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双喜龙凤多少钱一包(红双喜龙凤多少钱一包在哪里有的买)

2023-03-05 00:13:4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76

对爱看古装剧的朋友们来说,往往剧中角色的妆容、服饰设定,也是值得津津乐道、研究考据的一个话题。

阿信最近发现,除了常见的点翠、珠宝等奢华的发簪发饰外,近年来古装剧还会偏爱一种毛茸茸的发饰——绒花

这些绒花饰品,或戴于发间,或夹于耳际,色泽或明丽或淡雅,灵动逼真,轻盈小巧。

绒花,实际上也是一种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手工艺。 2006年,南京绒花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近几年古装剧的热播,以及越来越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终于让这种险些遗失在时间长河中的古老手工艺,重新回到了大众视线中。

一朵屡次登上热搜的绒花

绒花,也叫“官花”“喜花”,相传产生于唐代,作为贡品被送入宫廷,得到了宫中女子喜爱。

到了宋代,绒花已成为都市“小经济”的一种,扬州、南京曾是绒花制作中心,除有专供宫廷样式的生产外,还有大量绒花店坊面向本地销售,普通人家的女子也爱簪戴。

绒花虽然是一种人造花,但制作并不简单,它用料选取天然蚕丝,再用黄铜丝钩条造型,往往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最终成型完工

图源:故宫博物院

历经了时间的锤炼,绒花作品才能精致逼真,足以与鲜花媲美。

而翻阅历代文人的诗词墨迹,人们可以从中觅得小小绒花的诸多蛛丝马迹。

唐代元稹在《古行宫》中写道: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

北宋词人张先留下这样的词句:

“舞彻梁州,头上宫花颤未休。 ”

还有历史传闻,唐代的杨贵妃也经常以绒花遮盖鬓边小疵,再加上绒花质地柔软,色彩艳丽,深受宫中妃嫔青睐,“均相习之”。

到了明代,南京绒花已有专门的生产作坊。

清代时,官府专门设立“七作二房”,“七作”中就包含花作,花作的工匠们制作的绒花,是专供朝廷的贡品。

康熙、乾隆年间,南京城内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称为“花市大街”,制作绒花的作坊和店铺集中于此,各地商人络绎不绝地来到南京采购绒花。

而这一朵数千年前的小绒花,在当下正屡次登上热搜。

几年前,电视剧《延禧攻略》大火,剧中富察皇后毛茸茸的发饰,从众多点金镀银的华丽头饰中脱颖而出,被当时的剧迷亲切地称为“多肉”

在史料记载中,清代富察皇后“平居冠通草绒花,不御珠玉”,为了更加还原历史,突出人物节俭朴素的性格,南京绒花唯一的省级传承人赵树宪专门为角色制作了电视剧中的发簪

相比华丽夸张的点翠珠宝,淡雅清新、轻盈灵动的绒花,反而呈现出了一种传统审美,得到了年轻剧迷们的一致好评。

电视剧之后,66岁的绒花传承人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电视剧的热潮过后,也有不少年轻人发现了绒花背后的美好。

一位00后女生,因为对这项非遗工艺的热爱,自学技艺,以87版《红楼梦》中王熙凤佩戴的偏凤钗为灵感,耗费了4000根绒条,花12天制作了一款金凤绒花头饰,网友们看后直呼“精美”。

回溯历史,一项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绒花受到古代女子的宠爱,其实不难发现,它背后藏着中国古代女子的簪花传统与典雅审美。

古代女子的簪花之美

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研究者孟晖曾在《美人图》一书中写道:

“古代的中国女性深深领悟,美,以及魅力,不仅来自精致的五官与倩丽的形体,不仅借助巧妙的化妆与华美的衣裙,更取决于一个人所能创造的风仪、韵致、氛围,换用今天流行的概念说就是——气场。 ”

美人图 孟晖 著 ¥66.8 购买

韵致,气场,又如何能够形成?

古代的女性受到诸多礼教规矩的禁锢,但她们仍旧创造了许多方式,来营造别致的女性美,比如以花为饰的簪花传统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秦始皇时代,妃嫔的头上就已经插将“五色通草苏朵子”作为装饰。

成都扬子山汉墓曾出土过头上簪花的女俑,说明汉代时四川地区簪花传统的盛行。

到魏晋时期,晋惠帝曾“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发髻簪花已经渐成风尚。

周昉《簪花仕女图》,图源:辽宁博物馆

及至宋时,上至天子后妃,下至民间女子,均以簪花为乐。 在扬州,“无贵贱皆喜戴花”。

就在这种簪花的审美传统中,由于鲜花易逝,绢花、绒花等手工艺诞生了,还衍生出了民间的制花手工业

古代女子的遍身上下,总是点缀种种轻盈灵动的饰物,比如柔软的绒花、绢花,荡来荡去的步摇,襟前、裙侧垂挂的长佩等等。

这些装饰,让她们宛然如一束挺立的花枝,任何一丝微风的轻拂都会引发花叶的摇曳,从视觉上,让旁人感知她的敏感、纤秀、轻盈。

图源:故宫博物院

而除了美感,绒花还蕴含了丰富的美好寓意

绒花谐音“荣华”,与中国的祥瑞文化相合,因此成为皇室贡品,令嫔妃宫女们倾心。

比如在电视剧中,富察皇后头上所戴的一种绒花,名为“福寿三多”,寓意多福、多寿、多子。

富察皇后所戴的绒花之一。 图源:央视频《我有传家宝》

而在民间,绒花则出现在重大节日中,比如“一事三节”,即婚嫁喜事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婚嫁喜事中,新娘所戴的绒花,如“龙凤喜”“万年全福”“双喜”“榴开见子”等,往往和寓意着婚姻美满、多子多福;

春节时的绒花,有“全福花”“如意花”“连(莲)年有余(鱼)”等,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期望。

端午节的绒花,则是以辟邪题材为主,比如“老虎花”;

中秋节最受女子欢迎的,是“白兔花”“三代(荷花、莲蓬、藕)同庆”“兔子拜月”等表达阖家团圆祝福的绒花造型。

数十天才能做出一件绒花

传统工艺的浪漫,往往在于历经时间的动人

南京绒花目前只有一位省级传承人赵树宪,扬州绒花同样只有杨家惠一位省级传承人,北京绒花的传承人蔡志伟也仍在寻找下一代传人。

究其原因,正是绒花学习需要长年累月的耐心制作过程更需要经得住寂寞

一小朵绒花,从一团毛躁的蚕丝开始,必须要经过“熟绒”“染色”“勾条”“打尖”“传花”等十几个手工步骤

比如勾条这个步骤,是将散落的蚕丝制作为“绒条”的过程。

匠人手中的蚕丝轻如蝉翼,黄铜丝软如发丝,要用黄铜丝去夹住蚕丝,再捻成绒条。

手指中的铜丝细到几乎看不见。 图源:《我有传家宝》

这个过程中,由于铜丝细如发丝,所以匠人的手指要紧紧捏住铜丝,以防蚕丝散落。 而铜丝、蚕丝又过分轻薄,一旦用力不均匀,或用力方向不对,便会形状扭曲。

所以手艺人的指尖,既要轻柔,又要有力

绒条制作好后,“打尖”“传花”的过程,有需要匠人的细心与创造力,将分散不形成的绒条,通过造型,攒成一朵朵绒花。

“一枝花通常一天是做不出来的,做一顶凤冠通常需要 20 天左右。 ”南京绒花传承人的一位徒弟曾这样对媒体说道。

图源:故宫博物院

绒花的历史十分悠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的辉煌已经难以再现,现实则是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局面。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新注意到传统之美,也正是这些传统手工艺重新焕发生机的机会

据《2020中国手工艺消费市场调研报告》数据显示,随着80后、90后步入社会,手工艺的消费主力人群日趋年轻化

“传承”“文化”“设计”是手工艺最能打动人的词汇。

想要让传统手工艺得以延续,单纯靠情怀不足它们挽救岌岌可危的现状,唯有借助商业活力,唯有创新,才能让它们重生

北京绒花的传承人试图将传统的东方美与当代艺术美相结合,与时尚杂志合作出一组时尚大片。

南京绒花传承人则积极和古装电视剧合作,为剧中的人物制作符合历史背景的饰品,让非遗的力量能够以更大众的方式得到传播

南京绒花传承人赵树宪的思考

不单单是绒花,其他手工艺也在坚守中寻求商业机遇

2013年卢浮宫刺绣展览上,一幅名为《白描观音图》的顾绣作品,被以33.8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订购,这是松江现代顾绣作品接到的第一份海外订单。

这些案例,都从方方面面证明,对传统手工艺来说,让它们回归消费品的身份,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在保留传统美学价值的同时,提高这些非遗工艺的商业价值,才可能让它们富有活力,延续生命。

下一篇:家用普通防盗门价格表(家用普通防盗门价格表200元左右的)
上一篇:江诗丹顿男表价格(江诗丹顿男表价格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