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文学常识总结

2023-03-05 10:51:0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7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

《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 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原题为《焦仲卿妻》。

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 《孔雀东南飞》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饰。

《孔雀东南飞》故事的两个主人公以其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而赢得千古文人墨客的赞叹,主人公的墓地在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粮站前方,经后人的修缮,现已经成为一处免费供游人凭吊的风景地。 为了拍摄相关电视,在小市镇建成了“孔雀东南飞影视基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开始名扬海外。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 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

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 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 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

——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 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

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 然而,他们没有成功。

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 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礼教的帮凶。

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

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 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造反第三个可能。

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 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

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

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

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 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

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 刘兰芝、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

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 他们并不是处于打倒孔字店的五四时期,而是处于中国地主阶级还有着远大前途,封建制度正处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

刘兰芝、焦仲卿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 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

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 思想上的局限,并不能转移或否定实践意义上的客观作用。

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 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

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 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

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 所以,刘、焦之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重大的典型意义,揭出了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

《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孔雀东南飞》结构完整、紧凑、细密。

其情节的组织,采取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 其中,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夫 焦母刘兄之间展开。

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 仲卿求母一段,是第一次冲突,刻画了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

兰芝辞婆一段,是第二次冲突,反映了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 兰芝拒婚,是第三次冲突,在。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

《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 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原题为《焦仲卿妻》。

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 《孔雀东南飞》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饰。

《孔雀东南飞》故事的两个主人公以其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而赢得千古文人墨客的赞叹,主人公的墓地在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粮站前方,经后人的修缮,现已经成为一处免费供游人凭吊的风景地。 为了拍摄相关电视,在小市镇建成了“孔雀东南飞影视基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开始名扬海外。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 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

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 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 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

——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 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

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 然而,他们没有成功。

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 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礼教的帮凶。

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

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 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造反第三个可能。

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 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

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

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

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 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

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 刘兰芝、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

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 他们并不是处于打倒孔字店的五四时期,而是处于中国地主阶级还有着远大前途,封建制度正处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

刘兰芝、焦仲卿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 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

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 思想上的局限,并不能转移或否定实践意义上的客观作用。

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 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

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 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

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 所以,刘、焦之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重大的典型意义,揭出了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

《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孔雀东南飞》结构完整、紧凑、细密。

其情节的组织,采取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 其中,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夫 焦母刘兄之间展开。

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 仲卿求母一段,是第一次冲突,刻画了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

兰芝辞婆一段,是第二次冲突,反映了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 兰芝拒婚,是第三次。

文学常识 [知识要点] 文学常识比较零碎,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需要整理一下。

一古典文学 (一)春秋时期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 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

《伐檀》《硕鼠》 《论语》,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和行动,由孔子的弟子编纂。 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六则 《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荷 丈人》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史,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传是左秋明所作。 《曹刿论战》《 之战》 (二)战国时期 《庄子》,庄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学派著作。

《庖丁解牛》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齐桓晋文之事》《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 《荀子》,作者荀况,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劝学》 《韩非子》,韩非和后人所作,法家的作品。

韩非,荀子的学生。 《扁鹊见蔡桓公》《智子疑邻》《五蠹》 《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辑而成,杂家的代表作,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主,吸收了墨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

《察今》《察传》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作。 《愚公移山》 《战国策》,记载战国时代各国游说之士的策略,作者不可考,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共33篇。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刺秦王》 《楚辞》,西汉刘向收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汇集而成,共17篇。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楚国浪漫主义爱国诗人,《离骚》为代表作。

《涉江》 (三)汉朝 贾谊,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 《过秦论》《论积贮疏》 《淮南子》,西汉刘安及其门客编辑,为杂家著作。

《塞翁失马》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年),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承父业任太史令。

《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 《汉书》,纪传体史书,东汉史学家班固受诏编写,未完,死于狱中,后由班昭、班彪等完成。 《苏武》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大约产生于汉代末,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孔雀东南飞》 (四)魏晋南北朝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 诸葛亮(181~234年)政治家、军事家。

《出师表》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诗人,曹操的第三子。 《七步诗》 《搜神记》,笔记体志怪小说,作者是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

《干将莫邪》 陶渊明(365~427年),东晋诗人,字元亮(一说字潜,字渊明),存留120多首诗,其中20多首田园诗,开辟五言诗的新境界。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是古代一部记我国河流水道的书,郦道元为之作注。 《三峡》 《后汉书》,南朝史学家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

《张衡传》 丘迟,南朝齐、梁间的文学家。 《与陈伯之书》 《木兰诗》,民间叙事诗,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

《木兰诗》 吴均,南朝人。 《与朱元思书》 (五)唐朝 唐初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之涣,诗人,歌咏边塞的诗歌最著名。 《凉州词》《登鹳鹊楼》 孟浩然,擅长山水田园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春晓》《过故人庄》 王昌龄,擅长七绝,主要写边塞诗和宫怨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世人称"王右丞",其诗有诗、画、音乐合一的特色。

《观猎》《鸟鸣涧》《送元二使至安西》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言瑰丽活泼,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为千古绝唱。

存诗近千首。 《夜静思》《送友人》《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望天门山》《秋浦歌》《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712~770年)。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仕宦于台阁 (名词“仕”作动词;任官) 2头上玳瑁光 (名词“光”作动词;发光) 二、名词作状语 1孔雀东南飞 (方位名词“东南”作“飞”的状语;朝东南) 2手巾掩口啼 (名词“手巾”作“掩”的状语;用手巾) 3卿当日胜贵 (名词“日”作“胜”的状语;一天天) 4晚成单罗衫 (名词“晚”做“成”的状语;在晚上) 三、动词作名词 1留待作遗施 ( 动词“遗施”做名词;遗施之物,纪念品) 四、形容词作动词 1千万不复全 (形容词“全”作动词;保全) 五、使动、意动用法 1足以荣汝身 (“荣”形容词使动;使----荣耀) 2以此下心意 (“下”名词使动;使----委屈) 3戒之慎勿忘 (“戒”,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警戒”) 特殊句式: 1.汝是大家子 (判断句) 2.何言复来还 (宾语前置) 3.仕宦于台阁 (状语后置) 4.今日被驱谴 (被动句) [以“被”为标记] 5.为仲卿母遣 (被动句) [以“为----所”为标记] 一词多义: 为 为诗云尔(做;动词) 非为织作迟(是;动词) 始尔未为久(算;动词) 阿母为汝求(替;介词) 时时为安慰(作为;介词) 自名为鸳鸯(叫做;动词) 相 及时相谴归(代“我”;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会不相从许(代“你”;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好自相扶将(代“她”;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登相许和(代“他”;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衬词,无意) 相见常日稀(相互、彼此;副词) 儿已薄禄相(/xiang/ 相貌,名词) 且 吾今且报府(将要;副词) 且暂还家去(暂且;副词) 四体康且直(又;副词) 自 自可断来信(既;副词) 本自无教训(是;副词) 好自相扶将(亲自;副词) 物物给自异(无意;助词) 不图子自归(自己;介词) 自君别我后(自从;介词) 我自不驱卿(本来;副词) 何 何乃太区区(怎么;疑问代词) 隐隐何甸颠(何等;副词) 何意致不厚(哪里;疑问代词) 言何复来还(什么;疑问代词) 谢 谢家来贵门(辞别;动词) 阿母谢媒人(辞谢;动词) 多谢后事人(劝告;动词) 若 今若谴此妇( 如果;连词) 腰若流纨素(像;动词) 君既若见录(如此;代词) 意 何意出此言(料想;动词) 恐不任我意(心意;名词) 迎 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不足迎后人(送给;动词) 结 结发同枕席(系;名词) 既欲结大义(结交;动词) 严霜结庭兰(凝聚;动词) 遣 为仲卿母所遣(被休回娘家;动词) 十七遣汝嫁(送;动词) 县令遣媒来(派;动词) 会 会不相从许(当然;副词) 于今无会因(会见;动词) 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同情,怜悯 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叶叶相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感吾区区怀 古义:真挚的情义 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 通假字: 吾今且报府 (“报”通“赴”) 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蒲苇纫如丝 (“纫”通“韧”) 槌床便大怒 (“槌 ”通“捶”) 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 合葬华山傍 (“傍”通“旁”) 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以下是原文和翻译的对照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东汉末建安(公元196-219)年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再嫁人。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她的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而死)这件事,也在(自家)庭院的树上吊死了。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当时的人哀悼他们。 写下这首诗记述这件事。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我)十三岁能够织精美的白绢,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伤。 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

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 丑时(1时-3时)我就上机织绸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三天就织成五匹绸子,婆婆仍然嫌我织得慢。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我既然担当不了(您家的)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 (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 ”

]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焦仲卿听了这般诉说后,到堂上去禀告母亲:]“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貌相,幸亏还能娶到这个(贤慧能干)的妻子,结婚后(少年夫妻)相亲相爱地生活,(并约定)死后在地下也要相依为伴侣。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我们)相处在一起不到二三年,(生活)才开始,还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料到会招致母亲不满意呢?”] 阿母谓府吏:[焦母对仲卿说:]“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你)怎么这样没见识!这个女子不讲礼节,一举一动全凭自己的意思。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你怎么可以自作主张!]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邻居有个贤慧的女子,名字叫罗敷,姿态可爱无比,母亲替你去提亲。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你)就赶快休掉刘兰芝,打发她走,千万不要挽留(兰芝)!”]篆刻-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告:[焦仲卿直身而跪禀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孩儿恭敬发禀告母亲,现在假如休掉这个女子,我一辈子就不再娶妻子了!”]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焦母听了儿子的话,(用拳头)敲着坐具大发脾气(骂道):]“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这小子没有什么害怕的了,怎么敢帮你媳妇说话!我对她已经没有什么恩情了,当然不能答应你的(要求)。 ” ]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焦仲卿默默不敢作声,对母亲拜了两拜,回到自己房里,张嘴对妻子说话,却哭得连话也说不成句:]“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本来我不愿赶你走,但有母亲逼迫着。

你只好暂时回娘家去。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 [我现在暂且回太守府里办事,不久我一定回来,回来后必定去迎接你回我家来。

为此,你就受点委屈吧,千万不要违背我说的。 ”] 新妇谓府吏:[刘兰芝对焦仲卿说:]“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不要再白费口舌了!记得那一年冬末,我辞别娘家嫁到你府上,]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侍奉时总是顺从婆婆的意旨,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白天黑夜勤恳地操作,我孤孤单单地受尽辛苦折磨,]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总以为没有过错,终身侍奉婆婆。 (我)到底还是被赶走了,哪里还说得上再回到你家来?]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我有绣花的齐腰短袄,上面美丽的刺绣发出光彩,]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红色罗纱做的双层斗帐,四角挂着香袋,盛衣物的箱子六七十个,箱子上都用碧绿色的丝绳捆扎着。 样样东西各自不相同,种种器皿都在那箱匣里面。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我人低贱,东西也不值钱,不配拿去迎接你日后再娶的妻子,留着作为我赠送(给你)的纪念品吧,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时时把这些东西作个安慰吧,(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我。 ”]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 鸡鸣啼了,外面天将亮了,刘兰芝起床打扮得整整齐齐。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穿上绣花夹裙,每穿戴一件衣饰,都要更换好几遍。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脚下穿着丝鞋,头上戴(插)着闪闪发光的玳瑁首饰,]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腰。

下一篇:八上册文学文化常识归纳(八年级上册文学文化常识)
上一篇:初二上作者文学常识(初二上语文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