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歌罢掉头东 (1917年周恩来创作的七言绝句)

2023-03-03 07:15:3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7

大江歌罢掉头东1917年周恩来创作的七言绝句

《大江歌罢掉头东》是中国革命家、政治家周恩来于1917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充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力图“破壁而飞”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事业的革命精神。 全诗感情强烈,气势豪迈。

作品名称

大江歌罢掉头东

作者

周恩来

创作年代

20世纪10年代

作品出处

《周恩来早期文集》

作品体裁

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近现代〕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创作背景

1917年9月,青年周恩来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赴日留学前夕,与几个好友告别,写下这一首气魄雄伟、热情奔放的七言绝句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大江——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语出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邃(suì)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群科——即社会科学。 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 一说指各种科学。 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 济,拯救,变革;世,社会,国家;穷,濒临绝境,危亡

面壁——面对墙壁坐着。 据《五灯会元》载,达摩大师住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都说是在看墙壁。 这里用来形容刻苦钻研。 破壁——据《名画记》记载,南北朝画家张僧繇在金陵(今南京)安乐寺,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 他说——如果点了眼睛,龙就要飞走。 别人认为这话说得荒唐,他于是点了龙的眼睛,不一会儿雷电大作,轰毁了墙壁,巨龙乘云飞去,而没有点眼睛的龙还在墙上。 “破壁”典故即来源于此。 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难酬——难以实现,目的达不到。 蹈海——投海殉身。 晚清时期,出洋寻求真理亦称“蹈海”

白话译文

唱罢豪放雄壮的歌曲毅然掉转身躯向东而去,这是为了精心研究科学来挽救国家的危亡

面壁钻研十年希望能像破壁而飞的巨龙那样,即使理想难以实现投海而死也不失为英雄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青年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 周恩来把自己出国求学看作是对自己的淘洗磨炼,所以引用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典,并赋予了积极的含义。 “掉头东”一词,是出自梁启超的诗。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曾写过一首长诗《去国行》,诗一开始即说——“呜呼!济艰乏力兮儒冠容容,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 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 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 ”最后两句又说——“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梁启超歌颂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并表达了自己要效仿明治志士的愿望。 周恩来东渡时的立志救国的抱负和向日本寻求真理的心情和梁启超有一定的近似之处,再加上他当时熟悉梁的著作,于是化用了梁启超诗句

次句“济世穷”是“济世之所穷”,蕴含有扶助救济世上所缺少的东西之意。 可从周恩来当时所撰写的文章中去分析他认为当时世上(实即中国社会)所缺少的东西是什么。 周恩来在1916年11月写的《中国现实之危机》一文中认为当时中国精神方面的危机是——“吾国国民之道德,可谓已达沦丧之极。 江河日下,挽救乏人。 ”“一般无智愚民,昏昏噩噩,不知国家为何事”,缺乏“国性、国魂”。 他在《吾校新剧观》中认为——“夫中国今日所急者,人民之贫极矣、智陋矣!……昏聩愚顽,群众禹域。 ”在《试论奢靡二说》中认为——当时中国“文化黑暗,生活低微,举国痴顽,如入昏梦”。 可见,周恩来认为当时中国所缺少的是国魂、国性,亦即群众的觉悟。 因此,“邃密群科济世穷”就是学习各科知识(当然也包括西方的先进思想),并用来改造中国社会的“举国痴顽”状态,即用科学文明对群众做启蒙工作

三句“面壁十年图破壁”是“邃密群科济世穷”句的发展,讲的是“济世穷”(即对群众做启蒙工作)时所遇到的困难和周恩来所表现出来的不怕困难的毅力。 周恩来在1919年5月《给留日南开同学的信》中肯定了即使“为社会所不容”也要做“为社会开路的事情”的精神。 做启发群众觉悟的事情而又暂时“为社会所不容”,正是诗中所说的“面壁”。 这句诗中的两个“壁”字代表一件事物,那就是借喻尚未觉悟的群众。 周恩来当时东渡日本,准备求学济世,启发社会群众的觉悟。 但当时群众尚未觉悟,对此暂不理解,甚至有所“不容”有如石壁。 而周恩来下决心,要以坚韧的毅力,坚持工作,经过长期的教育(即诗中的“十年”),最后感化群众,提高他们的觉悟,群众一旦觉悟了,也就等于石壁溶化了。 这种以宏大意愿、耐心启发人民觉悟的思想写成诗,就是“面壁十年图破壁”

末句“难酬蹈海亦英雄”则表明他此次为了革命需要放弃留学的豪气。 “难酬蹈海”可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难酬蹈海之志,就是说不能出洋寻求真理而从事革命也不失为英雄。 第二种理解则是即使不能实现革命理想而跳海殉身也可以说是英雄。 近人陈天华留学日本,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1905年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 周恩来在诗末使用“蹈海”一词,当与陈天华的事迹有关

整首诗表现了青年时代的周恩来力图“破壁而飞”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事业的革命精神

名家点评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朱有华《周恩来与诗》——此诗壮怀激烈、催人奋进、流传极广。 看其气势、品其韵味,很难想象,这是周恩来19岁时的作品。 100多年前的1917年夏天,周恩来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准备东渡日本求学,寻求革命真理,临行前,他挥毫写下经典诗句

作者简介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中国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 浙江绍兴人,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曾长期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等职务。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主要著作编为《周恩来选集》。

参考资料

1.大江歌罢掉头东·古诗文网

下一篇:没心没肺 (汉语成语)(没心没肺的成语)
上一篇:关岛人 (大洋洲西北部民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