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娃子是什么意思(瓜娃子是骂人的吗)

2022-04-22 03:45:19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13

瓜娃子是什么意思(瓜娃子是骂人吗?)

前几天,一篇讨论为什么外语学习者总能尽快学会目标语脏话的文章在我的朋友圈里占了主导地位。其实在我之前教过的留学生中,有好几个问我能不能开一个“中文骂人”的选修课。曾经准备搬家,但最后因为担心影响不好,不敢付诸实践。本来想用中文写一些脏话,但是放弃了这个想法。一是因为我在中国历史悠久,词汇量无穷,骂人自然比其他语言更加丰富多彩生动(这一点在金庸先生的《鹿山公爵》中有详细描述,请参考),我所了解的班门弄斧太浅;第二,我真的很想写脏话。如果不够脏,就会很无聊。如果够脏,就会很俗。想了想,就旁敲侧击,用四川话写几句不好听但不下流的话,有礼貌的说,骂人的话,口语化的说,就是骂人的话。

(一)向前流动

小时候家里有个长辈大骂“六七斤”,在四川话里大概是“跑调傻子”的意思。当时我仔细想了想这三个字怎么写。我以为刘应该写“刘”,因为毕竟是骂人,这大概和“流氓”有关系。但是至于为什么“向前”变得尴尬,我一直不明白。

后来我用四川话跟着黄老师,才知道原来的字应该是写“刘”。而且,这个家族的历史非同寻常。这是一个来自《西游记》的故事。

《西游记》中有一个“刘全入卦”的故事。因为和西游记的主题关系不大,可能很少有人对这个故事有印象。大致的思路是唐太宗派一个叫刘全的人,在十殿献两个南瓜给颜(有兴趣的可以翻看《西游记》第十一章)。这个故事仍在民间广为流传。1986年,台湾省还拍了一部台剧电影,叫《柳泉入卦》。

(台剧电影:刘全入卦)

在四川话中,“瓜”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词。它的广泛适用性和高度鄙夷感至少等于甚至大于普通话的“250”或江浙方言的“13点”。刘的字是“瓜”,所以四川话用“刘”代替“瓜”,有引经据典的意思,骂人不带脏字,体现了四川人幽默的生活态度、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深刻的精神内涵。但是骂多了,有一个语音错误,“刘”变成了“柳千金”,但是有点混乱。

(2)瓜瓦齐

叫“笨”“瓜”不是四川话独有的。实际上,“瓜”这个词在陕西、甘肃和宁夏被广泛使用。在今天的普通话中,虽然“瓜”不能单独作为形容词,但“傻子”一词依然存在,可见“瓜”的影响力之大。

为什么叫“笨”“笨”“瓜”?目前普遍认为这是古代对“瓜州人”的蔑称。

古“瓜州”在今甘肃敦煌附近(也称秦岭两侧),但不是“京口瓜州沂水”的“瓜州”(即“瓜州”在今扬州)。古时候,瓜州住着一个叫“姜戎”的部落。据说姜戎的后代生活贫困,很多人被卖为奴隶。然而,他们天生简单勤劳。即使当了奴隶,他们也从不拒绝做任何非常辛苦的事情,比如犁地和磨地,但他们全心全意地去做。这种坦诚的态度被当时一些被称为“瓜子”的“聪明人”嘲笑。后来越传越广,很多地方方言都叫“笨”“笨”瓜。

四川话称“傻逼”瓜娃子或瓜娃儿。除此之外,瓜作为四川话中的形容词,有着非常强大的造词能力,比如瓜西xi、瓜瓤、瓜梅瓜瓤、瓜妻、半瓜精、半瓜精、瓜宝等等。四川人对“瓜”的喜爱是深入骨髓的。

(3)其他

有时候我想,如果“瓜”这个词在一千年后出现,可能就不会那么流行了。因为这个词的由来毕竟带有很深的“地域歧视”,在当今社会,随便搞地域歧视是要承担风险和责任的。

然而,四川方言(尤其是成都话)中的很多词汇都与地域冲突有关。成都自古以来以土地肥沃、生活舒适而被称为“天府之国”。因此,成都人有一种自豪感。当成都文化与其他地区的其他文化相遇时,往往会与一些新的骂人词汇发生冲突和碰撞。

四川历史上最近的区域一体化大概就是“湖广填川”。据说明末清初,四川经历了多年的自然灾害和战乱,尤其是张钟弦“屠川”之后,人口锐减,“丁口疏如星”。我看到的最低的数字说康熙时期四川只剩下9万人(这个数字我个人是怀疑的,但是没有任何证据,只是单纯的觉得太离谱了)。无论如何,人口大量减少是真的,这迫使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湖广省的居民、客家人移民等省份到四川居住,历史上称之为“湖广填川”。

“湖广填川”虽然使四川重新焕发了生机,但也引发了老四川人与新移民的矛盾。据说现存四川话中很多骂人的话都是由此而来的。

比如四川话经常说“你以为我是广广吗?”这个“广广”其实是指来自广西、广东的外国人。成都的话“马光光”是骗外国人的意思。后来,“广广”成了“不懂事又容易出轨的人”的代名词。今天成都话把没什么知识的人称为“宽耳石”,那个“宽”也是由此而来的。

除了广东、广西,“湖广填川”自然有很多湖南、湖北人。据说湖南宝庆府的方言发音在四川人听来很土气,所以宝卿方言叫“宝老溪话”,后来又叫“宝”,又傻又土气,所以“宝七(七)、宝筛”这几个字就诞生在四川话里。

邵阳县也属于湖南宝卿府。四川人把邵阳人说的叫“少强”,也太土气了。“邵”是“邵”的同音异义词,所以在四川话中,有一种说法是“、邵哭、邵眉、邵眼”。

当然,老四川人在地区冲突中并不总是占上风。他们仍然羡慕经济更发达的地区。例如,成都方言中的“苏琪”是一个褒义词,意思是“打扮时髦”。因为当时苏州引领着全国的时尚潮流,所以这个词源于对苏州的羡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成都流行的“很港”,展现了时尚与格调,也来源于对香港的崇拜。

写到这里,突然有点鄙视我们成都的老祖宗,穷得不爱富人,太过分了!

我上面写的四川话骂人的话中,“刘金泉”好像只有老成都人在用,“广广”“香港”好像在年轻人中用得越来越少了,“苏琪”“香港”这几个正词基本消失了。在四川话最常用的词语中,只有“瓜娃子”和“珍宝”还傲然屹立,经久不衰。

最后一句话:上面写的四川话骂人话的来源,不是我最初的想法。我对方言研究的认识很浅。今天,我只是一个知识搬运工。

下一篇:指南针红色的一头指向什么方向(指南针怎么用才正确?)
上一篇:苟且是什么意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