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2017年价格走势(2021年草甘膦价格走势)

2023-03-04 14:31:0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5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盛证券,王席鑫、杨义韬)

1. 格局良好,全球草甘膦进入中长期紧平衡

草甘膦是全球市场规模最大的除草剂品种。 草甘膦(N-膦酰基甲基甘氨酸)是一种高效、 低毒、安全的除草剂,由美国孟山都公司于 1970 年开发。 其工作原理为抑制植物氮代谢 酶(EPSPS 合酶)的活性,从而让植物死亡。 而通过基因改造可以生产抗草甘膦的转基 因作物,转入的基因可以让氮代谢酶增加 50 倍,从而抵消草甘膦的作用,农民能够杀死 杂草而不杀死庄稼。 随着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大豆、棉花、油菜、 玉米)的发展,草甘膦的用量逐年增加。

2020 年,全球农药市场规模 608 亿美元,包括了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三大类。 在市 场规模近 4000 亿元的农药市场中,除草剂占比约 40%,2020 年市场规模 240 亿美元。 而草甘膦是世界上运用最广的除草剂,已在 90 多个国家登记,可以用于非耕地除草,也 可用于耐草甘膦性状的多种作物。 2020 年全球草甘膦市场规模 56 亿美元,占全球除草 剂份额 23%,占全球农药份额 9.2%,是全球最大的除草剂品种。


1.1. 复盘草甘膦历史的景气周期

1)2006 年以前:行业逐步打破垄断,价格向下,需求快速增长

1996 年美国孟山都推出耐草甘膦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增长。 1996 年 至 2004 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复合增速高达 65%,草甘膦的市场同步发展。 随 着孟山都的专利于 2000 年到期,我国产能增长加速。 因而全球草甘膦进入量增价跌的 快速成长时期。 1991 年,全球草甘膦原药的平均最终用户价格是 3.4 万美元/吨,1997 年下跌至 2 万美元/吨,2007 年 1 月,草甘膦价格已下跌至 2.6 万/吨。 草甘膦的价格持 续下跌使得人们减少对价高的选择性除草剂的使用,2002 年美国 10%的大豆田使用的 除草剂数量从 11 种减少为 1 种(即草甘膦),奠定其全球第一大农药品种的地位。

2)2007-2008 年:供需两旺、量价齐升

该时期草甘膦历史上最大的一轮景气,价格从约 2 万/吨上涨至最高约 12 万元/吨。 需求方面,1)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上升,2005 到 2008 年复合增速达 9.35%,拉 动了我国草甘膦的出口需求。 2006 年,我国草甘膦产量 17 万吨,其中约 13.5 万吨用于 出口,2008 年我国草甘膦出口需求增长至 24 万吨;2)2007 年全球粮食价格大幅抬升, 2007 年 7 月到 2008 年 3 月,全球大豆价格迅速上涨,期间上涨 99.65%。 草甘膦作为 最主要的农药品种,价格随农产品联动上涨。 供给方面,从 2006 年至 2008 年 8 月,全 球最大草甘膦厂商美国孟山都将其 10 万吨生产线停产,停产产能占孟山都 20 万吨产能 一半。

3)2009-2011 年:新产能上马,价格陷入低迷

快速增长的盈利空间刺激了行业产能的迅速扩张。 2009 年,国内草甘膦产能超过 100 万 吨,而全球草甘膦需求总量仅为 80 万吨,过剩严重。 在金融危机和产能过剩的冲击下, 草甘膦价格于 2010 年 6 月下跌至 1.9 万/吨,多数厂商难以实现盈利。

4)2011-2013 年:行业经历两年出清后,稳步上涨

2012 年,我国出口草甘膦 35 万吨,是全球最大的供给来源(海外孟山都 24 万吨)。 2013 年,受国内全国性雾霾、山东潍坊地下水污染事件、行业安全事故等影响,我国草甘膦 企业开工受限,不少中小企业逐步退出市场,草甘膦的供应能力有一定的缩水;行业经 历两年的低迷,社会库存逐渐消耗,开启了持续两年的稳步上涨行情。

5)2014-2016 年:新一轮供给扩张,需求增速放缓,价格低迷

在价格持续上涨的刺激下,新增产能不断涌现。 2013 年国内新增草甘膦中小产能 15 万 吨,2014 年和邦生物新增 5 万吨。 2014 年,国内实际产量达到 45 万吨,海外孟山都产 能 24 万吨。 而需求方面,我国每年使用草甘膦原药约 5 万吨,全球草甘膦原药需求 50- 55 万吨。 并且,全球转基因作物面积增长开始大幅放缓,2013 至 2016 年,全球转基因 作物种植面积 CAGR 复合增速下滑至 0.87%。 综合因素导致草甘膦价格重新下行。

6)2017-2020 年:供给侧改革,行业格局逐步改善

草甘膦生产过程污染严重,排放大量废水。 2016 年开始我国化工行业供给侧改革,2019 年“三磷”整治,行业新增产能极少,加上部分落后产能退出,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7)2020年6月至今:草甘膦价格由2.09/吨上涨至目前6.28万/吨,累计上涨200.48%; 海外对草甘膦的需求旺盛,拜耳三次调高美国草甘膦制剂产品价格。 我们基于以下原因 认为,草甘膦正在进入相对历史上前两次景气持续时间更长的,高盈利高景气周期。

1.2. 格局良好,全球草甘膦进入中长期紧平衡

我国竞争格局改善,集中度大幅提升。 我国草甘膦最早从 1982 年 3 家发展到 1990 年 10 家、1994 年发展到 18 家、2005 年发展到 40 家。 2007 年底,多数企业产能在 5000 吨以下,最小的 1000 吨,集中度低。 2008 年,我国草甘膦行业 CR3 为 36.8%,CR5 为 51.5%。 2013、2014 年开始,在国家严格的监管下,大批草甘膦产能遭淘汰,再加上行 业已不再审批新增产能,竞争格局逐步改善。 2021 年,全球仅剩余 11 家草甘膦厂商, 多数落后产能已在数次行业衰退周期、环保严格监管中被淘汰。 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目前,我国草甘膦 CR3 已上升至 54.5%,CR5 已上升至 72.1%。


全球集中度高,议价能力强。 全球目前拥有总产能 112.2 万吨,海外方面拜耳具备 37 万 吨产能(IDA 工艺),我国产能 75.2 万吨。 拜耳过去曾是草甘膦行业的寡头,在本世纪 第一个十年占据全球超过 50%产能。 目前,全球草甘膦 CR2=49.0%、CR3=62.4%,拜 耳、兴发、福华等寡头对行业上下游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

供需格局改善,全球草甘膦进入中长期紧平衡。 2009 年,我国草甘膦拥有草甘膦产能 103 万吨,产量 49 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 50%,价格也曾经到达冰点 1.8 万/吨,行业 毛利率仅 3.35%。 而后,行业经历了持续的产能出清、集中度提升的过程。 根据卓创资 讯,2017 年我国草甘膦产能为 93.7 万吨,2021 年已削减至 75.2 万吨。 同时,随需求 增长,产量持续提升,开工率由 2017 年 54%大幅上升至 2021 年 79%。 与此同时,社 会库存自 2019 年底开始迅速下行,2022 年 3 月,我国草甘膦月度社会库存相比 2019 年 10 月下降了 89%,也体现了行业供需格局的稳步好转。 由于草甘膦供给端政策审批 限制严格,后续行业已披露新增产能仅兴发集团 5 万吨,行业良好的供需格局得以维持, 全球草甘膦进入紧平衡时代。 再加上海外拜耳美国、巴西等地工厂开工多次出现不可抗 力,供需格局、竞争格局支撑全球草甘膦进入中长期紧平衡。


2. 全球农产品高景气,草甘膦价格联动强势

2.1. 粮食安全重要性凸显,叠加地缘政治因素农产品强势上涨

人口增长与耕种面积的不适配,粮食安全重要性凸显。 过去 70 年,全球人口增长超过 50 亿,且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耕地面积仅从 12 亿公顷增长至 15 亿公 顷,耕地面积增速远低于人口增速。 这导致了人均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 1961 年,全球 平均耕地面积为 0.36 公顷,2018 年已下降至 0.18 公顷。 我国以世界 7%的耕地面积养 育了全球 20%人口,2018 年人均耕地面积 0.09 公顷低于世界平均,病虫害压力不断加 大,农业生产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同时,我国部分粮食供给高度依赖进口,且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 2021 年,我国大豆、 玉米进口依存度分别高达 85.9%、49.8%。 其中大豆进口依赖度较高,进口国主要为美 国、阿根廷、巴西,三国合计占进口量 94%。 我国为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保 障粮食安全问题,对转基因作物与农药的需求应运而生。


2020 年开始,受到全球性货币宽松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2020 年开始, 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经历了一轮价格上行,2020 年 1 月国内玉米、大豆现货价分别约 1900、3500 元/吨,截至 2022 年 4 月价格分别上涨至 2800、5700 元/吨,涨幅分别为 47%、63%。 本轮粮食涨价原因主要包括:全球疫情导致生产环节、运输环节受限;生 猪存栏量走高,饲料需求增长;全球性货币宽松带来玉米、大豆等大宗产品价格上涨。

地缘政治影响下,全球农产品景气度持续。 乌克兰被誉为“欧洲粮仓”,农作物种植面积 大且农产品种类丰富。 产量方面,根据 USDA 数据,乌克兰葵花籽油全球第 1、玉米全 球第 6、大麦全球第 6、小麦全球第 9、大豆全球第 9。 出口方面,乌克兰玉米、大麦、 小麦、葵花油出口量占全球总出口市场约 16%、10%、9%、42%,而乌克兰与俄罗斯 玉米、大麦、小麦、葵花油总计出口量占全球约 18%、20%、23%、63%,在全球农产 品出口市场有着重要的地位。 受俄乌战争因素影响,包括玉米、大豆、小麦在内的农产 品的出口受到较大程度影响。 由于农产品之间存在一定替代关系,预计未来国际农产品 价格将持续维持强势。


农产品的高景气带来下游对农药价格更强的承受能力,亦助于提升农民种植热情。 历史 上,农产品与草甘膦价格关联度较高。 分析原因,首先,农产品高景气,会带来下游对 农药价格更好的承受能力,利于农药价格维持强势,草甘膦作为最大的农药产品将充分 受益。 其次,当农产品价格高时,农民种植热情高涨。 2020 年 6 月至今,草甘膦价格由 2.09/吨上涨至目前 6.28 万/吨,累计上涨 200.48%。 我们认为,未来在良好的行业格局 下,叠加农产品高景气,草甘膦将进入新一轮有持续性的景气周期。 (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2. 转基因作物推广提升草甘膦需求空间

草甘膦和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是减少虫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基因改造生产抗草甘膦的转 基因作物,农民能够杀死杂草而不杀死庄稼,是减少粮食虫害,增加单位耕地产出的重 要手段。 EPSPS 是草甘膦作用于植物产生抑制的关键性合成酶,草甘膦的工作原理为抑 制植物氮代谢酶(EPSPS 合酶)的活性,从而让植物死亡。 因其对 PEP 亲和性较好且高 抗草甘膦,转 CP4-EPSPS 基因的植物对草甘膦具有较高的抗性,当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 广的是来自根癌农杆菌 CP4 菌株的 EPSPS。 1983 年,孟山都和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从土壤农杆菌分离到高耐草甘膦的 CP4 菌株;1986 年,孟山都将 CP4-EPSPS 基因导入大 豆基因组中,成功育成了抗草甘膦新品种;1996 年,世界首例耐草甘膦大豆 GTS-40-3- 2 商业化。


我国进口依存度持续攀升的大豆和玉米,是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也是草甘膦在全球最 大的需求来源。 大豆和玉米是主要的转基因作物品种,也是草甘膦最大的下游应用作物。 转基因大豆是种植范围最广的转基因作物品种,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为主。 该大豆 1996 年获准进行商业化种植。 2018 年全球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达到了 9.590×107km2, 相比 1996 年增长超过 100 倍;我国每年玉米田草害面积达 2667 万 hm2,占播种面积超 过 70%,可造成玉米减产 20%至 30%,严重地块达 40%。 2018 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 植面积的 30.7%为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高达到 5890 万 hm2。 2005 年,美 国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已占美国大豆总种植面积 87%。 目前有 6 种主要的抗草 甘膦作物:大豆、玉米、棉花、油菜、苜蓿和甜菜。 2015 年 1.8 亿 hm2 转基因作物以抗 草甘膦转基因作物为主,抗草铵膦转基因作物为辅,世界草甘膦约 56%用于抗草甘膦作 物。

在我国推广转基因作物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有望进一步打开草甘膦需求空间。 由 于转基因作物的新品种持续研发、商业化推广,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长,2019 年已达到 1.9 亿公顷。 2014 年开始,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开始放缓,核心原因 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转基因渗透率接近饱和。 美国 HT 大豆、HT 棉花、BT 棉花、BT 玉米、 HT 玉米 2020 年渗透率分别为 94%、91%、88%、82%、89%。 而我国过去转基因作 物增长缓慢,2019 年种植面积近 320 万公顷,占全球 1.7%,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转基 因作物的主要品种是大豆和玉米,我国大豆、玉米进口依存度持续攀升,尤其大豆进口 依存度已达到近 85%。 因此,推广转基因作物,对于保障粮食饲料安全供应意义较大, 能有望进一步带动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提升草甘膦需求。 此外,替代百草枯 亦能增加草甘膦需求。


3. 生产工艺对比:一体化的 IDA 路线综合优势显著

3.1. 三种草甘膦主流生产工艺的流程

草甘膦包括甘氨酸法、IDA 法两种工艺。 其中 IDA 工艺由美国孟山都公司于 1971 年创 制成功,我国沈阳化工研究院于 1973 年研制甘氨酸合成路线成功。 IDA 路线-氢氰酸工艺:2006 年至今,由于国内氢氰酸合成技术的进步、IDAN 合成技 术取得突破,IDA 法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

IDA 路线合成草甘膦先要生成中间体 IDA, 然后再与三氯化磷、甲醛生成双甘膦后,经氧化生产成草甘膦。 根据合成 IDAN(亚氨基 二乙腈)方式的不同,IDA 法又可细分为氢氰酸工艺和二乙醇胺工艺。 其中,氢氰酸工 艺先由天然气和硫酸合成氢氰酸,再由氢氰酸合成羟基乙腈,进而合成 IDAN。 IDA 工艺 具备产品纯度高,且易于出口到欧美市场等优势。 然而氢氰酸剧毒,操作难度大,用氢 氰酸生产 IDA 存在一定技术壁垒。


IDA 路线-二乙醇胺工艺:二乙醇胺工艺由二乙醇胺和烧碱直接合成 IDAN(亚氨基二乙 腈)。 该工艺使用有效催化剂可使二乙醇胺转化率达 99%,IDA 的收率可达 90%以上, 产品质量高、操作环境好、便于规模发展。 该工艺对环境友好,技术先进成熟,易于向 欧美市场出口,但 2004 年底二乙醇胺反倾销后,成本大幅提升。

甘氨酸路线:该路线以甘氨酸、亚磷酸二甲酯作为主要原材料,又可细分为两种。 一种 是以氯乙酸、氨为原料的氯乙酸氨解法,另一种是以甲醛、氰化钠或丙烯腈装置副产的 氢氰酸为原料的施特雷克法。 氯乙酸氨解法不仅工艺流程复杂,生产成本较高,而且该 工艺产生大量富含氯化铵和甲醛的废水,环保处理费用较高,在国外已基本淘汰。 而国 内现有甘氨酸生产厂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基本上都是氯乙酸氨解法。


3.2. 环保对比:IDA 路线三废排放更少

草甘膦在生产及使用伴随甲醛、可溶性盐、磷的污染。 草甘膦是发改委限制投资项目, 未来行业无明显新增产能。 草甘膦被限制生产的主要原因来自污染,其主要污染成分包 括甲醛与可溶性盐。 另外,磷的排放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目前草甘膦生产过程中磷元素的利用率为 60%~65%,剩余部分进入到母液中,未经处理地排放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 染,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废液处理能力和水平成为制 约行业供应的核心问题。 因此,环保投入已经成为草甘膦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氨酸路线“三废”排放大,每生产 1 吨草甘膦副产废液约为 5 吨,甘氨酸生产过程中 也产生废水、VOCs 等污染物,同样会因环保问题而涨价并传导至下游。 根据《化学工业》 数据,甘氨酸法草甘膦三废或副产物数量高达 13 种,包括废气(氯化氢、氯甲烷)、废 水(亚磷酸、甲醇、甲缩醛、草甘膦、磷酸盐、氯化钠、氯化铵等),其中 5 项来自亚磷 酸二甲酯工序、2 项来自甲醇回收工序、2 项来自母液浓缩工序、4 项来自其他工序。

相比之下,IDA 法草甘膦三废或副产物数量仅 7 种,主要包括尾气(HCN、氨、氯化氢)、 废水(有机腈类、双甘膦、甲醛、氯化钠等),其中 4 项来自 PMIDA 工序、3 项来自其 他工序。 处理量少,易处理和综合利用。 另外,甘氨酸的合成对环境也有污染。 虽然氯乙酸氨解法原料易得、工艺简单,但反应 时间长,并且除去反应中产生的氯化铵比较困难,产品质量较差、精制成本高。 作为催 化剂:乌洛托品回收困难,造成环境污染。 每生产 1 吨甘氨酸产品将产生 3 吨以上的废 水。 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包括剧毒的甲醛和氯乙酸、二氯乙酸等。


从母液污染物含量看,双甘膦母液甲醛、草甘膦含量较高(1-1.5%草甘膦、3-4%甲醛); IDA 法草甘膦母液双甘膦、甲醛含量较高(1-1.5%双甘膦、2-3%甲醛);甘氨酸法草甘 膦盐及有机物含量较高(2%亚磷酸、15-18%氯化钠、2.5%增甘膦、1.5%甘氨酸、2% 其他有机物)。 对比两大草甘膦路线,IDA 法母液污染物含量相对较低。

3.3. 成本对比:一体化的 IDA 路线更具竞争力

随着草甘膦价格的上涨,行业盈利迅速提升。 截至 2022 年 4 月 14 日,草甘膦行业毛利 润为 2.50 万/吨,行业毛利率为 39.87%。 同时,2020 年 6 月开始,随着草甘膦主要原 材料的上涨,草甘膦成本出现了一定上调。 目前草甘膦行业成本(甘氨酸法)约 3.7 万 元/吨,较往年约 2 万元/吨成本有一定上浮。

甘氨酸/IDAN、黄磷是草甘膦的主要原材料。 甘氨酸法生产草甘膦,主要原材料包括了 甘氨酸、黄磷、甲醇、多聚甲醛、液氯。 以黄磷、甘氨酸为主,合计占比约 75%;IDA 路线生产草甘膦原材料包括 IDAN(亚氨基二乙腈)、黄磷、烧碱、甲醛、液氯等,其中 以 IDAN、黄磷为主,合计占比约 83%。


3.3.1. 甘氨酸路线草甘膦成本分析

景气高点时,配套甘氨酸厂商将享有显著增厚的利润空间。 历史上,甘氨酸法草甘膦历 史上成本波动较大,主要来自于黄磷、甘氨酸价格的上涨:甘氨酸方面,草甘膦是甘氨 酸主要的下游应用,占比 92%。 历史上,草甘膦的高景气往往会对主要原材料甘氨酸有 较强拉动。 在目前价格下,自产甘氨酸厂商(如乐山福华)相对于需外购甘氨酸的厂商 具有约 2300 元/吨的成本优势;在 2021 年 12 月初,草甘膦价格达到年内高点 8.03 万 元/吨的时候,自产甘氨酸厂商相比未配套厂商具有约 7500 元/吨的成本优势。 在产业链 高景气时,一体化厂商利润增厚显著。

磷化工品涨价背景下,配套磷矿、黄磷带来可观优势。 黄磷方面,生产一吨黄磷需要耗 电 14000kWh,属于高能耗化工品,在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受到国家严格限制新增产能。 预计将具有较过去更高的价格中枢。 另外,草甘膦占黄磷下游需求比重 29.6%,草 甘膦景气对黄磷价格亦有拉动。 目前,黄磷行业毛利率约 22%,自产黄磷厂商(如兴发 集团)相对于需外购黄磷厂商具备约 2600 元/吨成本优势,若自身拥有磷矿将额外拥有 约 1000 元/吨成本优势;在 2021 年 12 月初,草甘膦价格达到年内高点 8.03 万元/吨的 时候,自产黄磷厂商相对于需外购黄磷厂商具备约 3600 元/吨成本优势。


3.3.2. IDA 路线草甘膦成本分析

IDAN 是影响 IDA 路线变动的核心,一体化厂商优势显著。 IDA 路线成本的黄磷部分与 甘氨酸路线近似,因而配套黄磷、磷矿的磷化工厂商同样具备成本优势。 与甘氨酸近似, IDAN 容易在草甘膦高景气时被拉动同步涨价。 在本轮草甘膦景气中,IDAN 价格由过去 约 1 万元/吨上涨至目前 2.7 万元/吨,造成草甘膦厂商成本的大幅上浮。 IDA 的主要原 材料包括氢氰酸,以及甲醛、盐酸、烧碱,其中氢氰酸是主要原材料,占比 83%。 在 IDA 路线中,若能具备氢氰酸-羟基乙腈-IDAN-IDA 一体化生产能力,将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

3.3.3. 成本结构对比:一体化的 IDA 厂商最具原材料成本优势

对比成本结构,一体化的 IDA 厂商最具成本优势。 仅考虑原材料配套,未考虑循环产业 链带来的成本优势,目前,行业中大约有六种成本结构:1)自产氢氰酸-羟基乙腈-IDANIDA 的一体化 IDA 路线厂商(和邦生物);2)配套磷矿、黄磷及配套甘氨酸的甘氨酸路 线厂商(兴发集团);3)自产甘氨酸的甘氨酸路线厂商(乐山福华);4)未配套原材料 甘氨酸路线厂商;5)未配套原材料的 IDA 路线厂商;6)采用二乙醇胺工艺的 IDA 路线 厂商(扬农化工),因未获得公开的二乙醇胺工艺单耗数据,因此暂不作该工艺成本对比。

在甘氨酸路线中,主要原材料为甘氨酸、黄磷、烧碱、甲醇、多聚甲醛。 若可以外购醋 酸、液氯自产氯乙酸、再实现甘氨酸自产(例如乐山福华),则可节约成本约 3000 元/吨; 若配套磷化工产业链,实现磷矿-黄磷-草甘膦一体化产业链,则可节约成本约 5800 元/ 吨;在 IDA 路线中,若可实现从氢氰酸开始到羟基乙腈、IDAN、IDA 的中间体全自产, 可实现行业最具竞争力的原材料成本结构,在当前价格下原料成本约 2.76 万元/吨。

实现氢氰酸-IDAN-双甘膦全产业链配套具备一定壁垒。 2018 年,全球氢氰酸总产能约 220 万吨/年。 其中直接法生产氢氰酸的产能占 70%,丙烯腈副产法占 30%。 杜邦是全 球龙头,占全球总产能 20%,Koch、赢创德固赛、SNC Butachimie 产能占比达 56%。 一方面,氢氰酸投资较大,建设一套 1 万吨/年的安氏法单套反应装置,工艺设备投资约 需 1 亿元。 天然气是安氏法氢氰酸中占比最大的原材料,我国四川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 源。 因此,我国安氏法氢氰酸装置集中在该地区。 此外,氢氰酸剧毒,操作难度大,用 氢氰酸生产 IDA 存在一定技术壁垒。


海外厂商采用 IDA 工艺,我国以甘氨酸路线为主。 目前,国外拜耳为 IDA 工艺,国内目 前以甘氨酸法为主。 全球草甘膦产能共 107.2 万吨,其中,我国草甘膦产能共 70.2 万吨, 其中甘氨酸法产能 50 万吨、IDA 法产能 20.2 万吨。 海外方面,拜耳 37 万吨产能为 IDA 法,在美国、巴西基地配套了双甘膦产能。 在我国甘氨酸法草甘膦厂商中,兴发集团配 套从磷矿到黄磷的一体化磷化工产业链,拥有最具优势的甘氨酸路线成本。 乐山福华(拟 被江山收购)配套 4 万吨甘氨酸。 其余甘氨酸法草甘膦生产商均需外购甘氨酸、黄磷。

在我国 20.2 万吨 IDA 法的草甘膦厂商中,扬农化工采用二乙醇胺路线,其余厂商均采 用氢氰酸路线。 其中,和邦生物实现了关键中间体自产,经我们测算,生产成本约 3.2 万 /吨,优势显著。 (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 投资分析与重点公司分析

4.1. 对行业的核心观点,后续景气度研判

我们通过复盘近年来,包括本轮涨价在内的,历史上数轮草甘膦的景气周期,寻找出草 甘膦历史上价格上涨的因素包括:竞争格局和供需格局的改善、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的 增长(主要影响行业需求量)、农产品价格的景气度(主要影响涨价空间)。 受我国日趋 严格的环保监管制约,未来行业新增产能极少,仅兴发集团新增 5 万吨,行业供给、竞 争格局有望维持在良性区间。

需求方面,在玉米、大豆进口依存度持续攀升的背景下,我国以玉米、大豆为主要品种 的转基因作物的推广,有望带来新增需求。 加上百草枯替代、南美垦荒亦将带来新增需 求。 并且,短期内受到地缘政治影响,全球粮食价格预计将高位整理,有望联动带动草 甘膦价格高位。 中长期,随着全球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将成为发展农药及 转基因作物的持续驱动力。

4.2. 和邦生物:一体化盐气化工龙头,双甘膦扩产巩固全球龙头地位

和邦生物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盐气一体化龙头,公司自身拥有 9091 万吨磷矿以及 9800 万 吨盐矿资源储量,并立足四川地区区位优势,以天然气为原材料延伸至联碱、双甘膦/草甘膦、蛋氨酸、玻璃,现已经完成了在化工、光伏两大领域的布局。 截至 2021 年年报, 公司拥有联碱(纯碱+氯化铵)产能 110 万吨、双甘膦 15 万吨、草甘膦 5 万吨、蛋氨酸 7 万吨、建筑玻璃 46.5 万吨。 受益于良好的费用控制,公司完全成本领跑行业,净利率 显著领先同行。 短期内,公司原主业供需格局良好,维持高景气。 中长期,公司将光伏 材料作为下一个集中发力点,2022 年集中投产后有望提估值、促成长。

2022 年 4 月 19 日,公司公告拟建设 50 万吨双甘膦产能,投产后有望凭借产业链一体 化优势、工艺环保优势,双甘膦投产后将进一步巩固其全球龙头地位。


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四川省天然气 资源丰富,公司立足四川省区位优势,以价格有竞争力的天然气为核心原材料,经过数 年时间不断完善,构建出了天然气-氢氰酸-羟基乙腈-IDAN-IDA-双甘膦-草甘膦完整的一 体化产业链。 并配套磷矿,对冲磷化工产业链产品涨价带来的黄磷采购成本上行。 并且, 公司草甘膦产业链中的氢氰酸、甲醇等中间环节原料与公司蛋氨酸等其它产品板块形成 了良好的协同效益。 完整的产业链一方面为公司带来成本优势,根据我们测算,目前公 司草甘膦生产成本低于 3.3 万元/吨,竞争力强。 另一方面,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能在全球 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的背景下,稳定成本端的波动,增强业绩的确定性。

4.3. 兴发集团:磷化工龙头,甘氨酸路线草甘膦成本引领者

公司是我国磷化工龙头企业,拥有从磷矿到黄磷、草甘膦的一体化磷化工产业链。 公司 拥有采矿权的磷矿资源储量约 4.29 亿吨,拥有磷矿石产能规模 415 万吨/年,并在建后 坪磷矿 200 万吨/年采矿工程项目,计划 2022 年下半年建成投产。 公司拥有黄磷产能超 过 16 万吨/年,精细磷酸盐产能约 20 万吨/年。 公司控股子公司泰盛现有 18 万吨/年草 甘膦产能(含其全资子公司内蒙兴发 5 万吨/年产能),规模居国内第一。 内蒙兴发目前 在建 5 万吨/年草甘膦产能,计划 2022 年三季度建成投产,届时公司草甘膦产能将扩大 至 23 万吨/年。

公司草甘膦业务具备显著的原材料配套优势,主要表现在:自身配套 10 万吨/年甘氨酸 产能;本部及子公司拥有规模化的黄磷产能,能够就近供应;宜昌园区内有机硅装置副 产的盐酸,也是草甘膦生产所需原料。 此外,有机硅装置可以有效消耗泰盛公司生产草 甘膦副产的氯甲烷,既降低了环保风险,又带来了经济协同效益。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 掌握了先进的草甘膦生产工艺、环保治理技术。 2021 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 236.07 亿元, 同比增长 28.8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 42.47 亿元,同比增长 583.58%。


4.4. 江山股份:打通两种草甘膦工艺的农药龙头

江山股份有 60 多年的农药生产历史,主要从事以除草剂、杀虫剂为主的农药产品,是国 内四大草甘膦生产企业之一,拥有草甘膦产能 7 万吨/年,其中甘氨酸路线产能 3 万吨/ 年,IDAN 路线产能 4 万吨/年。 此外,公司拥有的农药品种有草甘膦、甲草胺、乙草胺、 丁草胺、(精)异丙甲草胺、敌敌畏、敌百虫、氯噻啉、烯啶虫胺、二嗪磷等原药以及制 剂产品,农药制剂品种包括水剂、乳油、水乳剂、水溶性粒剂、水分散粒剂等;基础化 工产品包括烧碱、氯气、氢气、高纯盐酸、饮用水级次氯酸钠等;新材料包括纳米粉体 及纳米保温材料、阻燃剂等;化工中间体包括亚磷酸、亚磷酸二甲酯、亚磷酸三甲酯、 三氯化磷、三氯氧磷、三氯乙醛、氯甲烷等,综合看,形成了丰富的化工产品结构。 原 材料配套方面,公司拥有双甘膦生产能力,需外购甘氨酸、亚氨基二乙腈(IDAN)。


4.5. 新安股份:“氯循环”产业链设计形成一定成本优势

公司是我国有机硅龙头,现有有机硅甲基单体产能 49 万吨/年(折合硅氧烷产能约 25 万 吨),其中 80%用于自用生产下游有机硅终端产品。 2021 年,公司硅基材料板块实现营 业收入 43.57 亿元,同比增长 72.44%,毛利率 47.42%,盈利能力强劲。 上游原料配套 方面,公司位于云南盐津 8000 万吨储量的硅矿一期项目已达产。 此外,公司在原有 10 万吨工业硅基础上,落实四川平武 6.5 万吨工业硅建设项目,完成云南景成硅业 5.4 万 吨工业硅收购项目,实现了工业硅完全自给。 随着项目逐步落地,公司工业硅产能将达 30 万吨以上。 同时公司与乐山协鑫共同投资建设首期 20 万吨/年工业硅粉,拓展与光伏 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

公司有草甘膦原药产能 8 万吨,年产量约 8.5 万吨,每年另外购部分原药用于制剂生产, 年销售量折合草甘膦原药近 10 万吨。 农药板块,公司形成了以草甘膦为主导,草铵膦、 敌草隆为补充的除草剂,以毒死蜱为代表的杀虫杀菌剂,以信息素、性诱导剂为代表的 生物防控产品等多系列协同发展的产品群。 公司的草甘膦和有机硅业务能形成协同效应, 运用草甘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氯甲烷,进行有机硅生产,独特的“氯循环”产业 链设计形成了一定成本优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

精选报告来源:。 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下一篇:dnf背包扩展价格(dnf仓库扩展价格)
上一篇:香槟酒多少钱(香槟酒多少钱一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