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一小(林东第一小学)

2022-05-22 04:25:09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90

林动第一小学(林动第一小学)

林学校是1928年初夏建于内蒙古巴林左旗镇的一所小学。它最初是由当时林动街的富商马振武创办的。东契文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对巴林左旗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个时期,学校的名字改了七次,但最初的意图没有改变。

林学校办学不到20年(1928-1946年)。虽然时间不长,但经历了民国、伪满洲国、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初期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校的名字经常变化,多达七次。民国二十三年(1928年)创办时,名为“林动街小学”(蒙汉联合学校)。1930年,增设高小班后,称为“林动街初高中”。1933年,日本侵略者入侵林动街。第二年(1934年),蒙古班分班到北山设立林动街第一初级中学,原校改名为林动街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二校”。1938年,伪满实行“新学制”,分为“4.2”段。小学阶段(前四年)被称为全国学校,高中阶段(后两年)被称为全国优秀学校,一个学校有两个名字。第二所学校更名为“巴林左翼旗公共启蒙中心全国优秀学校”和“巴林左翼旗”,名为同启文学校。1945年8月,日伪垮台后,学校停办,10月,林动文琪学校恢复。1946年6月更名为林动第一小学,9月更名为林动第一完全小学。

文琪学校东排教室照片

文琪学校建于民国时期,当时林动还是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一些有远大理想的人,如马振武、王凡等人,怀着“创业”的志向,在巴林草原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小学,并一步步发展起来。但好景不长。学校刚发展五年,日本侵略者就踏上了巴林草原。在殖民统治下,学校开展了具有中国传统教育性质的特殊教育,即在日本奴化教育的压力下,采取迂回策略,回避现实,表面上应付了事,实际上还是老样子,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十几年来,这所学校在逆境中奇迹般地发展,成为塞外巴林草原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学校。学校的规模,学生的数量,教学的质量在当时都是一流的。为巴林草原、祖国解放、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

中华民国(1928-1933)

1917年巴林左翼旗与右翼旗分离。民国七年(1918年),垦荒开始。到1927年,全旗汉族人口已达到五六万。因为地处祖国的北部边疆,又是最初的垦荒之地,文化教育极其落后。没有公立学校,只有几所私立学校。超过195%的学龄儿童无法接受适当的教育。当时林动地区还没有征收土地税,也没有办学资金。然而,一些有远大理想的人开始计划办学。1928年,林动管理局在名人马镇等人的监督下,经过几次协商,决定在林动街建立一所公立小学。

马振武

由管理局局长苏泽民提名,经一位先生推荐,师范毕业的马振武奉命担任办学筹备委员会主席。于是,马振武组织了一次会议,会上决定借用海林北子寺(山青寺)的僧舍作为校舍,筹措资金购置桌椅黑板等教学设备,并从外地招聘教师。马振武被任命为校董会首任校长,王凡被校长任命为监事(即院长)。

王凡是建平县中学的督学。毕业于天津A水产学校,在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学习两年。他是当时难得的专科生。王凡来到后,协助马校长讨论办学的重大问题。他们把林动第一所公立小学命名为“林动街小学”,然后开始了各项具体工作。

第一,请老师。最初招聘的教师包括精通四书五经的老先生马德良、马、石敬秋,赤峰中学毕业的鲍杰民、孙、李文宇,开鲁中学毕业的卢若愚、等人。

第二,筹集资金。当时部分办学经费来自烟酒税附加税(20%),由林动管理局支持,不足部分由家长和马振武承担。马振武自言自语道:“我家从民国十七年秋天开始煮锅酿酒,赚了不少钱。我们可以随时把垫子借给学校。2000年我把本金的位置交给王凡的时候,给了银洋5000多块钱。”

王凡

然后,招生。当时招收了100多名学生,包括蒙、汉、贤、回学生,其中一些是寄宿学生。

开学前,我真的做了充分的准备。落实人员分工、师生住宿、教学和学生管理、财务等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准备,所有的工作终于在1928年春天准备就绪。

1928年初夏的一天,巴林左旗第一所公立小学正式开学,并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开学后,学校进入正常教学。1930年,学校增加了一个高级小学班,有13名教师和180多名学生。1931年,王一伦申请到赤峰教书。王一伦是赤峰翁牛特旗人。1927年毕业于赤峰中学。毕业后在赤峰官亭学校任教。1932年,马振武任巴林左奇商会会长,王凡接任会长。马振武、王凡共同推荐王一伦为监事。

1932年,学校增加了蒙古族班,同时招收女生。原蒙古族私立学校教师(蒙古语名)、孟和巴雅尔应邀在该校任教。李兴文教蒙古语,是一名班主任。当时招生非常困难。根据马振武的回忆,“牧区的孩子应该派学生去,尽量动员他们去上学。蒙古牧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学。你说什么?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学习过,山坡上到处都是牛羊。土匪来了,可以持枪逃跑。他们能被笔赶走吗?在这种情况下,就更不用说牧民要交学费和伙食费了。为了动员牧民子女上学,王帆主席多次向政府请示,让牧民子女的伙食费、笔墨费、课本费等费用由旗政府提供。”

王一伦

蒙古班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些蒙古学生被家长强行送走。王凡校长非常关心他们,安排蒙古老师负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不同的饭局上照顾他们,在风俗习惯上尊重他们,让蒙古学生能进能留。学校教育学生蒙古族和汉族学生要真诚团结,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学校还决定汉语班的学生也学习蒙古语和蒙古语,这样一来一个就能满足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第二,为蒙中两国学生的友谊铺平了道路。

1932年,王帆得知了北京蒙藏学院的招生情况。为了拓宽毕业生深造的道路,他委托王一伦带领十几名学生。王一伦一行从林动出发,骑行到北平。二十多天后,学生们到达北京学习。后来,王一伦先生和一些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

伪满洲国时期(1933-1945)

1933年2月,日军入侵开鲁,林动县令和民国驻军相继逃离林动。刘等人成立了维护会,并于三月间,将巴林攻陷。这时,由于时局混乱,学校停课近半年。由于有王凡等人的保护,学校设施完好。很快,在王凡和彭的倡议下,我们八月份开学了。学校隶属于伪满旗办事处。开学之初,一切照旧,王凡为校长,任文超为督学,10多名教师,不到100名学生,依旧使用原版教材。只是老师的工资暂时不结算,暂时由学生家长承担。

王凡校长和他的学生们准备送王童先生去乡村学校,作为校长的纪念照片(图空王凡校长穿着白色的衣服,那是文革时撕下来的)

1933年,日本侵略者入侵林动,公立学校林动也受到了奴化教育的威胁。日本侵略者入侵巴林郭勒左奇之初,由于无暇建立傀儡政权,无暇维护其他地方的统治,无暇顾及教育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王帆校长和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仍然可以照常进行。不久,伪满民生部下令废除旧教科书,使用伪满编的临时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临时教材《国语》编写的内容极其庸俗浅薄。第一节课其实是:“狗,大狗,小狗”,第二节课是:“大狗跳,小狗跳,大狗叫,小狗叫;狗和小狗,叫着跳着。”老师们看到后,先是哄堂大笑,然后嘲笑它。有人把新课本扔在地上吐口水。虽然分发了教科书,但老师们根本不理会,仍然教原版教科书。对于奴化教育,日本人定期向学生宣读所谓的“诏书”,但王凡校长从未根据诏书的内容进行解释。

1934年春,学校开学后,伪满旗办事处下令将蒙古族班从学校中分离出来,另设一所学校,命名为“林动街第一初级中学”(简称“第一学校”),原学校更名为“林动街第二初级中学”,简称“第二学校”

学生毕业照

蒙古班分班办学后,日本人继续制造蒙汉民族矛盾。1937年夏天,林动街的一次中小学运动会引起了激烈的冲突。在日本人的鼓动下,第一学校的体育老师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假扮学生运动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第二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并与日本人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一些学生上台发表意见。主持运动会的金牌翻译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无理责骂学生,说他们在捣乱,坚持要发颁奖旗。这引起了激烈的冲突。学生们被激怒了,把手中的满族旗撕碎,拿着旗杆冲进会场进行评判。王凡校长忍不住怒了,气愤地说:“真残忍。如果我是错误的校长,我会让他们来评判我。”他走上舞台,向翻译金提出抗议。王校长自信最有正义感,要求王无理取闹,无言以对。他的行动鼓舞了所有的老师、学生和群众。当假辅导员看到不好的事情时,他很快宣布结果无效,不会发放获奖旗帜。因为王凡在这次事件中与日本人相撞,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被日本人列入“著名人物记录”和“战争诽谤者名单”。事后,王凡主动找到第一学校校长,进一步揭露了日本人的阴谋,从而化解了两校之间的误会。

1938年至1945年文琪学校平面示意图(白鹤章回忆)

1938年,王凡校长开始向当地士绅和学生家长募捐,给假旗办写报告,争取建设资金,改建扩建校舍。两年后,一所布局合理、规模较大、设备齐全的学校在北子庙旧址建成。这时学校有270多名学生,初二二班70名,二班200多名。当时林动文琪学校的毕业生成绩优异,是西拉木伦河以北学校中教育质量最好的学校。通辽、开鲁、赤峰、林西等全国高校争相向林动文琪学校招生。

1939年,王凡为学校写下校训“诚、敬、朴”,刻在石碑上,立于校门对面的花坛中。目的是鼓励学生诚实,尊敬老师,坚持学习,节俭生活。

1940年,文琪学校进一步扩大,有710名学生和25名教师。

1944年,第11届优秀毕业生重刻碑文并交给学校,碑文改为“诚、忠、爱”。“诚、敬”仍取本义,“忠、爱”则指爱国、忠诚。

1944年文琪学派立碑(现存于林动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正面题词:真诚、忠诚、有爱心。

反面题字:林动文琪学校十年级刻本于11年12月20日赠予康德。

1945年,文琪学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飞跃。此时学校有23个教学班,有1300多名学生,200多名居民,40多名教师。

1945年8月,日伪垮台,8月10日,日本参事带领日军逃离林动。文琪学校宣布将有一个不定期的假期。这一天,假旗办事处的河大烟草集团被林动人民捣毁,文琪学校的学生也参加了行动。

抗日战争与解放初期(1945-1952)

1945年8月13日,林动养护协会成立。王凡肩负着守护学校的重任。在他的积极维护下,尽管历史变迁,文琪学校并没有受到破坏。

1945年10月,王凡校长召集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召开学校复课座谈会,会上形成了尽快复课的统一意见。会后,王校长向维修委员会询问复课事宜。很快,学校复课了。经过努力,王校长请回了10位老师,成立了初中和小学两个复课班。当时有一百多名学生。同时,应学生要求,免费开设了中学补习班,并招收了林动街道民族高中部分优秀毕业生到班学习。当时,王凡校长多次与老师讨论增加初中班级,将来在林动办一所初中。

1945年11月,巴林左旗政府成立,文琪学校由旗政府领导。

1946年5月,八路军进入林动。6月27日,根据林动管委会的命令,文琪学校更名为“林动第一小学”。王凡被任命为校长。统一教育方针,消灭一切被奴役的、封建的、法西斯的文化教育,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文琪学校定位图(1980)

1946年,学校规模扩大,学生和教师人数增加。设置高、小班。9月,校址扩建。在原有校园的基础上,扩建了日本小学(在满族小学)、伪满旗办事处、法院和朝鲜小学(于颖小学),校园扩大了一倍多,有10个班级,400名学生和16名教师。

据不完全统计,文琪学校已经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他们中有数百人后来成为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农学家、畜牧学家等高级学术和科学人才;也有县、市、省三级领导干部。这些人的成长和成功与文琪学派密切相关。可以说,文琪学派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文琪学派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纵观这所学校的整个发展,确实令人钦佩。企业家不屈不挠的精神,不屈不挠的办学毅力,应对危机不被震撼的大无畏精神,不仅教育和影响了当时的一批人,也激励和教育了今天的人们。

下一篇:如何用手机充q币(手机怎么充值q币)
上一篇:房产税会计处理(房产税会计科目怎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