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什么时候可以回大陆(大陆到台湾怎么过去)

2023-03-03 00:36:3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86

01 台湾回归在即

2021年2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详细介绍了中国高铁和高速网络的战略布局。

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京津冀-粤港澳》的布局图中,明确规划出福州至台北段的线路,中国计划在2035年前,把铁路和公路建设推进到台湾省。 路线的大陆部分已经建成,最大的难点来自台湾。

也就是说,这项工程涉及到一个重大问题:台湾什么时候回归祖国?

据台湾省媒体分析称,2027年可能是确定的时间点之一。

自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回归中国,至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再到2021年世界风云突变,台湾已经离开祖国怀抱76年。

尽管各种势力一直在干涉中国的统一进程,但世界始终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始终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么,面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为守护台湾和捍卫主权,做出了哪些努力?台湾经历了哪些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往事?

我们一起来看看千年台湾史,让世界了解历史的真相。

02 远古时期的台湾

据考古史料记载,一万多年前的冰河时期,因海水下降,台湾海峡成为陆地。 大陆东南沿海古人类进入台湾,逐渐繁衍成为台湾原住民的祖先。

台东长滨乡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证明,至少在三万年前,人类已经到达台湾。

考古专家认为,长滨文化人来自华南地区,但他们在冰河期结束时逐渐消失。 随着海水上升和覆盖陆地,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因此与大陆隔离。

五千至六千年前,分布在大陆东南沿海的南岛语人来到台湾,进而发展到东南亚及太平洋部分岛屿。

一部分人在台湾定居,发展为新石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从而形成了台湾原住民的最早祖先。

03 历史的记忆

从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开始,各个朝代的文献都记载了,中国大陆古人前往台湾岛的文字。

三国时期,吴国丹阳太守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志》,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台湾的文献。 这个时期的台湾被称为夷州。

《三国志吴书》记载,公元230年,孙权派遣卫温、诸葛直,率一万名官兵浮海东渡,首航夷州。

公元610年,隋炀帝派遣陈棱、张镇州,率领10000多名东阳兵,从广东潮州出征台湾。

公元12世纪中叶,南宋派兵驻守澎湖地区,将台湾及澎湖划归福建泉州管辖。

公元1281年,元朝设置行政机构巡检司管理台湾及澎湖诸岛。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历史进入大航海时代,欧洲人进入东方水域。

1544年,葡萄牙船队路经台湾前往日本,将台湾称之为“美丽岛”。 很多福建人往返澎湖和台湾谋生,这些人中以海盗为主,包括林风、林道乾以及北港海盗颜思齐、郑芝龙等人。

04 郑芝龙海上争霸

清朝康熙年间,泉州人江日昇在笔记小说《台湾外记》中,记载了大航海时代的故事。

36岁时颜思齐因遭宦官欺凌,挥拳打死了宦官的仆人,出逃日本平户,此后以做裁缝为生。

凭着仗义疏财的豪侠性格,颜思齐成为平户华人圈里闻名遐迩的人物,他与郑芝龙等28人结拜为兄弟。 在福建富商李旦的推动下,颜思齐、郑芝龙等人在台湾魍港建立了最早的汉人基地。

据平户英国商馆馆长考克斯1618年的日记记载,李旦是当时台湾最大的商业投机者。 从1614年至1625年,李旦的11条商船频繁往返于平户与台湾之间。

1615年,李旦委派颜思齐在魍港建立贸易据点,颜思齐因掌控台湾基地而名声大振。 年轻的郑芝龙也开始经营海上事业。

随着事业的扩大,李旦、颜思齐和郑芝龙等闽南人,成为早期开发台湾的重要人物。

1622年,荷兰与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南北部。

1625年,颜思齐和李旦相继去世,郑芝龙被推为魍港基地新首领,将李旦的资产全部收入囊中,并开始招兵买马。 大批福建沿海百姓投奔旗下,台湾大本营的规模,逐渐扩大到上万人和数百艘舰船。

此后,郑芝龙与17位闽南海盗结为兄弟,占据台湾及澎湖地区,纵横东南沿海。

明朝政府多次派兵追剿日益壮大的郑芝龙势力,均以失败告终。 随后决定派遣福建巡抚熊文灿前往台湾招安。

1628年9月,熊文灿招安成功,郑芝龙率领三万余人及上千艘舰船,离开台湾回到福建。 此时的福建,连续三年遭遇旱灾,郑芝龙建议熊文灿招募灾民前往台湾垦荒。

自此,熊文灿和郑芝龙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台海大移民。

为了掌控海上贸易权,郑芝龙与荷兰人开始在海上争霸。

1633年,郑芝龙率领明朝水师数万人,在金门料罗湾击败了强大的荷兰舰队,建立了台湾海峡的贸易秩序。 经此一战,台湾逐渐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

1642年,荷兰人北上攻陷基隆。 移民台湾的汉族百姓,不堪荷兰人的横征暴敛,于1652年9月7日,在郭怀一的领导下发动起义。 尽管起义遭到了残酷镇压,但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也随之走向尾声。

05 郑成功与台湾

1644年3月,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遗臣拥戴明宗室在南方建立政权。

1645年,隆武帝赐郑芝龙之子郑森朱姓,改名成功。 自此,郑成功登上历史舞台。

1646年11月,清军铁骑攻陷福建,郑芝龙自知无力对抗,决定依靠残存实力博取官爵,却正重清廷下怀。 清政府将郑芝龙流放东北,其妻田川氏自戕身亡。

郑成功遭遇家国剧变,以厦门和金门为根据地举旗抗清,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南明政权中最具实力的武装力量。

1661年4月,在郑芝龙旧部何斌的建议下,郑成功率军强渡海峡,出其不意地穿越鹿耳门水道,向盘踞台湾的荷兰人发起进攻。

1661年5月,郑军接连取得海战和陆战胜利,迫降普罗民遮城荷兰守军。 郑成功在台湾开府立县,形成明朝的行政体系。

同时颁布屯垦令,鼓励军民开荒垦拓,并招徕福建沿海民众移垦台湾,掀起了汉人移民台湾的又一次热潮。

1662年1月,郑军对热兰遮城的荷兰人发起猛烈炮攻,迫使荷兰人签订合约。 同年2月,荷兰人离开台湾。

郑成功以明朝招讨大将军的身份,彻底击溃了欧洲海上霸权势力,扭转了远东海上格局,使未来两百年间,清朝再无欧洲列强骚扰和侵略,促成了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的繁荣盛世。

同样,280年后,毛主席做出了抗美援朝的伟大决策,欧美列强在朝鲜战争后的七十年间,一直不敢入侵中国领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662年6月,郑成功去世,长子郑经继位。

在陈永华的辅佐下,明郑时期的台湾,曾有一段励精图治的岁月。 包括沈光文在内的800多位明朝遗臣,先后追随郑成功父子来到海峡对岸,将儒学文化植入台湾。

耕地面积的大幅拓展,促使汉族移民人数增加到20多万,从此形成了以汉人为主体的台湾岛。

郑成功去世后十九年间,清廷与郑氏隔海对峙,兵戎相见,东南沿海地区的百姓饱受禁海之苦。 随着反攻的惨败,郑经斗志尽失,因病于1681年3月去世。

三十多年间,清郑双方曾有十余次和谈,都因政治分歧而无法达成共识。 康熙皇帝最终决定以战促降,老将施琅再次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

1683年6月,施琅率军出征澎湖大获全胜,促使郑氏集团接受招抚不战而降。 施琅入台后摒弃了与郑氏的个人恩怨入庙哭祭郑成功。

台湾社会在“市不易肆,民不知兵”的情况下,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

06 清朝大移民与建设台湾

两个月后,征程未洗的施琅赶往大陆,朝廷要员和封疆大吏此刻聚集福州,商讨台湾的去留问题。

施琅写下《恭陈台湾弃留疏》 力陈将台湾纳入版图,如果不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和驻军,海外势力就会占据台湾,威胁浙江、福建,乃至整个大陆的安全。

1684年4月,康熙帝下旨,将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设立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台湾从此步入了212年的清朝管辖年代。

此后,大量东南沿海居民迁往海峡对岸,清朝成为大陆百姓迁徙台湾的主要时期。

泉州人、漳州人和客家人大量涌入台湾,少数拿到通行证的人,从官方唯一认可的厦门“正口”入台;大多数没有通行证的人则冒险偷渡,穿越激流凶险的黑水沟抵达对岸,在台湾岛开辟出新的家园。

到了清朝末期,台湾的闽粤移民及后裔约达250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95%以上。

各种族谱记载了先人过台湾的悲欢离合与生生死死。 移民台湾使很多人改变了家族的命运,数百万抵达海峡对岸的移民,共同改变了台湾社会。

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清朝时期的台湾进入了大垦拓时代。

清代台湾修筑了一千多条水圳,最大的水圳是由泉州人施世榜投入巨资建成的彰化八堡圳。 施世榜、张达京和吴沙等人率先开始台湾的水田化运动,使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彰南、台中、台北和宜兰等地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了台湾各地的经济繁荣。

明郑时期,台湾第一座孔庙在台南落成。 由明至清,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开始在台湾发扬光大。

清朝赴台官员周昌、蒋毓英和陈瑸等人大力倡学,建立起大量府学、县学和书院。 大批闽南学人前往海峡对岸担任教职,培养台湾子弟,当地士绅垦户也纷纷捐资助学,为台湾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清朝政府对台湾科举考生实行了另编字号、保障录取名额的优惠政策。 两百多年的儒学教育和科举制度培育出大量菁英,促使台湾从粗放的移垦社会逐渐转型为文治社会。

清朝200年间,清政府根据海峡两岸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闽台一体防卫的班兵制。 以轮调的方式,每三年更换一次福建绿营,进驻台湾水陆军事据点。

海峡两岸从事贸易的商人和团体,为带动台湾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1684年开始,到1783年的100年间,厦门至台南航线成为清政府指定的海上贸易路线。

此后,清朝政府为满足日益旺盛的贸易需求,相继增加了泉州至鹿港等四条海上航线。

自此,海上贸易船队遍布中国沿海,将台湾的糖和大米运往大陆,大陆的手工业品和生活物资运到台湾,形成了区域分工的互补状态。

出现了石时荣、林朝英等多位白手起家的富豪。 他们积极参与捐资助学 造桥修路和赈济灾民等公益事业,促进了当地的繁荣,将原乡习俗和中华文化复制到台湾。

07 列强入侵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朝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与列强签订了天津和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台湾必须开放淡水、安平、基隆和高雄四个港口,四个口岸相继设立了欧洲人掌控的海关。

西方的商人、传教士和冒险家纷纷来到台湾。 通商口岸的开放,促使台湾的蔗糖、樟脑和茶叶大量出口。 茶叶成为最大宗的出口商品,茶叶贸易的繁荣促使台北大稻埕崛起,成为台湾北部最繁荣的港市。

与此同时,鸦片成为合法商品,进口数量占台湾进口总值的60%-80%。 200万台湾人口中,约有50万人深受其害。

1874年5月,日本在美国驻厦门领事的策划下,设立以西乡从道为都督的台湾番地事务局,以琉球人在台湾牡丹社被杀为由入侵台湾。 并在射寮湾龟山脚下兴建殖民地管理机构,包括军营、道路和医院等。

清朝政府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处理牡丹社事件。 西乡从道咬定番地无主,不属于中国版图,拒绝撤兵。

沈葆桢奏请李鸿章调遣援兵入台,李鸿章下令淮军唐定奎部的13个步兵营6500人前往台湾驰援。 同时,船政局建造的12艘战舰组成舰队奔赴海峡对岸,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出海巡航。

日本人只好前往北京谈判,最终清朝政府赔款白银50万两,日军撤出台湾岛。

在与日军的对峙和交涉过程中,沈葆桢耗费巨资开山筑路、修建多座海防炮台和建造郡王祠,下令废止渡台禁令。

1875年1月,沈葆桢设立了恒春、新竹等四县及台北府,开创出台湾的新格局。 这些举措使台湾进入了近代化的建设时期。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淮军名将刘铭传奉旨入台。 8月5日,法国舰队三艘军舰炮轰基隆,基隆炮台全部被毁,刘铭传率领清军击退侵略者。

同月,法军袭击福州马尾军港,重创福建船政水师,并占领基隆。

1884年10月8日,法国海军陆战队登陆淡水,湘军将领孙开华在台湾民众的支援下,取得淡水保卫战大捷。 法国舰队开始封锁台湾,切断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孤立无援的刘铭传,率领台湾军民挫败法军。

1885年4月4日,中法两国签订《中法新约》,法军撤离澎湖和基隆。

中法战争结束,清政府对海防进行了第二次讨论。 73岁的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带病前往福建督办军务,临终前上书朝廷建议台湾建省。

08 刘铭传与台湾

1885年10月,清朝政府设立台湾省,并增设海军衙门,刘铭传被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

为解决台湾建省面临的困难,闽浙总督杨昌浚与刘铭传商议决定,福建省每年向台湾调拨44万两白银,时限五年,共计220万两。 根据清政府指示,建省后的台湾全称为福建台湾省。

刘铭传在台湾推行自强新政,淡水沪尾炮台、军装机械局等国防工程迅速启动。

1888年,刘铭传创立台北兴市公司,在全岛铺设电线1400多里,装配了燃煤发电机,点燃了台湾第一盏电灯。 并耗银22万两,连接起台北至福州长达217公里的海底电缆。 从此,海峡两岸进入了直通电报的时代。

在刘铭传的治理下,台湾省完成了清丈田亩、设立邮政总局和运营铁路等多个全国第一。

1887年9月,台湾第一条铁路在大稻埕破土动工。 六年后,从基隆经台北至新竹的铁路建成。 主政六年间,刘铭传将台湾建设成当时中国最具现代化的省份之一。

刘铭船的自强新政,得到了台湾士绅板桥林家和雾峰林家的支持,在近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发展为台湾最大的家族。

1890年底,刘铭船将自己的全部抚养廉银,捐给了亲手创办的西学堂和少数民族学堂。 最终因操劳过度,而身患百病,两袖清风地离开了台湾。

09 清末日本对台湾的侵略

1895年4月17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海峡两岸爆发抗议游行。

赴京赶考的台湾举人汪春源等五人,上书清政府“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广东举人康有为,联合18省603名举人公车上书,反对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1895年5月29日,日本近卫师团在澳底登陆,台湾军民展开抗日保台武装斗争。

5月31日,清朝官员俞明震火速赶往前线督战。 6月8日,4000多名日军向基隆发起强攻,经过五个小时的激战,日军占领基隆。 战败的清军士兵舍身忘死,炸毁日军弹药库,炸死炸伤40多名日军。

桃园、新竹和苗栗地区的民众揭竿而起,大量抗日团体为保卫家园而战。

闽南人苏力、苏俊等人组织义军重挫日军运粮队;客家人吴汤兴、姜绍祖等人血洒疆场,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直到弹尽粮绝撤出台南。

1898年6月,柯铁领导的义军将扫荡云林大坪山的日军包围,击毙多名日军大佐、大尉及士兵300多人。 恼羞成怒的日寇调来第二旅团围攻大坪山,再次被击毙160人。

七天后,5000多名日军在铁国山附近的55个村庄,对手无寸铁的百姓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残酷杀害云林百姓三万多人。

日军占据台湾后,抗日武装斗争依然此起彼伏。 1910年起,日本对台湾东部山区的原居民持续进行扫荡。

1930年10月,莫那鲁道率领雾社部落族人举行起义,终因实力悬殊,被日本统治者残酷镇压。

日占期间,大批台湾士绅返回大陆,台湾两个最大的家族先后举家回到厦门,在鼓浪屿重建家园。 内渡返乡的丘逢甲临终留下遗言:“葬须向南,吾不忘台湾也。 ”

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台湾民众开始改用文化方式抗争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

1921年2月,林献堂在东京向日本国会发起请愿运动,旨在让台湾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

1921年10月,蒋渭水 林献堂等人成立台湾文化协会,以文化启蒙的方式唤醒台湾民众的民族和政治意识。

10 日本文化入侵台湾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将台湾纳入日本战时体制,对台湾民众强制进行皇民化运动。

禁止汉文化教育,强制台湾民众学习日语,要求台湾人改为日本姓氏,汉族的祖先牌位和宗教信仰被废除。

大批台湾女性被迫充当慰安妇。 台湾20万青壮年被召从军,投入到中国大陆或南洋战场。 据历史学者统计,超过5万台湾人在战场死亡或失踪。

1941年12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发布《对日宣战布告》,中国正式对日本宣战。 公告中特别提出,废除中日两国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协定。

抗日战争时期,约有五万名台湾志士奔赴大陆,投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

随着二战进程的推进,日军在中国战场节节败退。 1944年4月,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台湾调查委员会当天在重庆成立,由陈仪负责接收台湾的工作。 委员会经过三次赴台考察,搜集和整理台湾各方面资料,汇编出台湾考察报告。

日本统治台湾51年间,提出了“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口号,这种掠夺式的殖民统治,使台湾经济走向极端的畸形方向,造成了二战末期台湾粮食的严重短缺,大部分人只能以劣等大米、红薯和野菜充饥。

1944年9月,太平洋战场进入最后阶段,美军开始实施针对日本本土的作战计划。 台湾是日本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岛内遍布日军机场与战略物资工厂。

1944年9月至1945年5月,美军开始大规模袭击台湾各地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 台湾的铁路 公路和桥梁全面瘫痪,工厂企业尽数被毁。 轮番轰炸造成了台湾经济的崩溃。

11 日本投降,不忘摧毁台湾经济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国民政府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 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中山堂举行,日本在台湾51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1945年8月,日本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策动日军军国主义份子和汉奸,在台湾建立起“台独”组织。 同时,驻台日本右翼军人发动台湾独立事件。 自此,台独势力开始萌芽。

1945年12月,民国政府派出专家考察组,赴台湾考察经济情况,并与陈仪等人协商重建台湾事宜。 1946年2月,考察组提交了《台湾工矿事业考察报告》,提出以制糖业和电力为建设核心,促进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建计划。

1946年5月,孙运璿出任台湾电力公司机电处长,开始重建和恢复台湾电力。 五个月后,台湾全省的电力恢复了80%。

二战结束,42个台湾糖厂仅剩下8个可以生产。 1945年11月,民国政府委派沈镇南前往台湾,接手糖业的重建工作。

1946年5月,台湾糖业公司在上海成立。 在沈镇南的带领下,仅用了三年时间,台湾糖业就从年产量8.6万吨增加到63万吨。

战败的日本并不甘心交回台湾,离开台湾前与中国打了一场经济战。

1945年9月,日本人以偿还台湾公务员工资及政府债务为由,将整架飞机的日本币运往台湾。 巨额千元日币的流入与粮食管制的放开,加速了台湾的通货膨胀。

陈仪委任金融专家严家淦出任董事长,重组台湾银行。

1946年5月23日,在陈仪的强势推动下,台湾银行开始发行第一套台币。 在重建过程中,台湾的文化、工业、农业和交通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恢复。

经过日本51年的统治,台湾民众的思想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被日本化。 陈仪邀请许寿裳、魏建功等人开始正本清源,通过禁止发行日文报刊杂志,禁用日文中小学教材,全面推行使用国语等措施,实现了中华文化和思想的回归。

另一面,因国民党政权的专制和腐败,导致了台湾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1947年2月,台北南京西路天马茶房发生辑烟血案,市民组织游行和示威,并演变为台湾各地的大规模武装冲突。 3月8日到13日,起义被国民党军队镇压,这次事件史称“二二八事件”。

1947年4月,陈仪因策反汤恩伯被撤职查办,魏道明接任台湾省首任省主席。

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下野,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退据台湾。 12月10日,蒋介石从成都飞往海峡对岸。 台湾开始了近40年的蒋氏政权统治时期。

此后30多年,两岸一直处于军事对峙、政治对立的状态。 接近100万人跟随国民党进入台湾,包括部队、政府机构和相关人员,人口的激增使台湾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数。

下一篇:汉朝电视剧大全排行榜(关于汉朝那些有名好看的电视剧)
上一篇:古时候的时辰对应现在的时间(古代都是用什么计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