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瓷都在哪里陶都在哪里?

2023-02-28 17:50:2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6

钢都:鞍山

陶都:宜兴锡都:

石城:南京

花城:洛阳、广州

羊城:广州

日光城:拉萨

瓷都:景德镇

煤都:抚顺

雾都:重庆

春城:昆明

泉城:济南

瓷器,历来都是与我国历史、文化联系最紧密的器物,是中国的象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连我国的英文名称“CHINA”也因瓷器得来。 从某种意义来说,我国瓷器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独特的我国的社会发展史。

瓷器是由一种专门的泥土(高岭土)经高温(通常1200℃以上,有的高达1300-1400℃)烧制而成的器皿。 瓷器轻脆、易碎,其表面一般施有耐高温的釉质,经高温烧造的瓷器釉面光滑,釉色永不脱落消退,易清洗,耐擦洗。

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当时的瓷器,无论在胎体,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一般称当时的瓷器为“原始瓷”。 至宋代时期,我国的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宋代也就成为可我国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元朝时期,江西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我国瓷器的代表,江西景德镇因此也被称为“瓷都”。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在我国漫长的瓷器发展史上,随着瓷业的发展,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名窑都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并形成了各种工艺、流派、名家,构成了中国瓷器艺术的总体面貌。 其中江西景德镇、福建泉州市德化县、湖南株洲市醴陵市三个地方最富盛名,形成了“三大瓷都”的说法。

景德镇的瓷器自不必说,艺术陶瓷,品种繁多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以工艺瓷闻名天下,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等皆为上品,一度是中国对外国元首的赠品。 泉州德化瓷在宋元时期曾随着泉州刺桐港的繁荣而畅销海外,《南海一号》打捞出来的陶瓷大多产自德化。 一直以来,德化白瓷都获得了国内外的崇高评价,享有“中国白”的盛誉,尤其是雕塑造型人物,更具备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明代建白瓷器,称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株洲醴陵陶瓷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瓷器烧制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 清朝雍正七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历史上有名的窑口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复存在,或者埋藏于土壤之中。 2003年至2004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福建德化召开会议,就现有几个历史悠久的有些还仍然在生产陶瓷的城市评为现代“瓷都”,共六个: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河南禹州、福建永春、河北唐山、广东潮州。 其中并不包括景德镇,但是我们并不能忽视它在我国制瓷历史上的地位。

一、江西景德镇

景德镇是一座瓷业城市,在一千多年单一的古代陶瓷手工业发展史中,它获得过“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的美誉,有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荣耀,更有以帝王名号命“景德”镇名的殊荣。 至20世纪八十年代,景德镇已发展成为全国唯一集陶瓷教育、研发、生产、流通、考古、旅游为一体,具有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完整的现代陶瓷产业体系的城市。

景德镇是一座开放创新的城市,自古“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纳南北诸窑之长,制造出青白瓷,首创了高岭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制瓷,把清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种制瓷工艺发展到了极致,研发了以煤代柴的窑炉技术,奠定了全国瓷业中心的地位。 在我国古代古代,景德镇虽处山区一隅,却通过海、陆“丝绸之路”,把瓷器远销南亚、西亚及欧洲诸国,景德镇的瓷器也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而传播向了世界各地。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史载“新平制陶,始于汉世”。 六朝时,制瓷业有了发展,唐武德间“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五代时景德镇窑业发达,瓷器造型多样,至今仍保留着胜梅亭、石虎湾和黄泥头等10处古瓷窑遗址。

宋代陶瓷生产发展迅速,据《陶记》所载,当时景德镇有窑300余座,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所产青白瓷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显光,有“琼玫”、“饶玉”之称。 自宋开始,改“昌南”为“景德镇”后,景德镇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元代,朝廷在景德镇开办了皇家御器厂,清代改为御窑厂。 明代初期,景德镇之外的各大名窑场日趋衰落,虽有龙泉青釉瓷仍大量烧造,但始终无法和景德镇瓷匹敌。 明万历时期,景德镇窑炉众多,瓷器烧造兴旺,万历后期,已每日佣工不下数十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使景德镇成为全国瓷业的中心。 清道光年间,景德镇从北边的观音阁到南边的小港十三里,东西像绵延二三华里,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风格最专一的瓷业都会。

二、福建德化

福建德化原本是一山区小县,位于福建省中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西北部,南接永春县。 宋代以降,制瓷业一直是德化的重要支柱产业,德化的制瓷业历史悠久,富有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在当地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德化瓷,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 瓷质作乳白色,洁白晶莹,产品以瓶、罐、杯、盘等日用瓷器为主,兼有雕塑艺术的陈设瓷器,多用贴花、印花、堆花作装饰,畅销国外。

德化窑是闽南最富盛名的民窑之一,在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拥有相当地位和影响。 根考,德化窑始烧于商周,发展于唐五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时期,无数产品远销海外,其白瓷独树一帜而名闻遐迩,青花瓷大量外销。 德化窑发展到清代,建白瓷工艺失传,代之而起的是青花瓷和彩瓷的生产,以青花瓷器为主流。

青花瓷器具有清新明快的色调,丰富优美的装饰纹样、花纹有润泽和釉子保护不致伤脱等优点,深受人们喜爱,是我国陶瓷中最富民族特色优良传统品种之一。 青花瓷器的生产,发明于唐宋,元明清时代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花瓷业。 受景德镇窑的影响,德化窑在明代晚期已经开始青花瓷器的生产,入清以后,逐渐取代白瓷而占主要地位,瓷窑几乎遍布境内各处,而以北部、中部最为集中。 青花瓷器的生产,将德化县古代瓷业推向全面兴盛的发展阶段。

德化青花瓷器的兴衰,历经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朝。 特别是康熙朝海禁开放以后,瓷器在民间贸易中数量倍蓰,同时又进口青花钴料,改变了单纯利用地产钴料的状况,使青花瓷器得到长足发展,嘉道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遭受破坏,青花瓷业也逐渐走向衰落。 民国时期曾一度试图重振,都未能实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形势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德化瓷器在不断改进装饰技艺,增加花色品,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成为中国陶瓷出口的重要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德化窑自商周时期始,曾有日本人加藤四郎左卫门景正此学习制陶工艺,加藤四郎左卫门景学成归国后开创了日本制陶术的新纪元。 元至元二十九年,马可波罗到达泉州,盛赞德化瓷“瓷市甚多,制作精美”。 清康熙二十九年,丹麦国家博物馆收藏第一件德化瓷器。

三、浙江龙泉

在我国的陶瓷史上,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产品要数景德镇青花瓷和龙泉青瓷了。 目前,龙泉青瓷烧制技术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陶瓷类第一个申报并成功入选的项目。 我国古代的龙泉,除了盛产“龙泉宝剑”,龙泉青瓷也是其代表作品。 龙泉青瓷窑址主要分布在近浙江省丽水地区及其周围的武义、永嘉、文成、太顺等县,其中以龙泉市最为密集,目前发现的窑址有300多处。

五代时期龙泉窑初创,它在吸取越窑、婺州窑和瓯窑的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生产器物主要为生活器具,胎土淘洗较细,胎色有灰白、灰黑、灰褐等色,釉色以青黄、青褐为主,少量烧制黑釉器,部分器物口沿处加施酱褐点彩。

北宋早期是龙泉青瓷由初创期进入成长期的转折点,是龙泉窑自成一体的关键时刻。 瓷器风格与瓯窑相似,虽然是受瓯窑影响,瓷器的质量比较好,釉色淡青,装饰单一,主要采用刻划花纹的形式。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一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种碧玉般的厚釉瓷。 到了南宋末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巧夺天工。 元代早期和中期是龙泉青瓷持续发展时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至元晚期,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水平有所下降,胎土淘洗渐粗,质地不如南宋晚期致密,胎中铁等杂志增加,气孔较多。

明代早中期龙泉窑继承元代的制瓷工艺,产量较大,涌现大量精品。 清代龙泉窑只有地处龙泉查田镇西南七公里的孙坑和大窑等几处窑厂,生产少量青瓷。 民国初期,我国收罗罗马瓷成风,虽然龙泉青瓷的规模生产已经停止,但个体作坊烧制乱真的仿古瓷器仍然存在,其技艺越过明清产品的风格特点,直接模仿宋元风格。

四、河南禹州

河南禹州是钧窑的故乡,禹州市辖的神垕镇一带的窑厂最为集中和著名,目前禹州市境内发现古钧窑址147处,经专家认定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窑炉就有260多座。 禹州的钧瓷,被称为“国宝”、“瑰宝”。

钧窑是我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我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钧瓷是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花瓷是在天目黑釉上零星施加一些或蓝或白或褐色釉料,烧窑时这些零星的釉上釉就会产生窑变,向器物底部流动,产生一些或蓝或白或黄或褐色斑点,使釉色有了变化。 而这些变化既有人为的痕迹,又有自然窑变的成分。 人们称这种由青瓷演变而来的瓷为花瓷,有人称之为“唐钧”。 的确,这种瓷是钧瓷的前身,没有花瓷上的窑变斑点的启发,窑匠们就难以想到整体上的窑变。 而钧瓷窑变,是禹州瓷器艺人的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现。

唐代钧釉是在黑色釉上点缀有大块的蓝白釉斑,或在蓝白釉上点缀有大片的黑色釉斑,也有在黑釉上全施蓝白釉,其釉色变化黑白蓝相间,黑里泛蓝,活泼多变,主要以铁为着色剂,这种釉瓷古人称之为“花瓷”。

宋代钧釉,窑变单色釉,其釉色是在唐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钧瓷窑工除去在唐钧釉中的黑色成分,取其蓝白色,追求一种雅致如玉的效果,釉的基本色调为天青色,其窑变色深者为天蓝,淡者为月白;窑变花釉,其釉色特点是在青蓝色釉面上点涂紫红色斑块,烧成后犹如在蓝天上出现的彩霞那样美丽灿烂。

元代钧釉多数为窑变彩斑釉,少数为窑变单色釉,但是青蓝色釉面没有宋钧那样的滋润,相对而言比较粗放且流动性稍大,有紫红色斑块的也没有宋钧那样的层次分明和韵味十足,而稍显呆板,但由于青与红二色协调相比,也不失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窑变釉。

清代钧釉,由于历史原因,钧瓷至明代已经断烧,到了晚清钧瓷又开始恢复,当时主要用风箱小蓝碳窑烧制,所谓的“炉钧”。 炉钧釉是一种特殊的钧釉,与前代相比,釉内溶剂成分较多,故釉高温下流动性较大,冷却时容易析晶,所形成的窑变效果很奇特,釉色有朱砂红、天青、天蓝带各种紫等。

四、福建永春

永春窑,窑址位于福建省永春境内。 始于宋,终于清。 永春县位于福建中南部,与著名的建白瓷故乡德化相毗邻,烧造器物也受德化窑影响很大,已发现窑址20多处,宋代5处,元、明各1处,清代14处。 主要烧制碗、杯、瓶、盘、洗、碟、盒、罐、盅等,其中碗类占90%以上。

永春窑的产品以碗为主,有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饰蝴碟纹的。 蝴蝶纹是具有福建特色的纹饰之一,青瓷、青白瓷盘、碗上都有此装饰。 罐的外壁有莲瓣纹。 盒子的造型也很多,盒盖有模印细线条纹饰,图案有牡丹、卷草、莲花和其他折枝花卉;边缘有回纹、云纹等,花纹映衬在釉色之中,美观可爱。

宋元时期,泉州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永春窑与晋江磁灶窑、南安窑、德化窑、安溪窑等地方窑口烧造的瓷器,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远销到包括东亚、东南亚在内的世界各地。

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宋代蓬莱窑器质量最好。 碗为大宗产品,有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饰蝴蝶纹的。 蝴蝶纹最早见于龙泉窑青釉盘、碗上,而后福建地区诸窑瓷器上常可见到。 青釉、青白釉盘、碗上都有此装饰,是具有福建地区特色的装饰之一。 青白釉盒子数量仅次于碗,盒子造型多样,盖面印有牡丹、莲花及折枝花纹,—些盒子上还有酱红色彩绘。 盒子是宋、元时期外销数量较多的一种器形。 江西及福建各窑生产的盒子大量销往海外。 明、清时期窑址都烧青花瓷器,风格与德化窑的接近,支烧方法都为足部满釉砂粒支烧。 清代后山窑烧造的圈点纹碗与东非坦桑尼亚出土的中国青花碗一样。 这种碗在德化、安溪都发现过,装饰纹样是晋江地区瓷窑共有的,专为供外销而生产。

永春窑的产品大多施青黄釉,青中泛黄,釉面开冰裂纹,施釉不及底,有流聚现象,胎质灰白坚致,有的较粗厚。 杯、碟器内有一周涩圈,器外挂半釉,器心凸出,釉色呈橙色或粉青。 锦斗寨下窑的器物釉色呈青灰、青褐;同时还发现大量的黑瓷,其釉色乌金铮亮,胎坚硬厚重,施釉不及底。

五、广东潮州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 从境内陈桥村贝丘遗址中,可以看出,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便在潮州陶瓷分美术陈设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和特种陶瓷等大类,美术陈设瓷又分人物瓷塑、通花瓷花、动物瓷和花瓶(盘)彩绘等。 人物瓷雕,用料精细,釉料洁白晶莹,造型秀美,以别具风韵而饮誉瓷坛;通花瓷花,更以雕镂精细的镂空技艺、配以捏制的各式瓷花,以玲珑剔透之美而独步瓷坛。

潮州窑,在今广东潮安县,唐宋属潮州,故名。 始烧于唐代,终于宋。 窑址范围广,以笔架山窑址规模最大,遗物最为丰富。 被当地村民称为“百窑村”。 唐代烧青瓷和酱褐釉瓷,宋代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和黑瓷等。

明嘉靖黄佐《潮州府志》载:长史庄典墓在韩山东白瓷窑山。 清《砚山斋杂记》载:广东窑出潮州府,其器与饶器类。 《韩山志》则载:宋明人称韩山附近制陶地日“白瓷窑”。 这些记载说明了,潮州窑窑址位于韩山东,烧制白瓷与类似江西景德镇窑的影青之类的瓷器。

潮州窑是我国南方以烧制青白瓷(影青)为主的瓷窑之一。 它的胎薄质坚,瓷化程度较高,釉色白中闪青、细腻光润。 烧制器物以盘、碗为多,壶、盒、炉次之。 形制精丐,它与江西景德镇的宋代青白瓷相比,并无逊色。 潮州窑的造型富于变化,这可说是它的一个特征。

唐代产品胎质一般呈灰色,胎体较厚。 釉面一般均有细小开片。 器形有碗、碟、壶、杯、罐、盆、枕等。 碗以敞口平底造型为多见,一般施釉不到底。 少量碗为圈足或四花瓣口圈足,碗内凸起四条直线。 青瓷器物上有点褐彩装饰的。

宋代产品胎质细密,胎色大致可分白、灰白或深灰等种。 施釉较薄,一般都有细小开片。 器形有碗、盘、杯、壶、瓶、炉、罐、盆、灯、粉盒、砚、笔架、佛像和玩具等。 青白瓷产品以浮雕莲瓣纹炉和喇叭口、长颈、细长流的壶最为典型。 青白瓷装饰以划花为主,其次是雕刻、镂空和褐色点彩,印花很少见。 划花线条简朴流畅。 内容以弦纹、卷草纹、平行斜线纹为主,其次是蓖纹、莲瓣纹和云龙纹等。 青白瓷佛像的头、眼、须部常点以黑褐色彩,此为一大特点。

青瓷产品中较有特色的有贴花双鱼纹盘,双鱼纹是贴附上去的,釉色较淡,胎质较松,与南宋龙泉窑青瓷贴花双鱼纹盘有区别。 器物一般采用垫饼或垫环装烧,故底足无釉。 盆类器皿中有的采用叠烧法,盆内底留有支钉痕,一般为5个支钉痕。

通花瓶是在瓷坯体上雕通几何图纹,或各种花卉、人物、动物等图案,经高温烧成后,由人工彩绘装饰花纹,再经烤花窑烧制而成。 其装饰多以镂空几何纹样为底纹,底纹多为四方连续图案,便于雕刻,适于烧制,易于表现出精工细致的艺术效果。 类型则有大体上有通花与釉上彩绘结合、通花与浮雕结合、通花与瓷花结合、综合性装饰等类型。

雕刻技法上有单层雕刻、双层雕刻、多层雕刻等,可以说,通花瓶是具有民族风格和浓厚地方特色的瓷器艺术品,也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雕塑镂空与提花融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 “通花瓶”也已成了瓷艺界公认的专用术语。

动物瓷中以变形动物瓷塑最负盛名,它以变形夸张的手法,强调动物之某一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使之神韵独具;而花瓶、瓷盘的彩绘,也推陈出新,异彩纷呈,不但有釉下的五彩、青花,釉上彩的古彩、新彩、堆雕金,兼有釉下釉上的斗彩,还不断吸收引入新的形式和技法。 笔法上有工笔、有意笔,有兼工带写,也有现代派彩绘。

潮州彩瓷中的釉上彩绘,颜料丰富,构图清新,工笔彩绘,工整细腻,色彩富丽,经历代艺人的努力,形成了有别于其它瓷区的彩绘风格,陶瓷界誉之为“潮彩”。 潮州陶瓷已有近百件作品在全国评比中获奖。 代表作有《金陵十二钗》、《友谊通花瓶》、《双福瓷花篮》及获得国际金奖的《天球瓶》和堆雕花瓶系列(一组5件)等。

另外,“七大瓷都”还有“天下名瓷出醴陵”的湖南醴陵瓷、有“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称的汝窑,以及有“北方瓷都”之称的河北唐山,篇幅所限就不再赘述

下一篇:一般说吃鸡是什么游戏 有什么特点
上一篇:中国四大名窑是什么?分别在 哪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