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知识

2023-03-05 11:26:1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1

质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互相转换,如果它现在是流星,那它就是流星。 不管是不是恒星、行星爆炸或撞击后形成的,它就是流星。

流星:流星是分布在星际空间的细小物体和尘粒,叫做流星体。 它们飞入地球大气层,跟大气摩擦发生了光和热,最后被燃尽成为一束光,这种现象叫流星。 (如果没有燃尽就是陨星)。 通常所说的流星指这种短时间发光的流星体。

恒星: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构成行星和生命物质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恒星生命结束时发生的爆发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太阳系内除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外,在行星际空间还存在着大量的尘埃微粒和微小的固体块,它们也绕着太阳运动。 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会使其轨道发生改变,这样就有可能穿过地球大气层。 或者,当地球穿越它们的轨道时也有可能进入地球大气层。 由于这些微粒与地球相对运动速度很高(11-72公里/秒),与大气分子发生剧烈摩擦而燃烧发光,在夜间天空中表现为一条光迹,这种现象就叫流星,一般发生在距地面高度为80-120公里的高空中。 流星中特别明亮的又称为火流星。 造成流星现象的微粒称为流星体,所以流星和流星体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流星包括单个流星(偶发流星)、火流星和流星雨三种,比绿豆大一点的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就能形成肉眼可见亮度的流星。

流星体的质量一般很小,比如产生5等亮度流星的流星体直径约0.5cm,质量0.06毫克。 肉眼可见的流星体直径在0.1-1cm之间。 它们与大气的相对速度与流星体进入地球的方向有关,如果与地球迎面相遇,速度可超过每秒70公里,如果是流星体赶上地球或地球赶上流星体而进入大气,相对速度为每秒10余公里。 但即使每秒10公里的速度也已高出子弹出枪膛速度的10倍,足以与大气分子、原子碰撞、摩擦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而为我们看到。 大部分流星体在进入大气层后都气化殆尽,只有少数大而结构坚实的流星体才能因燃烧未尽而有剩余固体物质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陨星。 特别小的流星体因与大气分子碰撞产生的热量迅速辐射掉,不足以使之气化,据观测资料估算,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流星体,包括汽化物质和微陨星,总质量约有20万吨之巨! 这是否会使地球不断变胖呢?地球质量约为6*10^21吨。 由于流星体下落使地球体重的增加在50亿年时间内的总量约为3.3*10^17吨,或者说使地球质量增加了两万分之一,相当于体重200斤的大胖子增加0.1两。 可见其实在是微不足道!

生流星现象,而是以尘埃的形式飘浮在大气中并最终落到地面上,称为微陨星。

流星体是穿行在星际空间的尘埃和固体小块,数量很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其中石质的叫陨石;铁质的叫陨铁。

流星是分布在星际空间的细小物体和尘粒,叫做流星体。 它们飞入地球大气层,跟大气摩擦发生了光和热,最后,流星通常是宇宙空间闯入地球大气层的宇宙沙粒,它在空气中高速运动以致能够打掉空气原子中的电子,从而在其周围形成一个等离子区(又称电离气)。 等离子区是由裸露的原子和自由电子组成的。 在大约一秒钟量级的时间内,自由电子再次与原子结合并释放能量,这能量正是迫使它离开初始位置时所需的能量,在结合过程中放出的能量是流星尾巴发光的能量来源。

宇宙中那些千变万化的小石块其实是由彗星衍生出来的。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太阳辐射的热量和强大的引力会使彗星一点一点地瓦解,并在自己的轨道上留下许多气体和尘埃颗粒,这些被遗弃的物质就成了许多小碎块。 如果彗星与地球轨道有交点,那么这些小碎块也会被遗留在地球轨道上,当地球运行到这个区域的时候,就会产生流星雨。

流星的来源 其实每一次的流星雨并不是象表面那样,流星看起来好看,其实流星是一颗离地球较大的陨石所释放出来的尘埃,其间还会有相对比较大点的石块,到达地球时候,会被地球的磁场所吸引,从而与大气摩擦,产生流星雨。 效果就象拿一块干燥带点湿润的泥土,对某一物体投掷过去,控制好速度,最先接近物体的是泥土上的灰尘,其次是这块泥土本身.

定义:流星体以几十公里每秒的速度穿入地球大气层而产生的发光现象。

我没看到的流星也就是太空中的陨石。 在太空中,这些陨石以每秒数公里的速度飞行。

这些陨石冲向地球,首先会接触到地球的大气层。 高速飞行中和大气产生摩擦,燃烧,发光,发热。

所以你会在夜里看到飞快的一条线划过天际。 只是因为太快了。 每秒十几公里公里到几十公里的速度落下来。 有资料说是(介于11km/s到72km/s之间)。

当然一般小块的陨石在高速的下落时就已经被空气摩没了。 大一些的陨石会被摩小,甚至在空中爆炸落到地上。 前些天俄罗斯就掉下来一颗陨石。 也造成了俄国当地的一定损失。

陨石的成分不同我们在夜空中看的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

我用最简单的方式将给你,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在各种流星现象中,最美丽、最壮观的要数流星雨现象。

当它出现时,千万颗流星像一条条闪光的丝带。 流星雨一种有成群的流星看起来像是从空中的一点中进发出来,并附落下来的特殊天象。

这一点或一小块天区叫做流星雨的辐射点。 辐射点是一种透视效果。

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 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

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 但大颗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围形成尘埃彗头;小颗粒被太阳的辐射压力吹散,形成彗尾。

剩余物质继续留在彗星轨道附近。 然而即使是小的喷发速度,也会引起微粒公转周期的很大不同。

因此,在下次彗星回归时,小颗粒将滞后母体,而大颗粒将超前与母体。 当地球穿过尘埃尾轨道时,我们就有机会看到流星雨。

流星雨活动周期:位于彗星轨道的尘埃粒五云被称为"流星群体"。 当流星体颗粒刚从彗星喷出时,它们的分布是比较规划的。

由于大行星引力作用,这些颗粒便逐渐散布于整个彗星轨道。 目前,这个过程还不是十分清楚。

在地球穿过流星体群时,各种形式的流星雨就有可能发生了。 每年地球都穿过许多彗星的轨道。

如果轨道上存在流星体颗粒,边会发生周期性流星雨。 当只有母彗星运行到近日点时才发生的流星雨,称为近彗星流星雨。

这说明流星体群仍在彗星附近。 周期在几百年以内的彗星所形成的流星雨多为该类型。

由于行星的引力摄动作用,长周期彗星的流星体群可能与母彗星相差甚远。 在母彗星不在近日点时也有可能发生流星雨,这种流星雨便是远彗星型流星雨。

为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 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后出现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狮子座中,它就被命名为狮子座流星雨。

其他流星雨还有宝瓶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等。 有的流星是单个出现的,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

流星雨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的不同。 有时在一小时中只出现几颗流星,但它们看起来都是从同一个辐射点中"流出"的,因此也属于流星雨的范畴;而有时在很短的时间里在同一个辐射点中能迸发出成千上万颗流星,就像节日中人们燃放礼花那样壮观。

当每小时出现的流星数超过1000颗时,我们称其为"流星暴"。

彗星(Comet),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 彗核由冰物质构成,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物质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 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形成一条很长的彗尾。 彗尾一般长几千万千米,最长可达几亿千米。 彗星的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 彗星的运行轨道多为抛物线或双曲线,少数为椭圆。 目前人们已发现绕太阳运行的彗星有1600多颗。 著名的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76年

2014年2月21日,日本京都产业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彗星上有氨的存在。 根据最新报道称:科学家们近日在追踪“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的罗塞塔号飞行器上发现了属于该彗星的一些化学残留物。 科学家使用探测器对这些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主要成份为氨、甲烷、硫化氢、氰化氢和甲醛。 由此,科学家得出结论称,彗星的气味闻起来像是臭鸡蛋、马尿、酒精和苦杏仁的气味综合。

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 流星体原来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 流星有单个流星、火流星、流星雨几种。 大部分可见的流星体都和沙粒差不多,重量在1克以下。 流星进入大气层的速度介于11km/s到72km/s之间。 人们通常把它赋予美好的愿望,认为看到流星会带给人好的运气。

望采纳

流星雨的成因与彗星有关,彗星是由冰块及沙石组成的球体,不少彗星会不停地绕着太阳运转,有些则只会造访太阳一次,然后一去不返,而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星会因太阳的热力而使表面物质升华,这些升华了的物质就是日后的流星体,在彗星绕日运转中,部份流星体会和彗星分离,遗留在彗星的轨道上,流星体由于太阳光压及行星作用力,会不断扩散,互相远离,而且范围逐渐增大。 当地球的运行轨道与彗星轨道相交时,流星体受地球地心吸力影响,会闯入地球大气层并且燃烧,而燃烧时所产生的火焰亮光,就是我们看到的流星雨了。 如果散布在彗星轨道上的流星体又多又广的话,往往在彗星回归后的几年内,仍可看到由该彗星所产生的流星体所造成的流星雨。

七大流星雨竞相争辉

狮子座流星雨

狮子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1月14至21日左右出现。 一般来说,流星的数目大约为每小时10至15颗,但平均每33至34年狮子座流星雨会出现一次高峰期,流星数目可超过每小时数千颗。 这个现象与谭普-塔特而彗星的周期有关。 流星雨产生时,流星看来会像由天空上某个特定的点发射出来,这个点称为“辐射点”,由于狮子座流星雨的辐射点位于狮子座,因而得名。

双子座流星雨

双子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2月13至14日左右出现,最高时流量可以达到每小时120颗,且流量极大的持续时间比较长。 双子座流星雨源自小行星1983 TB,该小行星由IRAS卫星在1983年发现,科学家判断其可能是“燃尽”的彗星遗骸。 双子座流星雨辐射点位于双子座,是著名的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每年固定在7月17日到8月24日这段时间出现,它不但数量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过,是最适合非专业流星观测者的流星雨,地位列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首。 彗星Swift-Tuttle是英仙座流星雨之母,1992年该彗星通过近日点前后,英仙座流星雨大放异彩,流星数目达到每小时400颗以上。

猎户座流星雨

猎户座流星雨有两种,辐射点在参宿四附近的流星雨一般在11月20日左右出现;辐射点在ν附近的流星雨则发生于10月15日到10月30日,极大日在10月21日,我们常说的猎户座流星雨是后者,它是由著名的哈雷彗星造成的,哈雷彗星每76年就会回到太阳系的核心区,散布在彗星轨道上的碎片,形成了著名的猎户座流星雨。

金牛座流星雨

金牛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0月25日至11月25日左右出现,一般11月8日是其极大日,Encke彗星轨道上的碎片形成了该流星雨,极大日时平均每小时可观测到五颗流星曳空而过,虽然其流量不大,但由于其周期稳定,所以也是广大天文爱好者热衷的对象之一。

天龙座流星雨

天龙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0月6日至10日左右出现,极大日是10月8日,该流星雨是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一,最高时流量可以达到每小时120颗,其极大日一般接近新月,较无月光影响,为观测者提供了很好的观测条件。 Giacobini-Zinner彗星是天龙座流星雨的本源。

天琴座流星雨

天琴座流星雨一般出现于每年的4月19日至23日, 通常22日是极大日。 该流星雨是我国最早记录的流星雨,在古代典籍《春秋》中就有对其在公元前687年大爆发的生动记载。 彗星1861 I的轨道碎片形成了天琴座流星雨,该流星雨作为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一在天文学中也占有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流星雨是一种有成群的流星看起来像是从空中的一点中进发出来,并附落下来的特殊天象。

这一点或一小块天区叫做流星雨的辐射点。 辐射点是一种透视效果。

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 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

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 但大颗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围形成尘埃彗头;小颗粒被太阳的辐射压力吹散,形成彗尾。

剩余物质继续留在彗星轨道附近。 然而即使是小的喷发速度,也会引起微粒公转周期的很大不同。

因此,在下次彗星回归时,小颗粒将滞后母体,而大颗粒将超前与母体。 当地球穿过尘埃尾轨道时,就有机会看到流星雨。

流星雨活动性为彗星周期。

流星雨

流星雨(Meteor Shower)的产生一般认为是由于流星体与地球大气层相摩擦的结果(流星体可以是小行星带上的小行星),流星群往往是由彗星分裂的碎片产生,因此,流星群的轨道常常与彗星的轨道相关。 成群的流星就形成了流星雨。 流星雨看起来像是流星从夜空中的一点迸发并坠落下来。 这一点或这一小块天区叫作流星雨的辐射点。 通常以流星雨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以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 例如每年11月1 7 日前后出现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狮子座中,就被命名为狮子座流星雨。 猎户座流星雨、宝瓶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也是这样命名的。 单个出现的流星,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 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不同的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 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载是在公元前687年,中国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夜中星陨如雨”。 《左传》的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更早的古书《竹书纪年》中写道:“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 ”

流星雨在太阳系中,除了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之外,还有彗星、小行星以及一些更小的天体。 小天体的体积虽小,但它们和八大行星、矮行星一样,在围绕太阳公转。 如果它们有机会经过地球附近,就有可能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其上面的物质由于与地球大气发生剧烈摩擦,巨大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引起物质电离发出耀眼的光芒。 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流星。 有的流星是单个出现的,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 流星雨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的不同,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 流星雨的规模大不相同。 有时在一小时中只出现几颗流星,但它们看起来都是从同一个辐射点“流出”的,因此也属于流星雨的范畴;有时在短时间内,在同一辐射点中能迸发出成千上万颗流星,就像节日中人们燃放的礼花那样壮观。 当流星雨的每小时天顶流量(ZHR)超过1000时,称为“流星暴”。 偶发流星每天都会产生,发生的天区和时间都具有随机性,流星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有些可以科学地预测,因此流星雨也被称作周期流星;另外,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是流星雨的重要特征。

下一篇:石科普小知识(有趣的科普小知识)
上一篇:上海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小论文(上海市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