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说的(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吗)

2022-06-05 10:23:01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59

对。

孔子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一种控制利己之心的自我修养,更是一种消解利益上“主客对立”的处世智慧。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跟着我继续往下看。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控制利己之心的自我修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其实可以看成是孔子对“仁”之思想内容的一个阐述。在论语中记录着樊迟问孔子何谓“仁”的对话,孔子给樊迟的回答是“爱人”。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爱人的体现。

有人说,儒家思想太理想,太天真,没有考虑到人内心的“利己之性”,真的是这样?孔子想到了,只是不直说罢了。既然孔子突出“仁”为“爱人”,那么什么是不仁?那就是“不爱人”,什么样的人“不爱人”?当然是利己的人不爱人。

基于不爱人之人的“利己”,孔子继而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这句话中对“利己之心”的压抑已经滥于言表。自己不想做的,就不要给别人做;自己不想承受的,就不要让别人承受。这是一种感同身受的将心比心,而这种将心比心,就是建立在对“利己之心”的控制上。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看成是一种控制利己之心的自我修养。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消解利益上“主客对立”的处世智慧

儒家思想毕竟入世,俗世中的人,不管承认不承认,理解能力确实大大不一样,儒家思想要力求自家思想能够最大限度传播,并且能够让人知道其一二真意,自然会在表达上略微“浅显”。但是,虽然是脱口就出的浅显表达,背后的立脚点却十分深沉,其深沉的内涵,不比道家逊色。道家思想虽然精妙,但是却有些个难懂,如果能和儒家一般深入浅出,道家思想的影响力可能更大,这些便是后话了。

首先,我们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能看到两个对立,即“己”和“人”,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知道,让“己”和“人”对立的,属于“不欲”,将“不欲”说得再通俗些,就是“利己之心”,因为“利己”,所以“自己不想做,让人家来做”、“自己不想吃的苦,让人家来吃”。但是,这人和人交的往,谁还能比谁更愚笨些?“己所不欲,施之于人”的人自然会遭到怨恨,而这个怨恨的起源,便在于“损人利己”之私利,为何有“损人利己”的想法,因为不爱人,为何“不爱人”,因为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地得太清楚。说白了,“利己之心”区分你我他,而你我他的区分,助长利己心。

所以,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孔子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要“将心比心”,而“将心比心”是对“利己之心”的消解,利己之心消解的具体表现,就是不区分“你我他”之主客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消解利益上“主客对立”的处世智慧。那么,人与人间没有“损人利己”之对立关系,又何来怨恨一说?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自我修养,更是处世智慧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一方面是孔子给出的一种控制利己之心的自我修养,告诫人们,一个心中怀“仁”的人,一定是“爱人”的,而“爱人”的人一定是可以很好地控制利己之心的。另一方面,这句话也是一种消解利益上“主客对立”的处世智慧。人与人的怨恨,大抵源于处于利己之心的“损人利己”,如果可以抛却“主客对立”,不那么强求“一己私欲”,这个时候就能消解主客对立,继而可以维系良好的社会关系了。

相关关键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说的
下一篇:上海地铁票价(上海地铁票价查询)
上一篇:8426468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