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利大的事例(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例子)

2022-07-10 03:35:14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63

科技发展实例(科学发展观实例)

嫦娥四号队:对得起荣耀,传递接力。

2019年,我们在看星空的时候,又多了一份期待和担忧。在30多万公里外的月球上,中国的“玉兔”(月球车)正一步步努力用我们的眼睛探索月球。

嫦娥奔月,一个古老的神话,在当代中国被重新诠释,并不断延伸到新的“版本”。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它还发回了世界上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特写照片。这张来自月球的照片在网上放映。通过它,人类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了月球背面。

几乎在嫦娥四号登月的同时,另一张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张照片的背景是地球上的太空飞行控制中心。一位女宇航员激动得无法控制自己。一位老年宇航员站在她身后,紧紧地握着她的右手。

▲嫦娥四号成功登月。来源新华社

这位女宇航员是当时48岁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主任张军。握着她的手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空探测与空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当时74岁。两代“嫦娥人”牵手,或许是对中国航天精神传承与接力的最好诠释。

上世纪80年代初,在瑞士留学的叶培建去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总部参观展览。在美国展出的一块月岩引起了他的注意。“人的水平真的不一样”,这是他近距离接触探月的第一感觉。20年后,中国启动探月工程,叶培建担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总指挥,带领嫦娥一号任务团队走向成功。

▲嫦娥四号着陆器彩色全景图。新华社(图片由国家航天局提供)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老“嫦娥一号”叶培建能体会到张深那一刻的百感交集。据张轩回忆,当时叶培建从后排过来,拍着她的肩膀说:“辛苦了,不容易。“所以我得到了上面提到的照片。

这张照片的背后,有很多年轻人。在“嫦娥奔月”的征途上,既有叶培建、张璇的传承,也有年轻一代的接力——

例如,负责嫦娥四号“鹊桥”接力明星服务子系统的34岁设计师侯。他和同事们完成了“鹊桥”的设计、制作和测试。在TT&C号对接任务中,他们在白雪覆盖的北方森林中留下了足迹,在黄沙覆盖的西部戈壁上挥洒了汗水。

比如嫦娥四号着陆器测试指挥所齐天乐,29岁。婚礼后的第二天,我一早就乘坐早班飞机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投入了嫦娥四号着陆器的测试。

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是成千上万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努力的结果。例如,嫦娥四号着陆器有200多个设备,玉兔月球车有100多个设备需要测试。嫦娥四号火箭进行了65项技术改进,针对窄窗口发射等风险制定了520项计划。面对所有的困难,我们同舟共济。就像张伟说的,“每次遇到问题,大家都会一起讨论分析,改完之后再来尝试。”

后来,叶培建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握手”时说:在一起这么多年,张轩和年轻一代都肩负起了这个重担,他要向他们表示祝贺和鼓励。因为,“路还很长”。

张伟说,从事探月工作让他更加勇敢自信。

这就是我们的“嫦娥人”。他们不辜负自己的青春,努力让自己的梦想在宇宙中熠熠生辉。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相信他们会勇敢自信地走下去。

(光明日报记者陈海波)

“长五遥三”开启中国航天“超级2020”

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五遥三”)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空,石坚20号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作为我国首个5米芯径大推力运载火箭,运载能力居世界前列。它的成功发射无疑将为中国航天的“超级2020”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0年,我国将适时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圆满完成探月三步走工程总体规划目标。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长征五号总指挥王珏介绍,嫦娥五号任务需要将8吨多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而要完成这一任务,运载能力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必须完成。

目前,中国正在开发第一个火星探测项目。按照计划,2020年,我国将通过长征五号发射火星探测器,实现火星绕飞、着陆和巡视探测一次发射。

火星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每26个月左右就会发生一次“火星冲向太阳”。这时,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将达到一个非常接近的值,而探测器在这段时间内可以低成本地发送到火星,因此人类的火星探测活动通常每26个月达到一次高潮。2020年将有“火星冲向太阳”的机会。探测器发射后,大约需要7个月的时间才能飞到火星。

▲长征五号图源新华社

中国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董力表示,长征五号的研制成功,将大大提高我国进入空的能力,助力我国深空空探测能力和水平,实现深空空探测领域的飞跃。“按照计划,中国将在2021年实现火星软着陆,开展火星周边探测和巡视探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建设初步配套的实验性载人飞船项目,开展空应用试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和空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推出空实验室,解决具有一定规模和短期关怀的空房间的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设空站,解决空站规模大、长期照护的应用问题。

从2003年到2016年,中国先后14次派出11名航天员,分别前往台空和天宫一号、天宫二号上天,这意味着“三步走”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已经顺利完成。中国航天事业即将进入空站间时代。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中国载人空间站空预计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时间留在轨道上,并在轨道上运行10年。它将向国际社会开放合作,并提供一个全球共享的空应用平台。

作为载人航天空站间工程发射空站间核心舱的主火箭,长征五号B有望在2020年迎来首次亮相,这也将加快我国载人空站间建设的步伐。

作为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的研制过程和成功发射,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许多重大航天工程的实施发挥了基础性和前提性作用。2020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五号乙、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将进行首飞。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对航天梦想的不懈追求。长耀三号的成功,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超级”2020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建设航天强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长征五号,梦想之箭,加油!中国航天,2020,加油!

(光明日报记者光明日报通讯员贾哲)

龙雪2号首航:中国开启“双龙探索”

2019年10月15日,随着一声长鸣,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研破冰船——“雪龙2号”从深圳启航,开启了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作为另一个国家的重型武器,“龙雪2号”“龙雪号”携手“双龙探极”,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单船探极历史,开启了我国南极科学研究的新篇章。

“从2009年立项到2019年7月交付,直到首航南极,‘雪龙2’可谓‘磨刀霍霍十年’。”“龙雪2号”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8研究所专家吴刚说。

▲《雪龙2》图片来源新华社

“雪龙2号”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708研究所设计,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长122.5米,宽22.3米,吃水7.85米,吃水排水量约13990吨,航速12节至15节,续航2万海里,自持动力60天,载客量90人,是一艘满足无限航区要求的船舶作为破冰船,“龙雪2号”破冰能力显著。在航向方向可连续破1.5米冰和0.2米雪,在20米的当年也不会卡在冰脊(含4米积层)。

吴刚透露,在“雪龙2号”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工程队遇到了很多技术难题,比如破冰艏和侧推孔导致气泡排出,可能会干扰底部换能器的正常工作;吊舱全回转推进引发的安全问题处理:第一次造船时如何精确控制全船重心。这些技术问题不仅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得到了克服,而且许多技术问题最终成为技术亮点。

江南造船集团“龙雪2号”船首席建造师陈建新告诉记者,自2016年12月20日开始第一片钢材点火切割以来,建造团队克服了新技术、新材料、新技术带来的诸多困难,仅建造智能船舶和智能船体的关键设备数量就比普通科研船增加了两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任务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吴刚介绍,通过“龙雪2号”的建造,我国掌握了双向破冰船的设计技术、PC3级破冰船的结构设计技术、破冰船低温防寒设计技术、破冰船的建造焊接技术,逐步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极地船舶规章制度。首次采用的智能船体和智能机舱设计更具中国特色和世界先进水平。《雪龙2》填补了我国极地科研重大装备领域空的空白,也展现了我国造船技术的不断提升。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嘉表示,两艘船首次合作的“双龙极地考察”开启了我国极地考察的新格局,“双龙极地考察”将成为未来常态化的考察模式。“雪龙2号”不仅可以扩大调查海域,还可以使中国进行除夏季航行以外的其他季节性调查航行。它将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龙雪2号”的名字是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陈院士。对于这艘巨轮的意义,陈院士在他的命名词中写道:“我为你命名为二号”,祝愿你:传承永恒的南极精神,扛起为极地和祖国求索的使命和责任,扛起重振海权的荣耀和梦想,面向南北两极,兴风作浪。

(光明日报记者杨舒)

北斗导航“朋友圈”不断扩大。

2019年12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启介绍,2019年,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全球覆盖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朋友圈”持续扩大。

2019年,我国实施7箭10星高密度发射,北斗三号的中轨卫星全部完成组网,标志着北斗三号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水平和高程定位实测精度均优于5米。星基增强、精确定位、短消息通信、国际搜救服务能力和提供的地基增强全业务能力初步形成,构成了集多种业务能力于一体的北斗特色应用服务体系。

▲中国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新华社郭文斌摄

随着5G商用时代的到来,北斗正加速与下一代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北斗新应用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截至2019年底,申请量7万件,居世界第一;北斗国家标准和专项标准相继发布,应用行业安全环境逐步改善。

双边合作越走越深。中俄政府间卫星导航合作协议正式生效,为中俄合作建设监测站提供了组织和法律保障。深化中美信号互联互通协调;开展中欧频率协调。持续推进系统兼容共享,让全球用户更好地享受多系统带来的好处。

多边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在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等多边平台上积极发声。成功举办第二届中阿北斗合作论坛和第一届中国-中亚北斗合作论坛,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更加广泛,北斗“朋友圈”不断扩大。

北斗应用登陆海外。国内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数字化建设、智慧港口等已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成功应用。

国际标准正在迅速发展。北斗全球信号技术指标已基本验证,计划2020年进入ICAO标准;首个支持新北斗三号信号的5G移动通信国际标准成功建立;正在制定与北斗中轨搜救载荷和网络测试有关的标准文件;首个北斗船载终端测试标准通过国际电工委员会评审。

未来,北斗系统作为中国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空基础设施,将始终坚持“中国北斗、世界北斗、一流北斗”的发展理念,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光明日报记者袁)

内容:光明日报(2020年01月09日第16版),东街5号

图片:新华社

编辑:王元芳

编辑:张、朱

下一篇:跳水比赛规则(跳水什么叫零水花)
上一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