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礼记的相关常识

2023-03-05 11:00:3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6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川偿贬锻撞蹬鳖拳搏哗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 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礼记》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

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 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

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礼记》的史学价值 詹子庆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它在经学中的地位早有定论,但我们今天来研读《礼记》,务必要摆脱经学传统的束缚,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去解析其成书过程和各篇章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并确定它基本上属于先秦史料,从而探讨这部著作的史学价值。 《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

它包涵了从孔子直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论著,其中皆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内容相当庞杂。 经过学者们长期研究,较普遍地认为这些篇章大多数写就于春秋战国时代,文中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其中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真谛的发挥,即使有个别篇章是秦汉儒生所撰,但其基本内容也都是对先秦古制的追记。

《礼记》在儒家学术史上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 众所周知,孔子之后,学派林立,“儒分为八”。

但在长期流传中,除孟子、荀子留下较完整的著作外,其它各派论著多所散失。 《汉志·诸子略·儒家》所列书目,大多失传,但有些篇章幸存于《礼记》中,如《子思二十三篇》,是书今已不存,但研究者认为今收入《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和《缁衣》四篇都是子思的作品。

前不久公布的江陵郭店楚简有《缁衣》篇,与《礼记》内容基本相符。 此简下葬大致在战国中期偏晚,可见《礼记·缁衣》的写成年代还要早于此时。

历代学者研究《礼记》着眼于分析各篇的作者及所属流派,虽意见纷纭,但如把《礼记》中有关篇章联系起来考察,大致可勾勒出孔孟荀之间乃至秦汉之际儒家各派思想体系传承关系的轮廓。 《礼记》为研究先秦儒学史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尤其是蕴含的礼学思想最为丰富。

儒家的礼学思想博大精深,从孔子首创礼学思想,经孟荀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体系大备。 其间《礼记》对礼学的阐述最为精彩完备。

如书中探讨礼之源,从人情、人欲、人类自身发展以及从天地神等抽象信念中,提出种种猜测,反映当时学者对知识的孜孜以求。 《礼记》还结集了如《中庸》、《大学》、《礼运》等蕴含深邃的思想内容的学术论文,它们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名作,影响极其深远。

从史学角度研读《礼记》,更需要注意书中包涵的古代礼制和当时社会生活情景的内容。 冠、昏、乡、射、朝、聘、丧、祭诸礼在许多篇章中都有反映,此外《仪礼》中缺失的逸礼,如奔丧、投壶等礼也有专篇阐释。

在诸礼中,《礼记》尤为重视丧、祭,因为丧、祭二礼,集中反映当时的社会结构、各项制度和观念形态。 如记录丧制、丧事、丧服的有《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等。

论述祭祀的有《祭法》、《祭义》、《祭统》等。 这些篇章既注意阐释礼之数(即礼之仪),对《仪礼》部分内容加以补充说明;更为注意诠释“礼之义”,对诸礼的精神实质和用礼之目的加以阐述,为我们了解儒家的礼学思想提供了更多依据。

另外,上自治国方略,下至家庭准则,在《礼记》中都有专门篇章论述。 如《王制》记载古代封国、爵禄、职官、巡守、刑罚、养老、学校等制度,几乎涉及古代统治者治国的方方面面,该篇虽写成较晚,但内中多后人对古制的追记,仍不失它的史料价值。

而《内则》则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家训,反映了古代贵族家庭成员彼此相处的尊卑关系,也是研究上古家庭史的基本史料。 要言之,《礼记》中的许多篇章处处体现出宗法制的原则和精神。

其中《丧服小记》和《大传》有两段精辟论述,许多学者据此解释不一,但文中对如何区别大宗和小宗及其相互关系,对在宗庙祭祀等活动中如何运用宗法制原则以及实行宗法制对维系周代社会秩序的作用都有深刻论述,因此视上述两篇文章为研究周代宗法制的基础并不为过。 其它与宗法制相连的昭穆制、丧服制等也在《礼记》的相关篇章都有论述,故欲研究先秦制度史亦不可不读《礼记》。

《光明日报》2001年4月10日《礼记》简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

内容提要 : 《礼记》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具有深远意义的经典儒家著作,但对它的专门研究本书属于第一部。

本书对礼(乐)的哲学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打破了过去只限于制度、文化层等的研究传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书作者全面地研究了《礼记》文本及与《礼记》相关的先秦两汉文献,特别是郭店楚简等资料,从哲学问题的反思出发,深入探究了礼仪、礼制、礼文化的起源、结构、功能、价值,尤其是《礼记》的天道观、宇宙论、人生哲学、政治哲学,以及《中庸》的形上学与《乐记》的文化意义的解读,极富创见。

该书有三大新见:首先,作者把礼视为承载着社会性的既有价值内容同时又充当中介的“密码”符号。 第二,作者着力诠释了“礼乐相成”开显的人的意义世界。

第三,作者透辟地说明了“礼”所代表的政治与“礼”政治学的内涵。 除以上三点之外,作者有关“乐”与“情”的讨论也非常深入,发人之所未发。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全面地研究了《礼记》文本及与《礼记》相关的先秦两汉文献,特别是郭店楚简等资料,从哲学问题的反思出发,深入探究了礼仪、礼制、礼文化的起源、结构、功能、价值,尤其是《礼记》呈现的意义世界。 作者有关《礼记》的天道观、宇宙论、人生哲学、政治哲学,以及《中庸》的形上学与《乐记》的文化意义的解读,极富创见。

作者简介 : 龚建平,男,四川宣汉人,1962年6月生。 1983年6月毕业于四川南充师院,获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6月在陕西师大获哲学硕士学位,1998年6月于武汉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主攻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 已出版《梁漱溟哲学思想》(合著)等著作。

在国内外各种杂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小引第一章 《礼记》的成书年代与思想定位 (一)《中庸》等四篇作者年代推定(二)《礼记》成书年代的分歧(三)《礼记》成为公认的经典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四)《礼记》篇章分类第二章 《礼记》对礼的意义的阐释(上)(一)《礼记》论礼的起源和“礼治”的根据1 礼的起源与礼不忘本2 人情三态与礼治3 儒家礼治的基本原则(二)《礼记》论礼的结构、功能与形式1 礼的结构2 礼的功能3 礼的基本形式第三章 《礼记》对礼的意义的阐释(下)(一)《礼记》论儒家之礼的本质(二)《中庸》在《礼记》中的地位1 对“中庸”思想的理解2 “中”之超越义3 《中庸》在《礼记》中的地位第四章 《礼记》的天道观和宇宙观(一)《礼记》的天道观1 先秦天道观的嬗变2 《礼记》的天道观(二)《礼记》的宇宙观(三)《礼记》的天道观和宇宙观第五章 《礼记》的人生哲学(一)生命共存:“意义”与“感通”1 意义的概念2 横向同构:意义“共生”3 纵向同构:意义生成4 人生境遇:性与命(二)修养功夫:“修身”与“慎独”1 《大学》之道2 修身为本3 诚意、慎独(三) 生命形态:境界及其外显1 人生境界2 生命形态第六章 《礼记》的政治哲学第七章 《乐记》及其文化意义结语:礼乐教化及其边界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市〗、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礼、乐、射、御、书、数

风、赋、比、兴、雅、颂

金、木、水、火、土

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妇女德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伏羲、女娲、神农

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儒教、道教、佛教

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目录诗经简介创作者诗经的译解详细目录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特色和影响诗经名句展开 编辑本段诗经简介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诗经》共收集了305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

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篇,每一篇讲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有一个道理,可以说相当多了,然而用其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涵盖《诗经》中所有的义理而没有丝毫遗漏,这就是《鲁颂 駉》中说的:思无邪。

它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念头,都是由天理中生来的,而不是由私欲所扭曲的,这一句话,就把《诗经》的思想、道理完全概括了。 诗人的言语有赞美的,有讽刺的,对善良的人和事,就用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它,以感发人的善心,对丑恶的人和事,就用尖刻的言语来讽刺它,以惩罚人的恶念。

都是要提起人们善良的念头,除去人们丑恶的思想,使得人们的性情温和纯正。 如果人心的每个念头都是纯正的,没有被私欲邪念扭曲的,那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充满了善行,而没有恶行,充满了被赞美的行为,而没有被讽刺的行为。

诗人的赞美和讽刺,也不过是为了劝善惩恶而已,因此由思无邪三个字,足以概括《诗经》的精神了。 想要修身的学人务必了解,应该将功夫下在“慎思”之上。

编辑本段创作者作者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

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 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尹吉甫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尹吉甫出生于江阳(现泸州市),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房县古称),死后葬于今湖北房县青峰山。 房县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遗存。

他辅助过三代帝王,到周幽王时听信谗言,被周幽王砍了头,后来知道错杀,做了一个金头进行了厚葬,为了隐蔽别人盗墓,做了十二座墓葬于房县东面。 周宣王大臣。

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 周房陵人。

猃狁(古民族)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周宣王五年(前823),尹吉甫率军反攻到太原,并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负责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献,并在朔方筑城垒。 遗物有青铜器兮甲盘。

湖北有尹吉甫宗庙-----建于唐朝的著名的房陵青峰区宝堂寺,泸州有尹吉甫抚琴台遗址,山西平遥古城有尹吉甫点将台、湖北有墓和墓碑遗址。 西周宣王时,北方猃狁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侵扰甚剧。

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出征猃狁,率军反攻到太原而返,驻防今平遥城一带。 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周宣王时,平遥旧城狭小,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曾驻兵于此。

筑西北两面,俱低。 ”又载:“受命北伐猃狁,次师于此,增城筑台,教士讲武,以御戎寇,遂殁于斯。 ”

曾作《诗经·大雅·烝民》、《大雅·江汉》等编纂者 但是,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

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 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 ”《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

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

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

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 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

下一篇:一年级社会常识(一年级社会常识内容)
上一篇:有趣的国学小知识(有趣的科学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