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风俗习惯(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2022-05-31 07:25:12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63

苗族习俗(苗族传统节日习俗)

白云生是苗族乡。

湘西苗族建筑以用料讲究、构图精美、造型典雅、古朴自然、技艺精湛著称。村庄一般选在山中间,层层向上,重叠。比如蜜蜂筑巢,堪称“蜂蝶式村落”;也可以沿河而建,也可以建在平坦开阔的区域,这些房屋分散,称为“分散寨子”。无论是蜂蝶式的村落,还是分散的村落,都必须选择在山水环绕的地方,因为苗族人信奉重山川的观念,即依山求安,依山求稳,靠水而居,靠水而美。

碉楼和黑瓦房是苗族民居的主要形式。受地形影响,部分房屋支撑木柱,抬高底部防潮;由于山势陡峭,为了增加实用空房间,将柱头前部挑出,形成回廊式的挂屋。黑瓦房是苗族民居的另一种风格。它通常是五根柱子和六个悬挂的房子,木板安装在墙上,覆盖着蓝色的瓷砖。墙面反复涂桐油,黑色有光泽,干燥舒适,防潮防震。一般来说,房子都是朝南朝北的,而且都是通风向阳的。

苗族的住宅结构有一定的规格。一般从“吞咽口”进入大门,中间是大厅,后面是初级房间或客房。左边是火坑,后面是长者室;右边是厨房,后面是粮仓。以上安排因姓氏不同而不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姓氏的苗族对建筑有不同的要求,在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室内装饰、祖坟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了苗族建筑的丰富性和变异性。

吴淼镇(赵霖摄)

在青山之间,有一个美丽的苗寨。古老的城墙,精美的石头大门和规则的石阶都讲述了古老而丰富的寨子的故事。村子里高耸的建筑是刺绣楼。姑娘们站在楼上,山清水秀。难怪苗族姑娘能绣出栩栩如生的刺绣。

苗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他们经常在寨子里修建设施和功能齐全的防御建筑,主要有寨子墙、王淼城、宝寨楼、宝家楼、程门寨子等。其中,宝寨楼较为常见,建在寨子的高地上,设有暗道和炮眼。另一方面,包家楼是由富裕家庭的地主和富人建造的。它通常建在家里院子的高处,起着守护家的作用。

苗族人生活在一起,一个村子里往往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家庭。(田摄)

苗族建筑是乡土材料的典范。石材被广泛使用。村里的路是石阶,坪田是石头铺的,房子是石基、石墙、石瓦。似乎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他们就和石头生活在一起了...这些粗细不一、断面整齐的建筑,构成了美丽苗寨的一道独特风景。土质的应用极佳,有的用夯土砌墙,有的用土坯砌墙,有的用土石组合砌墙,冬暖夏凉,舒适宜人。此外,木材也被广泛使用。屋前装木板,二、后墙四周用山竹、泥糊或牛粪作墙,尤以花垣、吉首苗寨为甚。吕东山等木材较多的地方,房屋全部用木板包裹,室内装饰极其精美,人们住在里面,享受身心。

苗族民居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宅基地应注重风水。施工前,应邀请屋神拜鲁班仙师。砍树画墨,礼仪复杂,规矩严格。屋顶梁是住宅建造过程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抛梁的时候很活泼,木匠背诵漂亮的中国篇章。亲戚朋友来祝贺,讲道理唱歌,熬通宵。后来,安然感谢大地,人与神一起生活,最后建了一个大门,祈求好运、幸福和繁荣。

苗族建筑在不断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通过这种直观的艺术形式,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勇于探索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色生动地展现出来。 

(1)建造仪式

建造苗族房屋的主要程序如下:

1.选房子。苗族人崇尚“鱼住滩,人住湾”的宜居习俗。大部分房子都在寨子里或者靠近寨子空开阔晴朗的空坪缺口。

立舍祭鲁班(石邦秋摄)

2.准备材料。通常在仲夏或淡季。你需要带香、纸钱、酒、肉等祭品进山,才能砍树准备材料。

3.墨水。木材准备好后,请带白工进屋,先拜鲁班大师,然后举行着上墨仪式。木匠把金墨放进墨斗里,换上新墨线,拿起新墨斗,在朱东的帮助下,在一块木头上用力打了一枪。如果粉笔线平直,就是吉祥的,否则就补发。玩墨的时候,木匠背诵了贺词:“墨弹线,财生财;第一眼玩墨,主人就发大财一万年……”打了三遍墨后,木匠正式开始“波杆”下料盖房子。中柱高度一般为1.88英尺、1.98英尺、2.08英尺。柱子、挂孔等孔洞的位置,由木工师傅用鲁班码在树材上到处标注。这些特殊符号一般是无法辨认的。

4.建筑。根据划线的粉笔线,木匠使用锯子、斧子、凿子等。分别加工成型,组装成一排排风扇。

5.竖立房子。建好的那天,全村人聚在一起互相帮助,亲朋好友都来庆祝。

6.远光灯。苗的家在梁上,滑稽而独特,仪式隆重而热闹。一般来说,上梁仪式要经过七道程序:开场白、问梁、登高、打包、祭神、抛梁、收尾。

在去上梁的前一天,主请人把巴赞捏成一个棕褐色的像桐球一样大的东西,用于投掷上梁。上梁那天,全村人都来观看。在所有人的期待中,两个壮汉抬着屋顶梁进入竞技场,放在木马上。木匠师傅爬上梯子登上屋顶,每一步都唱着“亮亮”这个词登上中央柱子的顶端。这时,两个帮忙砍梁的人从檩条两侧的中柱顶端扔下两匹红绫绿马,地上的人把屋顶梁的两端绑好,听工匠唱《顶上梁之歌》。听“吊梁”二字时,放鞭炮,奏唢呐,梁上的人拉布吊梁,直至梁置于大殿两侧中央柱子顶端。

立式风扇(石邦秋摄)

苗《梁词》版本众多,内容丰富。比如在梯子上,木匠师傅唱道:

当我走进一个房间时,我的主人邀请我上楼。

一步一步登上梯子,明亮地爬上新房子。

仙桃堂重悬,主家富贵千年。

最后一步是流行,第二步是孙强,

三步成为富裕家庭,四步成为冠军,

五步五步五五子入口,六步六步六——牲畜兴旺...

安装横梁前,请询问横梁:

问:说这根梁,说这根梁,你在哪里出生,在哪里长大?

答:生在金银山,长在昆仑山。

问:谁看到它诞生的?谁看到它长大了?

答:地形龙脉看到它生长,太阳、月亮和星星看到它生长。

雨是潮湿的,太阳和月亮是明亮的。

树枝相对,树叶成对。 

抛梁时,边抛边唱:

他们一被抛到东方,他们的后代就会落到广寒宫;

第二,抛南方,后代世世代代都是冠军;

第三,丢西,儿孙几代人穿紫衣;

第四,离开北方,儿孙满堂,家业世代兴旺。

投掷过程非常有趣。所有的投掷都在东南西北完成后,然后到处开花,把巴巴扔向四面八方。刚开始围观的人伸出手跳进空捡起来,但没办法遇到人群,就在地上捡了起来。他们推推搡搡,又喊又笑,非常热闹。投掷结束时,主人向每位观众分发了一个巴赞,以示好运。

7.安然感谢地球。苗族人崇拜龙,新居建成后,需要在大殿上建造龙巢和安然神。龙神和地神和谐相处,被称为“安龙谢土”。有请龙来、安龙、拜龙神等仪式。,全部由苗老四主持和安排。内容多,程序复杂,地方不同。

8.安装神龛。苗祠,有的放在大殿后墙中间,有的放在火坑旁的“母柱”里。盖新房,安神龛,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放在大厅里的神龛应该比门框高。俗话说:“祠高于堂门,儿孙自生于门;神龛比殿门低,荣华灭尽。”

梁八(石邦秋摄)

9.安装大楼的门。建筑是院墙的大门。楼外是村里公共场所,里面是私人宅基地。苗族人非常注重这个入口,所谓“千斤入口四两宅”就是指这个独特的概念。楼门,在苗语中叫“竹锤”,翻译成汉语就是收紧房屋的意思。家庭能否团结兴旺,就看这扇门了。所以,主体房屋完工后,需要另选一个吉日,请风水先生确定楼门方向后才能开始施工。 

(2)黑瓦房

黑瓦房多为木屋。按列数、行数可分为五列六挂、五列八挂,多为五列十挂。屋顶覆盖着绿色的小瓷砖,隔墙由木板制成,涂有桐油。前院用绿石板铺成,房前屋后种上了凤凰竹或枫树。

绣花楼(龙杰摄)

穿过大门进入正房,中间埋着“龙宝”,以及它后面的房间。在大厅的左右两侧,有一个带楼层和消防大厅的房间。苗家对火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无论什么风格,当地的房子里都有火坑,而且火一年四季、不分昼夜都无法熄灭,象征着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火塘上挂着一个炕架,用来腌制腊肉和野味。火坑中间有一个生铁做的三脚架,供下班回来做饭的苗家人围着火堆搅拌。如果有亲朋好友来访,大家都会围着火坑喝酒唱歌,自得其乐。火坑内放置的三角铁架象征祖先,不能踏足。全家人围坐在它的周围,在祖先的保护下充分享受家的温暖。火坑的设置非常讲究。通常,火坑用石头镶边后,用香椿制成的正方形包围起来,然后在火坑周围用硬木板铺一层离地面约一英尺高的地面。苗族称之为“板钟”,常被打磨得光亮。火坑的位置应与中柱顶板对称,不宜前倾或后倾。在一排柱子旁边,是安家神的所在地,苗族人称之为“行国”,相当于汉族的“神龛”。平时祭祀的时候,在这里烧香纸,用酒来表示敬意。所以在火坑里热身的时候,客人和客人是不一样的,就座规则也是有条不紊的,即以中央立柱的一侧为顶,属于老年人的座位,客人、妇女、儿童都不能坐在这个位置,更不要说在这附近玩耍了;坐在学弟下面,不管其他两方。

苗族民居寺庙图(田摄)

(3)吊脚楼

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的特色之一。在斜坡上搭高跷楼的地方,根据地形需要,先用木桩将高底竖立起来,然后安装横梁,放上木板,在此基础上再搭两层楼。大部分建在平地上的高跷都布置在主房的一侧或两侧。苗吊脚楼的屋檐上翘,两侧、三侧甚至四侧都有回廊,还挂出了木栏杆。栏杆上刻有“宛子”、“子子”、“Xi子”等图案,象征好运。打开楼上的窗户,让阳光照射进来。有各种雕刻的窗户,如对着太阳的双凤,做梅花的喜鹊,滚动的狮子球等等。吊塔的吊柱呈八角方形,吊底常刻有绣球、金瓜等图案。碉楼的下层多用于存放食物或摆放家具农具,上层则是主人房或客房。楼外走廊是妇女刺绣、挑纱、花边、干纱、干衣的地方。

碉楼(吴炳春摄)

富有的房子将房子向前延伸,形成一个“四合院”风格的庭院。有的还向外扩展形成对称的小“天井”,包括“双开天井”和“四开天井”。内殿门柱上有镀金匾额。整个建筑占地面积大,气势恢宏,房间宽敞,客厅众多,设计精巧,雕龙画凤,宏伟壮观。 

(4)宝家楼

包家楼是清末民初常见的苗族村寨和家庭为防止外族入侵而修建的防御工事。包家楼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保护全村安全的,称为“包寨楼”;一个是富家独造的,叫“宝家楼”。

宝寨楼是全村人建的,通常建在村头。墙体为蓝色石材,高2 ~ 3层,顶部铺瓷砖,每层铺地板,上下用梯子竖立。凤凰县柳波乡河台村地处偏远地区。建国前经常被土匪抢劫。清朝末年,龙组织村民集资修建了宝寨楼,其中两栋保存完好。最上面的一个建在房子里。拱门通向房子。楼上楼下隐蔽安全,可守可退。建筑呈方形,类似古代军事碉堡,高度约20米。都是青石做的,有细钻,墙厚1米。建筑面积约10平方米。屋顶是一个木制框架,有三根柱子和两个钩子,上面覆盖着蓝色的小瓷砖。一楼为驻军人员提供住宿,二楼存放枪支弹药,三楼有四个炮眼昼夜看守。这两座宝寨建筑,位置合适,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可以鸟瞰整个村庄的庭院。寨子四周有一堵高约两米的石墙,留有一个进出的大门。土匪进村抢劫时,可以利用宝寨楼的优势,用枪堵住交通要道,将土匪拦下。据当地老人介绍,宝宅楼成功抵御了几个入侵的敌人,有效保卫了窝排村的安全。

包家楼(程明军摄)

在苗寨,一些有权有势的乡绅和富裕的家庭在房子里修建保家楼来保护他们的财产,并购买枪支来抵御土匪。比如龙在凤凰山河的家,洪燕在吉首溪的家都有这样的建筑。宝家楼通常是石头和木头做的,非常坚固。结构上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设施,防御布局灵活。它是在传统的3室平房的基础上,加上一个防御塔。了望塔打破了传统概念后墙不开窗的习惯,多开窗户便于防护和外攻。它具有使用舒适和防御支撑的双重功能,是民居与防御的经典结合。 

(5)于风大桥

风桥,又称花桥。它不仅用于交通,还具有宗教意义,象征着飞龙绕村,以保持村庄风调雨顺,粮食充足。有两种形式:石横木风雨桥和石拱风雨桥。

石横木风雨桥是修建在河岸两侧和河中的一种石桥。巨大的木梁堆叠在桥之间,梁上铺着木板,立柱用来建造走廊。走廊分为单檐或重檐,悬挂在山顶,覆盖着绿色的小瓷砖。设有1 ~ 3个亭子,斗拱结构,四角金字塔屋顶。画出主梁的阴阳八卦,写上专业名称和建桥时间。柱下有栏杆和酒吧凳,供行人休息乘凉。在桥头立一块石碑,刻上建桥的原因和捐赠者的名字。

石拱桥风雨桥是用石基建造的拱门,拱门上建有亭子。亭子是木头做的,和石桥一样。

如今保存完好的苗于风桥,是泸西县梁家滩乡八角坪村的万山桥,重建于清末。

西坝坪于风大桥(民航局供图)

(6)展馆

苗亭可分为长廊亭和尖顶亭。

长廊亭多建在山口处的主干道中间或村前路边。一般有3排2或4排3个房间,每排有2或4列落地,悬挂在山顶,双坡蓝色小瓦屋顶。在主梁上画出阴阳八卦图,写上专业名称和建阁时间。亭子周围一般没有遮蔽物,四周都是空气。有的被石头砌成的处女墙环绕,有的则在出入口亭的两端用高大的马头墙建造,留下拱门作为出入口。此外,两侧还有木制广场或石凳,供行人休息乘凉,避雨挡风。馆内立有石碑,镌刻建馆理由和捐赠者姓名。被高耸的古树和美丽的风景包围着,路人在这里感到舒适。泸溪县合水镇新桥村六组杨忠阁岙乐山阁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现仍保留。它由砖石和木头制成,小巧精致,古色古香。

尖顶亭通常建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有四角锥形屋顶、六角锥形屋顶和八角锥形屋顶。亭子里有一个木凳,是老人乘凉放松的好地方,也是年轻人表达对歌曲感受的好地方。

泸溪县扬中乐山阁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砖石一体,小巧玲珑,古色古香。(田摄)

(7)跳岩

庙香河纵横,人们生活工作每天都要过河。当河流狭窄时,苗族人用石桥过河。但当河床较宽,不易架桥时,苗族人会在溪中竖起粗大的石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跳岩”。跳岩是一项公益事业。它是自发组织的。不花任何人的食物和钱。干活的时候喊就行了,他们每个人都拿起工具去打仗。按照一定的路线,我们在水中的岩石上等距离切割出石槽,然后将石头垂直插入槽中固定住。以这种方式建造的跳岩不仅美观,而且减少了洪水冲量。行人可以稳稳地来回走动,具有妙香的独特魅力。

下一篇:蜗牛的生活习性(蚂蚁的生活习性)
上一篇:涮羊肉起源于哪个朝代(涮羊肉起源于哪个朝代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