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疾病常识ppt

2023-03-05 11:54:0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87

腹泻:秋季腹泻大多数是病毒污染所致,与一般饮食不洁引起的肠炎不同。 专家说,经过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腹泻。 由于气候转凉,人们的食欲随之旺盛,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也会导致胃病的复发。

建议:预防秋季腹泻主要是防止着凉,尤其是要防止疲劳后着凉,因为疲劳使身体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乘虚而入。 妈妈在日常护理上除了注意保暖之外,还要注意膳食合理,少吃多餐,定时定量,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以增强胃肠的适应力。

秋后也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切忌让孩子暴饮暴食。 食物过甜、过油腻的都会引发急性肠胃炎、胆囊炎、胰腺炎等病。

提示:“早饭一碗粥、晚饭一碗汤。 ”同时,大鱼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尽量少吃,饮食结构要以清淡为主。

秋季幼儿疾病预防知识2

呼吸道疾病:“一场秋雨一场寒”,由于秋季气候多变,往往让许多体质弱的宝宝不易适应,病毒乘虚而入,使人致病,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呼吸道疾病。

对于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的孩子来说,因为他们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较差,容易受气候季节温差的影响,从而引起感冒、咳嗽。 而秋天,花粉过敏也容易引起支气管哮喘。 这个季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比较多,因为温差大,早晚比较冷,所以容易着凉,诱发气道、气管的毛病,咳嗽、气喘随之加重。

建议:学龄前儿童的免疫功能发育不是特别健全,所以小孩对气候比较敏感,也是易感人群。 尤其是早晚天气变化的时候,容易引起感冒。 小孩的支气管炎比较好治,主要就是防止再发作,父母要注意给孩子早晚增减衣服饮食方面应该多吃杂粮、小米粥、米饭、馒头、青菜、水果、鸡蛋等食物,防止食物单一。

秋季幼儿疾病预防知识3

感冒:初秋时节,各地的气温日差都很大,所谓的“中午开空调,晚上盖被絮”,这种气温的骤降,就是秋季感冒的主要诱因。 平时,我们的鼻腔、口腔黏膜周围,都附着许多各种各样的细菌,只因为身体有一定的抵抗力,它们无机可乘,故不能危害身体。 可是当我们着凉时,身体的抵抗力大大下降,病菌病毒便乘机长驱直入,侵犯人的身体,从而导致感冒等疾病。

建议:当孩子发生感冒,既不必惊慌,也不可不当回事。 应多休息、多饮白开水、多吃易消化的食物,症状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以改善症状,减轻痛苦。 切不可滥用抗生素,只有当感冒并发咽炎、支气管炎、肺炎时,才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加用抗生素。

预防秋季感冒,在起居方面也要有所注意。 夜晚入睡时,一定要盖上被单、毛巾被之类的被褥抵御夜凉侵袭。 另外,在感冒流行季节,房间的空气要流通。

秋季幼儿疾病预防知识4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4岁以下的宝宝容易得这种病。 传染源是患儿和健康的携带病毒者。

每年的夏秋之交都有发病,9月是高峰期的最后一个月,父母需要注意。 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还不爱吃东西,嗓子里还有一些小水泡。 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 没有并发症的患儿,一周左右即可痊愈。 少数患儿会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和皮肤继发感染,但极少有后遗症。

建议:治疗上可采用口服“透表排异汤”、鱼肝油涂抹口腔,消炎止痛。 如果患儿口腔已经溃疡,应避免咸食,否则宝宝会因为疼痛而拒绝吃东西。

在流行季节,少带宝宝去公共场所。 最好的预防措施是隔离患儿,加强婴幼儿的保健,减少传染机会。

附:秋季合理饮食方案

1.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

2.及时增减衣服

3.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4.加强幼儿户外锻炼

5、少食韭菜、大蒜、葱、姜、八角、首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 炸鸡腿等煎炸的食物,多食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因此,为了安度秋季,请您在家最好给宝宝少吃或不吃此类食物。

秋季吃也有讲究

1.菊花枸杞粥:取菊花30克,枸杞子15克煎汤,再与粳米100克同煮成粥。 具有清风热、补肝肾、明目作用,对风热感冒、咽干、目赤有一定效果。

2.生梨粥:取生梨2只,洗净后去皮切成碎片,加粳米100克煮成粥食用。 可防治口干、舌燥、燥咳。

3.银耳粥:取白木耳10克,用水浸泡发涨,加粳米100克,冰糖30克,煮成粥食用。 用于久咳、干咳。

4.芝麻核桃粥:取芝麻及核桃各30克,炒熟后研碎,同粳米100克煮成粥。 有滋润五脏作用,用于皮肤毛发干燥,秋燥久咳。

· 儿童常见病列表

1.呼吸道疾病

发热、高热惊厥、咳嗽、哮喘、鼻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2.皮肤疾病

手足口病、湿疹、水痘、幼儿急疹、过敏性皮炎、风疹、白癜风、红斑狼疮、癣等。

3.肠道疾病

腹泻、便秘、阑尾炎、腹痛、胃肠炎等。

4.口腔疾病

奶瓶齿、儿童龋齿、鹅口疮、口臭等。

5.传染类疾病

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猩红热等。

6.眼科疾病

近视、泪囊炎、斜视、过敏性结膜炎等。

7.其他疾病

贫血、低血糖、流鼻血等。

· 儿童常见病综合概述

1.发热

发热其实不是疾病,而是身体针对病菌入侵所做的反应,这是人体体温超过正常数值之后主动调节生理的一种机制,是人体本身具有的一种具有保护性质的反射。

2.高热惊厥

六个月至三岁期间宝宝最有可能患上此类疾病,发病时宝宝会出现全身或者是身体局部的抽搐,同时伴有几秒的眼球上翻或凝视,此类疾病通过神经系统和脑电图的检查是无法查出的。 高热惊厥有2%-7%的可能会转变成癫痫,因此家长需引起重视。

3.咳嗽

咳嗽是幼儿出现较为常见的病症,是呼吸道内清楚分泌物和异物的一种条件反射。

4.哮喘

属于慢性气道炎症,致病细胞广泛,患病的幼儿多出现反复的喘息,胸闷等症状。

5.鼻炎

鼻炎是因病毒或是病菌等物质刺激而引起的鼻粘膜的损伤,患病的幼儿多出现流涕、鼻塞等症状。

6.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属于慢性特异性炎症,多由病毒和细菌导致。

7.肺炎

肺炎一种多发性的炎症,与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等部位有关,幼儿较容易患上和十分多见的是细菌性肺炎。

8.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导致,会使幼儿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皮疹和疱疹的疾病。 这种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多发于三岁以下的幼儿。 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因为如果手足口病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幼儿患上脑炎、循环衰竭等危害性更大的疾病。

9.湿疹

由于化学制剂、真菌等物质诱发的皮肤反应。

10.水痘

水痘是指由病毒导致,会使幼儿出现发热、腹泻、食欲不振和“水痘疹”现象的疾病,此种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多发于春冬季节,多发于六个月至五岁的幼儿,治愈后会有终身的免疫。

1

1.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是指由病毒导致,使婴幼儿出现高热、皮疹等现象的疾病,这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多发于两岁以下的幼儿,治愈后会有终身的免疫力。

1

2.过敏性皮炎

因过敏原诱发的皮肤的过敏反应,患病的幼儿皮肤多出现红肿和发痒等。

1

3.风疹

属于急性传染病的一种,患病的幼儿多出现低热和遍布全身的皮疹。

1

4.白癜风

属于后天的色素脱失疾病,潜在发作部位较多,比较多见的部位为背、腕、脸等。

1

5.红斑狼疮

属于自身免疫的疾病,与人体的多种器官都有所关联。

1

6.癣

多由皮肤癣菌等因素诱发的感染,此类感染不太严重,患病幼儿多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等。

1

7.小儿腹泻病

小儿腹泻病是由于细菌感染或是喂养不当,气候不适应和过敏等因素导致宝宝消化系统出现异常的一种疾病,多发于两岁以下的宝宝。

1

8.小儿便秘

小儿便秘是由于饮食中膳食纤维过少,喂养不当,环境不适应和缺乏良好排便习惯等因素导致,宝宝会出现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等症状。

1

9.阑尾炎

可以诱发的因素有很多,是一种阑尾的炎性改变。

20.腹痛

因为腹部受到较为激烈的刺激引发,也存在因其他部位疾病导致的可能。

2

1.胃肠炎

因为食物中毒诱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

幼儿园常见疾病一、消化道病

消化道传染病是健康的孩子误服了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或用手摸了被污染的玩具后,又吮手指或不洗手就吃东西,造成病原体由口进入体内。

幼儿园常见疾病二、感冒

有的宝宝刚上幼儿园每天都尿湿裤子。 裤子不容易穿脱、宝宝自己尿的时候不说、裤子湿了没有及时换、出汗内衣打湿没有及时更换,都会导致孩子感冒。

幼儿园常见疾病三、呼吸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患儿在说话、呼吸、打喷嚏、咳嗽时将病原体播散在空气中,被健康孩子通过口、鼻吸入体内而感染发病,如流感、手足口病、猩红热等就是典型的病例。 其中手足口病最为严重,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幼儿园常见疾病四、麻疹

麻疹病毒致病,属于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发生在学龄前。 特点是发热3-4天后出疹,3天出齐暗红色斑丘疹大小不均匀,皮疹、皮粘膜斑,疹间皮肤正常。

幼儿园常见疾病五、风疹

风疹是一种症状较轻的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 多见于1~5岁儿童,成人也可发病。 在托幼机构易感人群较集中、环境较拥挤的场所,可出现爆发流行,病后又较持久的免疫力。 直接经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 婴儿患者排毒时间较长,5~6个月内于唾液、尿、粪便中仍有病毒派出,护理人员与患儿密切接触可间接传染。

新生儿皮下坏疽: 常见的病原茵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链球菌也可引起此病。

诊断: (!)全身症状:厌食、哭闹不安、高热等 (2)局部有广泛红肿,边界不清,中央区颜色暗红,表皮下少量积液,有“浮漂感”。 鉴别诊断:尿布症皮疹皮肤发红,无肿胀,硬肿症皮肤肿胀发硬而不红,二者均无全身中毒症状,新生儿丹毒少见,病区红肿,边界清楚,中央区无“浮漂感”。

治疗:早期治疗,全身支持疗法,合理使用抗菌素,局部早期多口放射状切开引流。 预防:注意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纸尿布。

急性蜂窝组织炎: 病因:多为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表现:局部红肿热痛,与周围组织无明显间限。

口底蜂窝组织炎可引起喉头水肿,引起呼吸困难。 手部蜂窝组织炎表现为脓性指头炎,有剧烈跳痛。

治疗:局部用鱼石脂软膏或硫酸镁溶液湿敷,应用有效抗生素,确定脓肿后需切开引流,口底蜂窝组织炎多需早期切开引流,手部蜂窝组织炎多需早期切开减压。 脐炎: 病因、病理: 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杆菌侵入脐带残端引起。

脐炎向周围扩散形成蜂窝组织炎或脓肿,向深部扩散侵入腹腔引起脐源性腹膜炎,脐静脉受累后侵蚀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引起门静脉栓塞、肝脓肿。 临床表现:脐带脱落后残端经常潮湿或有粘液、脓性分泌物,继而时间久后出现肉芽增生或脐部肉芽肿。

脐周围皮肤略有红肿、糜烂。 感染扩散则有发热。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脐茸、脐窦、脐肠瘘、脐尿管瘘鉴别。 治疗:早期局部保持干燥、清洁,用呋喃西林纱布湿敷,2%龙胆紫或0.3%碘伏涂擦,分泌物要经常清除。

脐部肉芽肿可清洁后用硝酸银棒烧灼,或电灼,或手术切除。

下一篇:小班疾病小常识(小班安全小常识)
上一篇:幼儿园疾病护理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