(也叫借田),说明皇室对农业的重视。清代,春耕仪式所用的牛,与芒神(泉神)和太岁神合二为一。太岁庙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先农坛,代表了太岁与春农神的直接关系。此外,北京白云寺更是供奉着“六十神”。随着中国帝制的结束,立春皇帝祭祀土牛、太岁等吉祥神灵的仪式成为历史。当对太岁的信仰再次复兴时,他把太岁视为恶神,认为得罪太岁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在清朝以前,并没有“安太岁”的说法和仪式。研究人员认为,在意义上最接近“安太岁”的是北京特有的“顺行”习俗(又称“祭星或祭顺行”),即从农历正月初八开始祭祀老星至白云寺,祈求下一整年生命核心古迹星辰的加持。

追根溯源,据说为了给病重的母亲盛瑞太后祈福,金章宗在慈禧太后的生辰年、正月初八、定茂日祭祀了生命的核心古迹陈元神。后来慈禧太后光复后,金章宗建立了“十方千古观”(白云观前身),主要供奉定茂陈元神,并伴有其他59位陈元神。清初重建白云寺时,不再供奉60岁的陈元神,而是更换60岁的神,成为一种习俗。

无论“太岁”是吉是凶,一般来说,在农历正月期间,人们可以祈求风调雨顺,大吉大利,人身安全健康,不要过度迷信,要明白“安太岁”其实是老百姓趋吉避凶的心理。

下一篇:iphone6s内存(6s内存多少)
上一篇:金钱树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金钱树一般怎么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