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库有多少钱(中国国库有多少钱2021)

2023-03-04 18:30:4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19

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一辈子人眼中,存钱不花天经地义,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是为了多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出于这种角度考虑,无可厚非。

假使从大的层面来看,从消费与经济循环的角度来看,这种只存不花的行为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与良性循环。

一、当下消费与存款现状

虽说目前来看,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年轻人自我意识层面的觉醒,他们不再将存钱看作人生追求,超前消费与贷款消费比比皆是。

2021年,据央行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支付运行总体情况》的报告显示,我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29亿,其中90后成为贷款主力军。

就此前尼尔森发布的《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来看,我国90后年轻人,人均负债12万,令人咋舌的数据确实真实存在的,不少人背负着18.5倍工资的债务。

然而,年轻人成消费主力军,我国的储蓄情况也并没有受到较大的影响,中国的储蓄率一直是全球第一,虽说储蓄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可能是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消费观的转变与环境的引导),但是储蓄率依旧高达45%,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去年年底,我国存款总数高达192.2万亿,假使将其换算成人均,落在14亿人的头上也是一笔巨款。

这其中就包括很多存钱不花的人,银行里面的储蓄金每年都在涨,却没见他们怎么花钱,网络流行词汇“隐形穷人”对这一群体形容贴切。

那么为什么在和平发展的年代,温饱也得到了足够的解决,国家层面也出台了多个促进消费的措施,存款额还是如此之高?这一切都与特定时代下,人的心理有关。

二、存钱不花的人在顾忌什么?

这并不是单个,或者少数人出现的行为,这是一个大现象,大趋势,任何一个现象的出现必然与当下的时代发展轨迹密切相关,而人的主观能动性代表着人能选择一部分行为。

换言之,一个人的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观认知的综合性产物。

1.客观原因:社会环境与金钱观

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存钱不花的人大部分是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根深蒂固。 前文我们也看到了贷款与超前消费中年轻人是主力军,毋庸置疑,人均负债12万的年轻人,确实无法存多少钱,他们大多都是“月光族”,工资每个月花,每个月用光。

那么储蓄大军中,80后乃至80后之前的老一辈人则是储蓄主力军,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不同的金钱观缔造了差异化的心理与行为。

集体主义与储蓄行为

首先,大部分习惯于储蓄存钱的人都是老一辈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勤俭持家是主流价值取向,在那个集体主义盛行的时代中,每个人都将自己深深地扎根于集体。

此时的集体,我们可以理解为整个家庭,也可以理解为整个大宗族,他们成长于集体主义盛行的年代中,自幼便受到了相应的文化熏陶,在这种特有的文化环境下,他们的心理,具体到金钱观也是以长远为重,以集体为重。

对集体的敬意以及集体主义教育对他们的影响与同样也表现在现目前的逢年过节的走亲访友中,集体对于老一辈人来说胜过了个人,他们的整体观确实比当下追求自由与个性的年轻人更加浓厚。

因此,储蓄方面也是他们集体观念的表现,对于月光族年轻人来说,他们没有太多的家庭负担,父母的养老也不会过度地依靠他们,因此他们比以前的人有更多的选择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人生。

表现在金钱观上,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深受集体主义影响的那部分人,自觉地将家庭与自我联系得更加紧密,换言之,他们存钱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整个家庭在出现某些需求意外情况时,能够有更多的选择,不至于无钱到窘境。

2.主观原因:多样化需求的满足让人顾忌花钱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却并没有提升大部分人的幸福度,生活压力与竞争压力反倒日渐增加。

任何事情都需要高昂的成本,物质的充裕能够解决80%的难题与困境,于是无数人为了趋避无可预知的风险,开始存钱,一方面是为了支付成本,一方面也是为了抵御风险,这是无可厚非。

金钱的充盈带来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同样呢涉及到了精神层面的享受,其实,对于那些总是存钱不花的人来说,他们只是在寻求一部分安全感需求的满足。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安全需求的满足更多的是被理解为环境安全,没有肉眼可见的危险,更多的是与人们的身体安全与完整度息息相关。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安全也可以理解为从人的心理散发出的一种自信与从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金钱的确重要,金钱能解决无数难题,满足无数需求,能够改善人的处境,日益充盈的钱包代表的是他们的成就,也代表着对环境安全感的一种满足。

因此,无数人存钱不花,是因为钱越来越多会给他们更多的精神上的充盈与愉悦,有的人存钱是为了抵御不可预知的风险,有的人存钱是为了弥补幼年家庭贫困缺失的部分安全感。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廿九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Rawlins, W. K. (1994). Being there and growing apart: Sustaining friendship during adulthood. In D. J. Canary & L. Stafford (Eds.), 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al maintenance (pp. 273-292). San Diego, CA: Praeger Publishers.

下一篇:狗狗绝育多少钱(母狗到底绝育好还是不绝育好)
上一篇:日立中央空调价格一览表(日立中央空调价格一览表一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