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2-07-10 22:15:10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51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关于作者:

徐,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中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估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南京图书馆馆长,现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曾获中共宣传部“四大人才群体”称号,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释》、《中国传统美德是什么》等。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在其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中体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通俗地说,只要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理念和精神,就能清晰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可见,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对于全面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中国人文精神?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人性”这个概念的含义以及相关的问题是什么。换句话说,总结和概括中国人文精神,必须从“人文”概念的本义和经典意义入手,否则就无关紧要了。我对“中国人文精神”的概括是:文明的方向,完美的良知,做人的道德,成为世界的责任,关心人的利益。

01

“回归文明的方向”

这个方向又亮又美。《易经》解释“本”卦,说“文明以人性终结”。这个卦的卦象是“由下而上”,“自”是火,表示光明和美好;“艮”是一座山,意味着和平和目的地。两人一致认为,人应该在光明美好的世界中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前进,也就是心灵的方向。

可见,心灵的文明就是“人性”。这是第一部经书《周易》直接对“人道”做出的定义。可见,“人性”的概念和“文明”的概念是有内在联系的。本质上,“人文”精神是指能够在光与美的“文明”世界中停留和安顿的感觉。总之,中国人文精神就是人要有方向。

02

“回归完美的良心”

这是对什么是光明美好文明这个问题的具体回答。认为儒家人文应该终结的文明之地是“至善”(“止于至善”意为“大学”)。所谓“至善”超越善恶,人的本来状态在儒家看来就是“良知”。这种“良知”是人的基础,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孟子说:“人与动物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他想告诉人们,人与兽的根本区别在于“良知”。“良知”意味着“至善”。良心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能够静下心来,按照良心做事的人,就是“止于至善”。良心有什么用?第一,道德是天生的;第二,道德被评判。也就是说,良心可以催生各种“人类美德”。

那我们为什么要贤惠?那就是解决“人伦”问题。那为什么要建立“人伦”呢?那是为了表现人性,压制非人性!人是一个矛盾的存在,由两个属性相反的生命组成,一个是德性的生命,一个是气质的生命,统称为“人之道”。

孟子说:“人有办法:吃好,穿暖,隐居不教,就是亲近动物,亲近动物。圣人忧国,使契司徒,教伦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老少皆有序,朋友有信。”圣人担心的是,人只走人的路——动物和动物的路,即只知道如何满足人的自然生理需求,却不走人的路的另一条路——人的路,即重视人际关系的构建。

所以,儒家文化是一个两步走的过程。一方面是明德的人生,另一方面是性情变化的人生。如果我们想让它们同时进行,不如加强人伦建设,让道德和气质变得清晰。为了规范这种伦理关系,儒家在逻辑上进行了道德目标的建构,具体回答了如何构建友好、正义、不同、有序、守信的关系。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性”与“以完美告终”、“良知”与“人伦”之间的内在联系。简而言之,中国人文精神意味着人要有良知,要遵循人伦规则。

03

“回归做人的道德”

这具体回答和解决了至善、至良知在以一个人的身份和角色表达出来时,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道德基础上的问题。《大学》说:“君子止于仁,臣止于敬,子止于孝,父止于慈,与人守信。”意思是,只要你止步于“仁、敬、孝、善、信”的道德,那么就意味着你止步于最好。因此,所谓的“人文”精神是指“仁、敬、孝、善、信”的美德,人们在其中保持良心,他们的不同身份应该得到解决。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先贤,已经明智地总结了“仁、义、礼、智、信、孝、忠、诚、耻”十大美德,这些美德是真正的人文主义。仁是自爱,爱人爱物,即对人表现出爱与善,要成人之美而不要成人之恶,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义是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做人做事要与道德和谐,讲求正义和正直;仪式,即懂得尊重和庄重,对人恭敬、谦恭、谦恭;智慧是指判断是非善恶的好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做人要懂得善,有善心和能力;相信,即诚实、正直、不欺诈;孝顺的是好父母;Ti是好兄弟;忠诚意味着奉献、公正、尊重和奉献,以及无私地为公众服务、为人民服务和对待他人;“廉”应该理解为“能取其所,不取其所,而伤廉”(出自《孟子》),即取之不取,取之则伤廉;“羞耻”是指你做了不合理的事情,耳朵发烧,心跳加速,感到羞耻和尴尬。

总之,按照这些美德来做人做事,就是人文精神。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性”与“做人的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总之,中国人文精神就是人要有道德。

04

“世界的责任”

人文精神体现在其“改造世界”的目标上。“看人文,化之为世界”(出自《易经》),“人文”与“化之为世界”有着内在的联系。这里的“世界”不是指区域或空意义上的整个世界,而是指“文明”总和的那些要素。

具体包括:人的心性、气质、道德、生活、性格、言行、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人的道德、社会风尚、思想、精神和信仰等等。

所以,“化成天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问题:净化心灵,改变气质,简化世风(“三化”);道德的成就、生命的成长和人格的实现(“30%)”;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自然(“三河”)。这“三个转变,百分之三和百分之三”实际上完全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所谓的“人文”精神,是指肩负起“转进世界”的责任。总之,中国人文精神就是人要有责任。

05

关心人民的利益

中国文化的精神已经体现在“回归”和“转型”的意义上,一切回归和终极目标都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付诸实践。世界上有一条路,最后一条路就是人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思想观念。

换句话说,中国人文精神所关心的人性、人伦、人伦道德、人的责任等一系列“人”的问题,其最终目的必须是在人民中付诸实践。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一系列的表达都显示出这种深刻的意义。

命运和人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二维存在。一般来说,“民心”具体是指“民生”,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孟子说:“得天下者,得其民也。获取人民的方式:获取人心,获取人民。有一种方法可以得到它:把人们想要的东西聚集在一起,不要对他们做坏事。”

通俗地说,世界需要人民,人民需要人心。赢得人心的方法就是全心全意做人们想做的事,做人们想做的事,不做人们讨厌的事。总之,中国人文精神的最终归宿是为人民谋幸福。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于她对人性的认识,观察人伦,尊重道德,注重责任,重视人,崇尚心是根,人伦是纲,人德(道德)是魂,责任是天,人是本。所有这些思想及其本质都以人文精神为特征,日益凸显出中国人文精神是一种符合人性和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文化精神!

懂了“人文”,就知道什么是“文化”。换句话说,理解“人文精神”实际上相当于理解“文化”的特征和功能。总的来说,“文化”与“人性”的概念及其意义和功能密切相关。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育人”或“以文化育人”的意思;所谓“人文成功”,是指以人文精神育人,养成良好的社会习惯;也可以说,所谓“文化”就是“人文教育”。“人文”即“修养”,“教”即“悟”。“中庸”的意思是“教”大概就是表达这个意思。

在明确了什么是中国人文精神和文化的功能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和“文化人”的概念,这应该是指精神和感情。文化,一方面是“观”,另一方面是“世”。

可见,“文化主义者”首先要解决精神的“人文”素养、“质”和“定位”问题。一个“文化主义者”或任何一种承载道教的文化,如果缺乏“人性”的定位和品质,又如何能“成天下”?相反,一个不“人文”的“文化人”,必然会表现出负面和负面的影响,甚至“没良心”、“不道德”,因此很容易走上急功近利、“名利双收”、“漠视正义”、“逐利”的道路。

“生而有德。”有鉴于此,如果要让更多从事一切文化建设的劳动者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文主义者”,那么首要的、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让他们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还有一个目前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让尽可能多的人培养人文精神和情怀。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和理解这个道理:良知作为“为人之道”的基础的巨大作用和来自良知的“人文”精神不可忽视,就像孟子所说的“要培养我的高尚精神”。

中国人从来不缺人文主义,只是影响太小。过去,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群众很少受到“人道”观念的教育和宣传,他们的思想大多只是以学者的知识为终结。今天的国民教育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普及水平。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国的“人文精神”,大力弘扬,做到呼唤善、崇尚文明、体察人情、崇尚道德、肩负责任、忠实爱民。

摘自《大众通俗学校》2019年第5期,原标题为《人文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表征》

作者:许

编辑:何乐

下一篇:留学申请书范文(出国留学文书范例)
上一篇:祷告主能加力量(圣经歌祷告主能加力量赞美能拉下神的宝座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