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效应(莫扎特效应是真的吗)

2022-07-09 03:10:11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54

莫扎特效应(莫扎特效应成立吗)

任何科研成果(成果)都需要在岁月的长河中检验,一是同行的反复验证,二是实践和时间的验证。10多年前,发表在世界权威科学期刊《自然》上的一项研究称,听音乐,尤其是莫扎特的音乐,可以让人变聪明,提高智商。真的是这样吗?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1993年10月14日,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弗朗西斯·劳舍尔等人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他们邀请大学生听音乐,然后测试他们的智商。听完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10分钟后,大学生在空之间的推理测试中得分显著。比如“听音乐的大学生智商得分比听放松指令和不听音乐的大学生智商得分提高了8、9分。”这一现象后来被广泛誉为“莫扎特效应”。作者对这一现象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解释。

音乐与其他人类智力活动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经典理论。然而在现代,研究者能证明的只是建立空辩证能力与音乐的关系。如今,大脑皮层神经结构模型的建立可以让人们知道,大脑的音乐活动与人脑中的其他识别能力之间存在一种共同的遗传神经机制,这种机制是由大脑皮层中高度组织化的瞬时空代码传播产生的。因此,笔者认为音乐与空能力的关系,实际上是在脑阵中训练特定的神经元,从而积累类比模式,完成对音乐功能的思考。

研究成果一发表,就产生了轰动效应。因为这个结果也可以解释为听古典音乐的孩子智商比不听的孩子高。全世界的家长、教育工作者,甚至政府机构和官员,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功,对此都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坚信以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音乐对孩子早期智力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最典型的是,早在几十年前,在美国佐治亚州,古典音乐光盘和磁带被免费分发给该州的每个新生儿。佛罗里达要求公立日托幼儿园播放古典音乐。孩子们听一会儿古典音乐很时髦。

“莫扎特效应”及时传播到世界各国。在中国,人们也受到“莫扎特效应”的影响,让孩子学习或听莫扎特等古典音乐。

怀疑的声音

然而,“莫扎特效应”很快受到相关领域科学家的质疑。第一,古典音乐作家和作品很多,比如贝多芬、巴赫和柴可夫斯基等。为什么莫扎特一个人有用?其次,劳舍尔等人的研究只说莫扎特音乐对大学生有效,对婴幼儿、儿童、中小学生是否有效?第三,其他类似的研究有没有得出类似的结论?后一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科研成果需要在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下反复验证。

正是在这一点上,一些研究人员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相继发表在不同的杂志上。然而,在同一杂志上发表劳舍尔等人的“莫扎特效应”的不同观点的文章越来越受到关注。《自然》杂志发表了两篇文章,分析了16项所谓的“莫扎特效应”研究,并有相应的实验。这些研究人员得出结论,音乐对空智力的整体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第一篇文章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写的,题目是“莫扎特效应的预兆或挽歌”。Chabris说,他用元分析证明了“莫扎特效应”中提到的任何认知增强都是很小的,不能反映智商或推理能力的总体变化。

同一期《自然》杂志的另一篇文章由九位作者联合发表,包括詹姆斯·斯蒂尔和西蒙·达拉·贝拉。这9位作者分别来自美国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心理学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理学系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社会科学中心。文章的标题也是“莫扎特效应”的预兆或挽歌。

这9位作者认为,“莫扎特效应”是指听了莫扎特的音乐后,大学生斯坦福—比奈蒂克量表(国内仍俗称比奈蒂克量表)的智商测试提高了8、9分,而“我们按照原报告所用模型的步骤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听音乐对推理能力的提高有直接作用”。

科学传播研究的典型案例

2014年12月,瑞士心理学家阿德里安·班杰特(Adrian Bangert)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奇普·希斯(Chip Heath)在英国《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莫扎特效应:追溯一个科学传奇的演变》的文章。本文将“莫扎特效应”作为科学传播的典型案例,对其产生、演变、发展和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他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在欧美的一些媒体和网站上广泛传播,尤其是在大学报纸和网站上,如斯坦福在线。

在班杰特和希斯看来,“莫扎特效应”并不可靠,但它能传播是有原因的。现实生活中,那么多人相信“莫扎特效应”,认为这个研究是针对婴儿的,因为婴儿是很多人焦虑的中心。父母对年幼的孩子非常担忧,“莫扎特效应”似乎是缓解这种担忧的一种方式。这种担心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旧概念,被贴上了婴儿决定论的标签。这种观念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认为孩子成长的早期有一个关键阶段,对孩子的一生有着不可逆转的影响。相应的,在中国,正是胎儿和出生的时期,所以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鼓励下,胎教音乐、莫扎特音乐和早教在中国大行其道。

班杰特·希斯分析说,莫扎特效应可以成为一个影响深远、传播广泛的科学传奇,因为它可以为社会和教育界找到教育失败的借口。他们发现,在教育系统特别不令人满意的州,如佐治亚州和佛罗里达州,媒体和报纸对莫扎特效应的宣传率比其他教育良好的州高得多。而且,当一个社会面临问题和麻烦时,人们更渴望找到答案,即使这些答案的来源并不可靠,也只是通过政府讨论和出版新书的方式告诉公众,而不是依靠科学研究的信息和成果来告诉人们。

此外,一些公共组织也对莫扎特效应进行了不赞同的解读。美国儿童智力发展媒体协会创始人Rani Levy女士认为,大部分厂商的产品(儿童古典音乐)都是基于一些未经证实的理论,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听古典音乐就能变聪明,结果可能会让他们失望。

音乐开发大脑:有用还是无用?

面对批评和质疑,持积极态度的研究者再次引用一些研究成果来证明“莫扎特效应”,或者至少证明听音乐有利于开发和锻炼人脑。

首先,出版了《莫扎特效应》的劳舍尔站出来迎接。她通过记者加里·克里威尔在英国杂志《新科学家》上透露了她的新研究成果。主要内容是“莫扎特效应”不仅存在于人类身上,也存在于老鼠身上,而且作用更大。她让30只老鼠每天听12个小时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持续了8个多星期。结果显示,这些老鼠通过迷宫的速度大大加快。在迷宫测试中,听音乐的老鼠比不听音乐或呆在无噪音环境中的老鼠犯的错误少于37%,通过迷宫的速度快27%。这些结论是通过对照组得到的,因此具有实际意义。

劳舍尔解释说,听了莫扎特的奏鸣曲后,刺激和改变大鼠海马区脑细胞连接的几个基因的活动水平明显提高。这些基因负责产生一种神经生长激素,一种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化学物质,以及一种神经突触生长蛋白。后来,在旧金山举行的认知神经病学研讨会上,劳舍尔重复了这些说法,并希望她的发现有助于为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设计音乐疗法。

另一方面,《新科学家》专门为音乐、人与疾病的关系开了专辑,提出了各种有利于莫扎特效应的解释。例如,婴儿对音乐或唱歌的反应比语言更强烈。6个月大婴儿的妈妈的歌声是最简单的哄它入睡的方法。同时,音乐中最广泛的旋律恰恰反映了我们人体的节奏,比如心跳和呼吸的节奏。人类也用声音的大小、层次和强度来表达我们的情感,音乐也是如此。这些因素无疑是音乐治疗的天然基础,无论是外伤、外伤还是各种疾病、紧张和不良情绪。

心理学家约翰·斯洛博达总结了为什么音乐有强大的影响力。首先,音乐是个人体验的强大来源;其次,音乐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特性,可以模仿这个世界的情感信号;第三,我们可以通过随时间展开的音乐结构所表现出的音乐情感效果来感知变化。

下一篇:波浪线怎么打(电脑输入~怎么弄中间)
上一篇:普通话等级考试时间(普通话证每年什么时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