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瑛(陈慧瑛的外祖为什么不回国)

2023-03-04 03:28:5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7

陈慧瑛福建省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文联副主席

陈慧瑛,女,1946年生于新加坡星岛,归侨,祖籍福建厦门。 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

中文名

陈慧瑛

别名

莺儿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新加坡

出生日期

1946年月日

毕业院校

厦门大学中文系

职业

作家、诗人

代表作品

《无名的星》、《芳草天涯》、《陈慧瑛散文选》

主要成就

文化传播、侨台立法、引进捐赠等

性别

人物经历

新加坡(俗称星岛,也称狮城、星洲)归侨、祖籍福建厦门。 196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 历任厦门日报社文艺编辑、主任编辑、全国侨联委员等。

头衔

陈慧瑛多次出访东南亚及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基斯坦、港、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 是美国ABI、英国BIC两个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美国东洛杉矶学院名誉教授、加拿大蒙特利尔市荣誉市民、美国《中华时报》中国代表、香港《文学报》驻厦记者、香港《中国企业导报》副主编、《世界日报》驻中国记者等。 先后被评为全国“侨界十佳”、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厦门市劳动模范、厦门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福建省优秀作家、全国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参加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并获世妇会组委会“特别嘉奖令”。 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重要作品

著有作品集《梅花魂》、《无名的星》、《一花一世界》、《展翅的白鹭》、《月是故乡明》、《厦门人》、《南方的曼陀林》、《生命的田园》、《芳草天涯》、《神奇的绿岛》、《春水伊人寄相思》、《此情此心》、《竹叶三君》、《随缘》、《归来的啼鹃》、《陈慧瑛散文选》等17部,发表诗文3000余篇,600余万字。

获奖情况

《旧邻》、《良宵》等300余篇作品选入大、中学教材和150余种文集。 《无名的星》获1989年全国优秀散文集大奖,《梅花魂》、《竹叶三君》、《寄远》等98篇作品获国内外文学奖

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理事,第四届全国侨联委员,省人大代表,中华诗词学会福建理事,福建省文联委员,省作协主席团成员,厦门市美学会副会长,厦门市专家协会理事,厦门市宝石协会会长,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中心、美国国际名人协会会员暨咨询委员会委员。 已出版《无名的星》《芳草天涯》《陈慧瑛散文选》等16部著作。 《无名的星》获中国作协主办的1969~1989年全国优秀散文集大奖。 并有《梅花魂》《寄》等98篇作品和两部著作在国内外获奖,有《旧邻》《竹叶三君》等300余篇作品入选中外150多种文集和大中学教材。 连任三届市人大常委、侨委主任以来,在落实党的华侨政策保护侨益、侨台立法、引进捐赠、落实宗教政策、保护历史文化古迹、促进特区繁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先后被评为市、省、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全国"侨界十佳"、"市劳动模范",市、省优秀专家。 近12年来,一直从事侨务工作。 几年来,带领本委与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成功地制订了《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厦门市归侨侨眷权益保障条例》等。 1993年被国务院授予"为文学艺术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称号,1995年光荣地出席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并被大会授予"成绩显著"特别嘉奖令。 著有作品集《梅花魂》《无名的星》《终极三国》《一花一世界》《展翅的白鹭》《厦门人》《南方的曼陀林》《生命的田园》《芳草天涯》《神奇的绿岛》《春水伊人寄相思》《此情此心》《竹叶三君》《随缘》《归来的啼鹃》《陈慧瑛散文选》等17部,发表诗文3000余篇,600余万字。

1983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其“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1989年散文集《无名的星》荣获中国作协“全国(七十年)优秀散文集”大奖;1989年荣获国务院侨办及中国侨联等授予“全国侨界十佳”及“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称号。 1993年国务院授予其“为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优秀专家称号。 1995年荣获联合国“世妇会”中国组委会颁发的“为世界第四届妇女大会作出特殊贡献”的特别嘉奖证书。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业绩载入《世界名人录》(美)《世界妇女名人录》《世界优秀知识分子名人录》(英)等辞书。 1999年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

佳篇赏析

《梅花魂》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 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 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 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中国去!”

“干吗要回去呢?”

“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可是,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便问妈妈:“外公走吗?”

“外公年纪太大了......”

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 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 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 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 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注:此文已选入:

北京课改版六年级下册第19课。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4课。

康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17课。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24课。

《彩色的翅膀》

一场暴雨刚刚过去,碧空如洗,海面上波涛起伏。 船有节奏地前后晃荡着。 陪我同船前往宝石岛的,是个矮墩墩的战士,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姓高,刚从黑龙江回来。 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 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为了调节一下沉闷的气氛,我有意地同他开玩笑:“我猜这只纸箱里,一定装着好吃的东西。 从家乡带来的吧?”小高淡淡地一笑:“不,不能吃。 ”“我才不信呢!”我一副认真的样子,“快公开吧,让我也尝尝。 ”小高有点急了:“真不能吃。 里面装的是一些小昆虫,蝴蝶呀什么的,一打开就飞跑了。 ”从没听说过战士探亲回来带这种东西的。 我正想问个水落石出,可是小高的嘴唇又闭紧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 我知道晕船是什么滋味,便打住了。 傍晚,船把我们送到宝石岛。 当岛顶的灯塔放射出雪亮的光芒的时候,观察通讯站站长拉着我,说:“走,参加我们的晚会去。 ”这真是个特别的晚会。 黑板上用仿宋体写着“尝瓜会”三个大字,小讲台的白瓷盘里放着一个大西瓜。 站长右手托起那个大西瓜,笑呵呵地说:“同志们,这是我们岛上结的第一个西瓜。 今晚,我们开个尝瓜会表示庆祝,大家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 ”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了解到这个西瓜不平常的来历。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宝石岛上,建立起这个新的阵地。 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春天,站长和战士们撒下了几颗西瓜子。 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还开了一朵朵小黄花。 可是到了收获季节,竟连一个小瓜也没结。 有些战士灰心了,撅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是水浇得不够,是肥施得不足,还是土壤根本不行?一位雷达兵懂一些农业知识,他找到了答案:西瓜开了花要授粉。 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 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 经他一说,大家才明白了。 瓜秧开了花,他们仔仔细细地给每一朵雌花都进行了人工授粉。 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 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大石头后边的一根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 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敢马虎。 奇迹终于出现了,这个岛上成熟了第一个西瓜。 站长把大西瓜切成薄薄的小片,盛在白瓷盘里,送到每一个战士眼前。 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我推推坐在身旁的小高,笑着说:“你那个纸箱的秘密,现在该公开了。 ”小高说:“你早就明白了嘛。 ”“这么说,你真想让那些蝴蝶呀什么的在这里安家?”小高点点头告诉我,晚饭以前,他已经把纸箱里的小昆虫全放了。 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第二天我醒来时,天已经放亮了。 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注:此文已选入: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课。

亲属成员

新加坡著名的富商、爱国华侨洪镜湖先生。

光明教育基金会(YayasanCahaya)属下的光明小学是间公立国民小学和幼稚园。 前身是培本小学。 培本公立小学始建1920年,由甘光区大众出钱出力,校舍是板屋亚答顶,校址是在下甘光区(现为海关税务局总部),当时以华语和福建方言授课。 听老一辈说日本军阀南侵时,新加坡的黄庆昌老先生携带黄祖耀先生(新加坡大华银行集团主席)到印尼避难,黄祖耀先生曾在培本小学念过书。

1946年下甘光遭祝融光顾,一场大火,烧毁全部住宅,培本小学也不能幸免。 此后,在洪镜湖(已故)、洪景山和林友赞(已故)等先贤登高一呼下,新校舍于1946年落成,于今旧校舍和宿舍还保留着。 早期的校长有郑金殿、连啸鸥、蔡益生和黄小峰等教育界前辈。

1957年华文教育被封闭,改名为光明小学,由纪经有先生任校长,除了教国语(印尼文),兼教英文课。 1959年另名光明公立国民小学,第一任校长由艾莎女士担任,至1999年退休。 现今的小学校长为巴克里和幼稚园校长达米尼娃蒂任职。

1959年,陈慧瑛的外祖父——新加坡著名的富商、爱国华侨洪镜湖先生把最疼爱的外孙女送回了祖国。 这一送,有两个目的——一是让陈慧瑛回来探望居住在厦门鼓浪屿的祖母;二是希望陈慧瑛能回来传承中华文明,他不希望陈慧瑛变成黄皮白心的“香蕉人”。

江东镇人民政府公众网还有旅居新加坡的乡亲洪镜湖于1998年与旅居印尼乡亲洪耀裕联合捐资30万元,建设1.05公里长的村道——“仙侨路”及村口的碑亭。 2002年洪镜湖又串联旅印乡亲洪嘉华联合出资15万元协助村里建设改水工程。 海外乡亲造福桑梓的义举,为全村村民所传颂。

陈慧瑛

陈慧瑛(7张)

人物访谈

在厦门(十二)|“近平同志与我是布衣之交”

参考资料

1.陈慧瑛·名人简历

下一篇:张学良公馆(张学良公馆观后感)
上一篇:武惠妃(武惠妃石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