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023-03-04 03:37:3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5

扁鹊见蔡桓公战国时期韩非子所作散文

《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 意在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 作者在阐释道理、叙写过程中,赞颂了扁鹊之神智而鞭挞了蔡桓公的固执、愚顽,简单的语言传达,无繁复累赘,无咬文嚼字,实为佳作。

作者

韩非子

作品名称

扁鹊见蔡桓公

创作年代

战国末期

作品出处

《韩非子·喻老》

外文名称

Bian Que see the Duke

作品别名

扁鹊治病(人教社四下语文)

文学体裁

散文

作品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

创作背景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 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着书立说、聚众讲学。 “时代造英雄”,这样的时代要求当时的作家的着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本文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这样丰富的内容,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这也体现了时代对作家的要求是如此严格。

注释译文

注释

1.扁鹊(què):战国时医学家。 姓秦,名越人,鄚(mò)(今河北任丘市)人,他是扁鹊学派的传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沿用他师傅的名字来称呼他,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 扁鹊学派的最后传人是宋代的窦材,著有《扁鹊心书》,他曾说,历史上有三个扁鹊,“上古扁鹊者,扁鹊也;中古扁鹊者,秦越人也;当世扁鹊者,大宋窦材是也。 ”

2.蔡桓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

3.立:站立。

4.有间(jiān):一会儿。

5.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 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6.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7.恐:恐怕,担心。

8.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 君王自称。 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 在文中译为“我”。

9.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好(hào),喜欢。 (另解:好(hào),习惯。 医生习惯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 读法: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医生。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好(hào),习惯。 治,医治。 不病,没有病。 (自古上工治未病。 )以,以之,用以。 为,作为。 功,功绩,成绩。 )

10.肌肤:肌肉。

11.将:要。

12.应:答应,理睬。

13.居:用于表时间的词语前,表示已经经过的时间。

14.居十日:待了十天。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 在文中译“过了”。

15.益:更,更加。

16.望桓侯而还(xuán)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还,回转,调转。 走,小步快跑。

17.故:特意。 (另解:于是。 )

18.汤熨: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汤熨,中医治病的方法之一。 汤,用热水或药水敷治。 这个意义后写作“烫”。 熨,用粗盐或艾草等东西外用热敷。

19.及:达到。

20.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用砭石制成的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

21.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齐,调配,调剂。 这个意义后写作“剂”。 22.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 司命,传说中掌管生命的神。 属,隶属,管辖。 23.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 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22.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 无请,不再请求。 是以:以是,因此。 (另解:请,询问。 )

23.使:指使,派人。

24.索:寻找。

25.遂(suì):于是,就。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 ”蔡桓公说:“我没有病。 ”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 ”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不理睬。 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 ”蔡桓公又没有理睬。 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问他。 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用药物、热水敷治就可以治好;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 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

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 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作品鉴赏

从首句到“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原因和主要人物,点出了桓侯“讳疾忌医”的主题。 文章以“扁鹊见蔡桓公”一句交待了故事的两个主要人物:扁鹊姓秦名越人,医术高超;蔡桓公即下文所称的桓侯,是当时蔡国的国君。 扁鹊首次指出桓侯患有疾病,不过此时病症还停留在表面,加以治疗就能防止其恶化。

“立有间”三字不仅简明扼要地写出了扁鹊对病人的诊治过程,还表现了扁鹊高超的医术——仅凭片刻之间的观察,就能指出症结所在。 桓侯对扁鹊的警告不以为意,甚至认为他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 桓侯否认自己有病,并认为医生都喜欢治疗那些原本健康的人,以此来当做自己的功劳。

从“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悦”,承接上文,故事情节得到进一步发展扁鹊十日后再次觐见桓侯,他说桓侯的病情已经深入肌肤,如不加以治疗,将深入身体内部。 但是桓侯对扁鹊的话仍然置之不理。 “复见”、“居十日”交待了桓侯病情深入的过程,扁鹊没有放弃劝谏桓侯,体现了医者父母心的负责态度。 “君之病在肌肤”一句印证了前文“不治将恐深”的推断。 尽管扁鹊善言劝诫,但桓侯还是不予理睬,甚至表示出不满。

又“居十日”,桓侯的病从肌肤发展到了胃肠,扁鹊的论断进一步得到验证,如果不加以治疗,病情将会持续加重。 但扁鹊劝说桓侯依然无果,桓侯对他三番五次指出自己身体患有疾病感到不悦。 桓侯患疾渐深,渐入不治之境,这一情节为下文的转折做好了铺垫。

第四段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情节急转的开始。 扁鹊远远望见蔡桓侯,转身就走,这一幕情景使文章陡生紧张感。 扁鹊一改之前耐心进谏的态度,说明桓侯的病已经无药可救。 桓侯见扁鹊“还走”,十分不解,让人前去询问,扁鹊道出桓侯患病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相关治疗方法:病在表皮时,热敷即可治疗;病在肌肤,针灸可以治疗;病在肠胃,汤药可以治疗。 而现在,病已深入骨髓,是“司命之所属”,就连扁鹊也无可奈何。

故事最终结局是桓侯不治而亡、扁鹊逃秦。 情节到此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文章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抨击了统治者迁怒和诿过百姓的丑恶行径。

此文以桓侯病情发展为主线,结构流畅紧凑、跌宕有致,逐步将说理推进。 作者采用三迭式手法,通过描写扁鹊的多次谏劝深化了主题。 另外,扁鹊的反复劝说与桓公不以为意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不费矫饰之功便刻画出人物的不同特点:扁鹊尽心负责、医术高明,而桓公骄横自大、不知变通。

作者简介

韩非(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参考资料

1.扁鹊见蔡桓公·古诗文网

下一篇:山丹马(山丹马场简介)
上一篇:上海哔哩哔哩电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