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国学常识(国学常识大百科)

2023-03-05 11:02:0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5

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 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

具体的国学文化知识 在下面的网站全部都有查到,你可以去看看

/dfwh/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3.科举制名称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参见“乡试”条。

生。

心、肝、脾、肺、肾 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喜、怒、哀、乐、爱、恶、欲 仁、义、礼、智、信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尼姑、道姑、卦姑 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稻、黍、稷、麦、豆 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青、黄、赤、白、黑 宫、商、角、徵、羽 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礼、乐、射、御、书、数 风、赋、比、兴、雅、颂 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赵州桥(河北石家庄)、广济桥、洛阳桥、卢沟桥 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金、木、水、火、土 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八字”也叫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两个字,上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正好八个字,所以称为“八字”。

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有五种说法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②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④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⑤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意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儒教、道教、佛教 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磔刑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 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檀香。

国学经典名句100条 正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论语》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

《论语》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 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

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

11、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 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

1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论语》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 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1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15、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子夏说:“普天下的人都应是兄弟。 ”

16、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孔子说:“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

18、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

19、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

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

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遥远吗?” 2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这样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 ”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

2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在下者也不会听从。 ”

2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孔子说:“君子重视和谐而不强求完全相同,小人强求完全相同而不重视和谐。 ”

25、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 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 ”

26、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孔子说:“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为耻辱。 ”

27、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 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 ”

28、子曰:“不。

其实有一些是生僻的,有些是小节,不值得花大力气,有一些太难找,这其实只是查看记性好坏,有否看过,不算真正学国学,当然赏玩一下是可以的。

至于学国学,还是一点点看,比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不用看那些文学史,那要等你了解之后看的,可当复习。 国学许多是文言,所以一定要增长文言知识。

我推荐一些书吧,《文心》,这是夏丏尊和叶圣陶用故事给青少年介绍一些文学知识的,经史子集适当看看,选代表性的。 《古文观止》,我想不是因为选的都是好的,而是全面这本来就是给初选者看的,这类蒙学书也可看看,比如幼学琼林这类的,书店很多。

近代的也有许多可看。 其实可以从耳熟能详的书籍看起,许多书都是从这些书延伸的。

学国学不一定要中国人的,西方的一些可供印证,比如修辞,有些是他们简洁;日本人不可小看,有些东西很好,可当看故事。 最后一步步来,希望你不要成为万精油,可对感兴趣的钻深。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2、科举前选拔官员 3.科举制名称 4、古代学校 5、古代学官 二、风俗礼仪 1、古代节日习俗 2、古代礼仪 3、古代位次 4、古代讳称 三、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2、兼称几项 3、古代谦称 4、古代敬称 5、古代贱称 6、特殊称谓 四 、古代职官 1、古代官职概述 2、常见的官职爵位名 3、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3.科举制名称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参见“殿试”条。

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国学知识大全:此书是吕思勉先生为指导青年学子阅读国学的开示门径之作,写就于先生的学术盛年期,在民国时期一经出版,即受到当时的国学爱好者和整理者的大力追捧,一时有洛阳纸贵之誉。 虽世易时移,但其价值却历久弥新,仍对当代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下一篇:经典国学文化常识(国学文化常识题库)
上一篇:国学相关小知识(国学小知识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