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中医常识有哪些

2023-03-05 10:54:4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2

“望”:勿涂口红勿刮舌面

“望诊”主要是医生通过视觉获得与诊断有关的信息,自觉或不自觉地掩盖自己的表象会影响医生的望诊的结果,导致误诊。 现在的化妆艺术很容易以假乱真,如一个萎黄的面色本来是脾虚证的表现,经过面部化妆后红润的面色可能会使医生不能正确诊断;口红会让一个因阳虚而唇色苍白患者变成气血调和的“常人”。 看病前不要化妆,让医生看到一个真实的你,有助于诊断。

“望舌”是中医望诊的一个重要内容,医生希望能够看到患者真实的舌苔、舌色。 有些患者早晨刷牙时拼命用牙刷刮舌面,目的是给医生看一个漂亮的舌头,但恰恰是因为这样让病看不明白、不准确。 舌苔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病证,如黄色的舌苔是热证、灰黑而润的舌苔是寒证,如果患者来看病前喝一罐橙汁或者浓咖啡将舌苔染成黄色或灰黑色,热证或寒证的误诊就可能出现了。

此外,望舌时往往有些患者将舌头伸得长长的、尖尖的,为的是让医生看得更全面,他哪知道不管什么颜色的舌头(舌色),伸得太紧太尖就变成代表热证的红色舌象。 伸舌头时应该放松、自然,舌面充分展开,舌长的三分之一伸出口外就可以了。

闻:勿吃香口胶勿压抑咳嗽

“闻诊”是医生根据患者发出的气味和声音来判断疾病,香水或香口胶会掩盖患者的气味。 此外,患者发出声音的强弱等对疾病的诊断也很有用,不要刻意地渲染或抑制自己的声音,如看咳嗽病时既不要怕医生听不见而大声咳嗽,也不用忍住不咳嗽而两眼泪涟涟。

患者应该注意到,尽管医生有职业道德要求其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但邋遢的身体气味是任何人都不愿意闻到的。 另外,还包括酒气、口嚼大蒜等气味。

问:勿笼统说“热气”“好虚”

“问诊”是医生聆听患者的诉说的诊断方法。 要注意重点突出,不要笼统地用“热气”、“消化不好”、“全身不舒服”、“觉得好虚”来回答医生的第一个提问。

当医生问你哪里不舒服或需要什么帮助时,应该用临床症状(如头痛、全身乏力等)或客观体征(如发热、皮疹)等准确描绘自己的病情。 当医生问这些情况有多长时间时,很多广州的患者不管患病长短总是用同一个词回答:“好耐(好久)”,再问时仍然是“好耐”,死活不肯用年、月、日说出时间的长短,真是急死人。

讲述完上述主诉后,患者应该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治疗经过、用药情况、治疗结果简明准确地告诉医生,不要加太多的形容词。 患者还要将自己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个人的特殊情况(过敏药物、饮食特别嗜好等)适当告诉医生,女患者必要时还需补充月经、孕育情况。

当医生再有提问时,按照客观情况如实回答,有时可用“是”或“没有”即可。 对老年记忆力差的患者或病情复杂的患者,如果能将病情用纸记下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切:看病前勿快走勿穿连衣裙

最后是“切诊”,主要是按脉和触按全身各部位。 快速的走动会影响脉象,最好在诊室外休息数分钟后再看病。 按脉时均匀呼吸,肌肉放松。 同时,有些疾病的检查需要触按胸、腹部,女患者不要穿连衣裙,以方便检查。

中医基础知识之我见:中医不仅是一门单纯的医学,其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追随古哲学思维,渗透着天人一统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中医总括有四点: 第一点是医道,医德。 此各人见解不同,余则紧记一对联"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间疾苦,不讲事不讲非只讲修身行善积德"。

前人曾说医者父母心,因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给了医者。 的确,医学乃是一门做人的学问,没有一颗善心,又怎样去救人活命呢?, 第二点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 所以,天地之一切皆会影响及人,而人亦可反映出其所在环境的一切。

记得曾治一妇人,年62岁,现住沙湾荷景三区。 诉说己咳嗽两年,多处治疗未果。

开药三服,几天后复诊说,药后稍愈,隔天又咳。 详细询问后,提出是否家居风水问题,最后决定同往一看。

发觉病妇房间居于室之东北方,此乃全室至阴之方,风水上称之为"鬼门"。 妇人本属阴,年老阳更不足。

又居阴地而至阴太重,则病缠绵而难愈,劝其换房居住。

后经其子证实,于换房后7天,病不药而愈,此天地之气造化于人。 天地一切皆会影响及人,但人也会改变环境,此风水之道,在这不详谈。

第三点是"形与神俱,不可分离"。 认为人分形体与精神,决一不可。

谓"形不劳,神不散,可活百气。 "按现在讲法,形即驱体,神即灵魂。

我在这不是讲迷信,但灵魂确实存在,如你不信,中医就难懂了。 因中医多处讲到这问题,如形神,营卫,气血等。

确定人魂之后,这些问题便易理解了。 就按现代科学来说,要制造一个与人体外形一样,内在所含的化学成份物质也一样的物体,不是难事。

但怎样做这物体也不能自我生长并生存。 为什么?因当今科学不信灵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无神存。

中国古传之术也多有应用灵魂之法,中医"祝由"科也是其一。 可惜己被当今政府严制了。

而西方研究之傕眠术,也正是应用人体灵魂之术。 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道非道,非恒道。 名非名,非恒名。

"之理。 第四点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

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中医认为病由邪生,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生于阴,得之于饮食居住,阴阳喜怒。 而万物既有阴,即有阳,一物二分。

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阴阳互生互制也。 中医的辨证观也正是如此。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整个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世界内部的阴阳的矛盾统一。 中医的治疗亦根据此理定立标本缓急(所谓本,就是与疾病相对的一面。

标即病所表现出的症状)。 认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则先治其标。

确定治疗先后,就采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断。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本质,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 而这正是自发地运用了矛盾的对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辨证观,总的治疗原则是针锋相对,针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的状态,釆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的冶疗方法。

临证时,又同一疾病,由于时令,气候,地区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职业等不同而治疗方法也不同。 其蕴含着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辨证思想。

而有时候,虽不同的疾病,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可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 这说明中医学是从运动的观点而不是从静止的观点,从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不是从孤立的观点来看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并注重其统一性,即整体观念。 既重视人体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除阴阳外,应用于中医缺不了的还有五行。 即金,木,水,火,土。

其特性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润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作辛,土爰稼穑作甘。 "通过其特征引伸天下万物。

五行学说是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则,阐释人体和五行的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疾病好发季节和病机转变,阐释临床现象的机理,指导确定治疗方法。 并认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断运动也与外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具体地阐明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

阴阳五行皆本于气,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 古人通过阴阳五行之确立,应用于四时,定出了"五运六气"之法,现称"运气"学"。

通过其应用,我们便可预测出某时期,某地区,某年龄阶断的人,多会患某类型疾病,对区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医对于人体脏腑机能的描述称为藏象,其学说是通过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对于研究人体的生理及病理,指导临床实践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除脏腑外,人体还有奇恒之腑,气,血,津液等组织。 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联系。

而经络则是其相联系的系统之一,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经筋,皮部,络脉四部份组成。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其主干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

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为终筋,而皮部即是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分支的部位。 经络的主要生理机能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过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刚来学中医的话首先看<中医基础理论>这是最基本的,这看得懂也能理解的话,其它中医书集都很容易看懂了.因为<中医基础理论>里本讲到中医最根基的:1、"阴、阳五行"世界万物最离不开阴阳、五行。 2、藏象学,人体各气官的功能,及常见病变。 3、经络学: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 4、“辨证论治”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辨证论治”都是最重要的环节。 道先看懂,理解了《中医基础理论》看其它医学书集就不再那么难了,因为其它名著也好,临床书集也好,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里过渡的,这本书看不懂,其它名著看起来也难了,特别是”经络”和“阴阳五行”这部份,〈黄帝内经〉,也好〈伤寒论〉也好,《濒湖脉学》也好。 另外,可以看看〈中医诊断〉里面包含基本的诊断,和辩证.学医要从易到难,不可一步登开哦!急的话,学不好的,这是个人经验!加油哦!朋友!

脚气偏方内科单方

1.黄豆米皮糠(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黄豆100克,米皮糖160克。

用法:将黄豆与米皮糠用水炖熟吃。

2.红枣陈皮赤豆汤(民间方)

主治:脚气肿痛。

配方:陈皮4克,赤豆70克,花生仁120克,红枣10枚。

用法:将陈皮、赤豆、花生仁、红枣用水煎煮熟食用。

按注:一方无陈皮,一方再加大蒜无陈皮。

3.麦芽煎(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麦芽适量。

用法:将麦芽用水煎服。

4.冬瓜赤小豆(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大冬瓜一个,赤小豆130克。

用法:将冬瓜切盖去内瓤,装入郝小豆,放糖水中煨熟淡食,或焙燥为丸食,或加水煮至烂熟,分二、三次食。

按注:一方无大冬瓜加蜂蜜也可。

5.皮骨黄豆(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黄豆100克,陈皮3克,羊脚骨150克。

用法:将黄豆、陈皮与羊脚骨用水炖烂,适加调味品盐等食用。

按注:一方无黄豆。

6.青鱼煮韭黄《民间便验荟萃》

主治:脚气。

配方:青鱼500克,韭黄250克。

用法:青鱼洗净,加韭黄煮食。

7.白扁豆散(民间方)

主治:脚气浮肿。

配方:白扁豆适量。

用法:磨成粉,饭前每次10克,用灯心草煎汤调服,每日3次。

8.花生红枣凤瓜汤《食疗百病》

主治:脚气。

配方:花生90克,红枣10粒,鸡脚10只,瘦肉120克,陈皮1/4个。

用法:红枣去核,与余料齐洗净。 鸡脚连同瘦肉飞水冲净。 陈皮水先煲沸,加入各材料煲2~3小时,调味即可。 佐餐食。

按注:一方不用鸡脚、瘦肉,加饭豆。

9.米糠饼《食疗大量病》

主治:脚病。

配方:米糠50克,面粉50克,红糖适量。

用法:面粉与米糠加水合均匀,加入化好的红糖,按常法煎成饼。 当点心食。

10.谷皮糠粥《食疗百病》

主治:脚气病。

配方:粳米50克,新鲜谷皮糠适量。

用法:粳米洗净煮为稀粥,待粥成时把谷皮糠调入粥中煮至粥稠。 作早晚餐。

11.紫菜车前汤(民间方)

主治:湿性脚气。 水肿。

配方:紫菜、车前子适量。

用法:水煎服。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 ”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 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 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 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 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 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北京最好的男科医院是哪家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 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 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 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 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下一篇:中医养生基本常识
上一篇:中国人应该知道的中医养生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