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诗是何意境)

2022-06-22 06:43:02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37

我是文子心语,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说的这四句诗,是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一、先说说鹳雀楼的位置。


鹳雀楼在唐代的蒲州(今山西永济),是当地的名胜。

鹳雀楼,原先建在蒲州城的西南,黄河中间的一个小岗上,后来这块地方被黄河洪水冲没,人们便把楼的匾额移到了城郊楼上悬挂,算是保存了一个古迹的名称。

不过这个鹳雀楼在北宋时代还是存在的。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五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以后的事了。

因为鹳雀楼是名胜之地,所以唐代诗人在上面题诗的很多。

而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

二、诗的前两句是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黄河入海的壮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址本来是较高的地势,加上又有三层高楼,登临纵目,自然可以看到较远的景色。

前边的两句,就是写所看到的远景。

在远远的地方,有青翠横空的中条山,它仿佛是在天边云尽的所在了。

由于云遮雾绕,太阳也变成白色,这时挨着山峰,慢慢地沉下去了。楼下边就是滔滔不绝的黄河,奔向东方,一直流入大海,而那种汹涌的气势,看不到尽头。

这两句写出了,楼前高山大河景色的壮观,使人情绪自然感到振奋。

三、后两句诗已经超出登楼本身,而是写出了在人生征途中不断攀登的境界。

空间是无限的,对于一个登临者来说,总希望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扩大自己的眼界。

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无止境的探求的心理。

诗人已经登上了鹳雀楼,但是面对了辽阔的景色,觉得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到百里、千里之外,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尽头。

这个要求凝练成诗句就是“欲穷千里目”。

而要达到目的的唯一办法,就是站在更高的地方去“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说出了在一个在一切不同地点的登楼者的人们所共有的心情,欲穷千里目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而更上一层楼,又要求自强不息,奋进不止读者所感受到的启示已经不再局限于登楼远望,而是被鼓励在人生征途上做不断的攀登。

在王之涣生活的年代,正是唐帝国繁荣昌盛的顶峰。那种激励向上的时代精神,强烈反映在当时的优秀诗人的作品中。

山势如此巍峨,江河如此浩荡,已经够雄奇壮伟了;然而登临者的眼界更宽阔,胸怀更宽广。

这就是此诗之所以吸引人的关健所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意境,气象。


四、《登鹳雀楼》在篇章的剪裁结构上,处理得当,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a、整首诗四句,就是两副对子。

前两句“白日”和“黄河”这两个名词相对,两者又都是自然现象;其中又有“白”与“黄”两种色彩上的相对。又有动词“依”和“入”的相对,等等。

后两句也是如此,比如“千里”和“一层”的相对……这样就构成了形式上的公正完美。

b、从内容上看:开头两句就体现了登高望远的开阔境界,把感情融化在写景之中。

在后半面就腾出一半的篇幅,使笔力有了回旋的余地。

而别具匠心的在于:作者没有在写景上引伸,也没有一般的抒情;而是做出了具有哲学意味的概括,使人觉得意境纵横,余情不尽。

相关关键词: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下一篇:关于诚信的英语作文(关于诚实80字的英语作文)
上一篇:易初莲花超市(全国有多少家易初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