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陈五苓散(因陈五苓散)

2023-02-26 19:47:2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3

柴陈五苓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

柴陈五苓散的基本资料

柴陈五苓散(《会约》卷十一)

处方白术1钱半,茯苓1钱半,猪苓1钱半,泽泻2钱2分,肉桂1钱半,茵陈3钱,车前子1钱,木通1钱半,柴胡1钱半。

功能主治湿热发黄,小水赤黑,烦渴发热。

用法用量灯草为引,水煎服。 酒疸,加干葛。

柴陈五苓散相关中药材

1、车前子

别名车前实,虾蟆衣子,猪耳朵穗子,凤眼前仁。

来源为车前草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种子。 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穗,晒干后搓出种子,簸去果壳杂质。

性状①大粒车前 为车前的种子。 呈椭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稍扁,长2毫米,宽1毫米。 表面棕褐色或黑棕色。 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密网纹,种脐淡黄色,椭圆凹窝状。 气味无,嚼之带粘液性。 以粒大、色黑、饱满者为佳。 主产江西、河南。 此外,东北、华北、西南及华东等地亦产。 ②小粒车前 为平车前的种子。 呈椭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稍扁,长1~1.5毫米,宽不足1毫米,余与上种相似。 主产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 此外,山西、内蒙古、吉林、陕西、甘肃、青海、山东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利水,清热,明日,祛痰。 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暑湿泻痢,咳嗽多痰,湿痹,目赤障翳。 ①《本经》:“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 ”②《本草经集注》:“主虚劳。 ”③《别录》:“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 养肺强阴益精。 明目疗赤痛。 ”④《药性论》:“能去风毒,肝中风热,毒风冲眼目,赤痛障翳,脑痛泪出,去心胸烦热。 ”⑤《日华子本草》:“通小便淋涩,壮阳。 治脱精,心烦。 下气。 ”⑥《医学启源》:“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 ”⑦《滇南本草》:“消上焦火热,止水泻。 ”⑧《纲目》:“止暑湿泻痢。 ”⑨《雷公炮制药性解》:“主淋沥癃闭,阴茎肿痛,湿疮,泄泻,亦白带浊,血闭难产。 ”⑩《科学的民间药草》:“镇咳,祛痰,利尿。 ”⑾《山东中药》:“敷湿疮、脓泡疮、小儿头疮。 ”

2、白术

别名山蓟,杨抱蓟,山芥,天蓟,山姜,乞力伽,山精,山连,冬白术,山蓟,杨枹蓟,于术,冬术,浙术,种术。

来源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 霜降至立冬采挖,除去茎叶和泥土,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即可。 烘干者称“烘术”;晒干者称“生晒术”,亦称“冬术”。

生境分布原生于山区丘陵地带,野生种在原产地几已绝迹。 现广为栽培,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均有,而以浙江栽培的数量最大。 主产浙江、安徽。 此外,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亦产。 以浙江嵊县、新昌地区产量最大;于潜所产品质最佳,特称为“于术”。

性状干燥的根茎,呈拳状团块,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长5~8厘米,直径2~5厘米。 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有浅而细的纵皱纹。 下部两侧膨大似如意头,俗称“云头”。 向上则渐细,或留有一段地上茎,俗称“白术腿”。 在瘤状突起的顶端,常有茎基残迹或芽痕,须根痕也较明显。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 烘术的断面淡黄白色,角质,中央时有裂隙。 生晒术的断面皮部类白色,本质部淡黄色至黄色,有油点。 气香,味甜微辛,略带粘液性。 以个大、表面灰黄色、断面黄白色、有云头、质坚实、无空心者为佳。 野于术是产于浙江於潜、吕化、天目山一带的野生白术,一名为“天生术”,该种商品早巳绝迹。 现售之於术,系将新昌的白术种子,播种在於潜山区的栽培品,折断面黄白色,有黄色放射状纹理。 气清香,甜味强而辣味少。 一般认为於潜白术的品质较新昌白术为佳。

功能主治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 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②《别录》:“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③《药性论》:“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诞,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皯,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 ”④《唐本草》:“利小便。 ”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癥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 ”⑥《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 ”⑦李杲:“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 ”⑧王好古:“理中益脾,补肝风虚,主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身体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 ”⑨《本草衍义补遗》:“有汗则止,无汗则发。 能消虚痰。 ”

3、柴胡

别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狭叶柴胡等的根。 舂、秋挖取根部,去净茎苗、泥土,晒干。

性状①北柴胡 又名:硬柴胡。 为植物北柴胡的根,并带有少许茎的基部。 根呈圆锥形,主根顺直或稍弯曲,下部有分歧,根头膨大,呈疙瘩状,长6~20厘米,直径0.6~1.5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顶部有细毛或坚硬的残茎。 质较坚韧。 不易折断,断面木质纤维性,黄白色。 气微香,味微苦辛。 以根条粗长、皮细、支根少者为佳。 主产辽宁、甘肃、河北、河南。 此外,陕西、内蒙古、山东等地亦产。 ②南柴胡 又名:软柴胡(《本草汇言》),香柴胡。 为植物狭叶柴胡的根。 外形与北柴胡相似,惟根较细,分歧少,多弯曲不直,长4~10厘米,直径6~10毫米,表面红棕色,有纵皱及须根痕,顶部无疙瘩头,而有地上茎叶枯死后遗留的毛状纤维。 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呈淡棕色。 气味同北柴胡。 以根条粗长、无须根者为佳。 主产湖北、江苏、四川。 此外,安徽、黑龙江、吉林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 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 ①《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②《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 亦可作浴汤。 ”③《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 ”④《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 ”⑤《四声本草》:“主痰澜、胸胁中痞。 ”⑥《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 ”⑦《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 ”⑧《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 ”⑨《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 ”“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 ”⑩《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

备注除上述2种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亦作柴胡入药。 主要的有:长白柴胡分布东北;兴安柴胡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大叶柴胡分布东北;长茎柴胡分布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青海;膜缘柴胡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小柴胡分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金黄柴胡(又名:穿叶柴胡)分布新疆:多脉柴胡分布四川、甘肃、内蒙古。 柴胡药材中,尚有“竹叶柴胡”与“春柴胡”二种,其原植物主要为狭叶柴胡。 前者系采收成长的全株,全长约20~40厘米,根同南柴胡,茎叶灰绿色至淡绿色,产地同南柴胡。 后者系春季采收幼嫩的全株,故又称“芽胡”,全长约15厘米,根细,棕色,茎叶淡绿色而多卷曲皱缩。 产江苏、安徽、山东。

4、猪苓

别名豕零,猳猪屎,豕橐[音tuó],司马彪,豨苓,地乌桃,野猪食,猪屎苓,猪茯苓,野猪粪,豕零。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 南方全年皆采,北方以夏、秋两季为多。 挖出后去掉泥砂,晒干。 放干燥通风处。

生境分布分布河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及东北等地。 主产于陕西、河南、河北、四川、云南。 甘肃、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湖北等地亦产。 陕西、云南产量较大,陕西产者质量最佳。

性状为干燥的不规则的长形块状或近圆形块状,大小粗细不等,长形的多弯曲或分枝如姜,长约10~25厘米,径约3~8厘米,圆块状的直径约3~7厘米。 外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全体有瘤状突起及明显的皱纹。 质坚而不实,轻如软木,断面细腻,白色或淡棕色,略呈颗粒状。 气无,味淡。 以个大、外皮黑褐色光亮、肉色粉白、体较重者为佳。

功能主治利尿渗湿。 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 ①《本经》:“主痃疟,利水道。 ”②《药性论》:“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 ”③《珍珠囊》:“渗泄,止渴,又治淋肿。 ”④《医学启源》:“大燥除湿。 《主治秘要》云,去心懊憹。 ”⑤《医学入门》:“治中暑消渴。 ”⑥《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

备注猪苓是真菌类多孔菌科植物猪苓菌的菌核,常寄生于枫树、柞树、桦树、椴树等的树干或根部。 李时珍说“猪苓淡渗透.....利不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

5、车前

别名罘苜,马舄,当道,陵舄,牛舌草,车前草,虾蟆衣,牛遗,胜舄,车轮菜,胜舄菜,蛤蚂草,虾蟆草,钱贯草,牛舄,地胆头,白贯草,猪耳草,饭匙草,七星草,五根草,黄蟆龟草,蟾蜍草,猪肚菜,灰盆草,打官司草,车轱辘菜,驴耳朵菜。

来源为车前草科植物车前及平车前的全株。 夏季采收,去尽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各地均有出产,以江西、安徽、江苏产量较多。

性状干燥的全株长10~17厘米。 根细小为须状。 叶呈灰绿色而卷曲,叶片平展成广卵形或椭圆形,具纵脉5~7条,叶柄细长。 花茎顶部有留存蒴果盖裂后的蒴瓣及宿萼,有时尚有未开放的花。 气微,味苦而带粘液性。

功能主治利水,清热,明目,祛痰。 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黄疸,水肿,热肉,泄泻,鼻衄,目赤肿痛,喉痹乳蛾,咳嗽,皮肤溃疡。 ①《别录》:“主金疮、止血,衄鼻,瘀血血瘕下血,小便赤。 止烦,下气,除小虫。 ”②陶弘景:“疗泄精。 ”③《药对》:“主阴癀。 ”④《药性论》:“治尿血。 能补五脏,明目,利小便,通五淋。 ”⑤《滇南本草》:“清胃热,利小便,消水肿。 ”⑥《本草汇言》:“主热痢脓血,乳蛾喉闭。 能散,能利,能清。 ”⑦《本草正》:“生捣汁饮,治热痢,尤逐气癃,利水。 ”⑧《本草备要》:“行水,泻热,凉血。 ”⑨《生草药性备要》:“治白浊。 ”⑩《医林纂要》:“解酒毒。 ”⑾《科学的民间药草》:“镇咳,祛痰。 ”⑿《贵州民间方药集》:“外治毒疮,疔肿。 ”⒀《湖南药物志》:“祛痰止咳,滑胎,降火泻热,除湿痹,祛膀胱湿热,散血消肿。 治火眼,小儿食积,皮肤溃疡,喉痹。 ”

6、肉桂

别名菌桂,牡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紫桂,桂皮。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 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官桂:剥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天后,卷成圆筒状,阴干。 ②企边桂:剥取十余年生的干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凸凹板内,晒干。 ③板桂:剥取老年桂树的干皮,在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割口,将皮剥离,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时取出,纵横堆叠,加压,约1个月后即完全干燥。 至于“桂心”,即肉桂加工过程中检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 各种肉桂商品均宜贮藏于干燥阴凉处,或入锡盒内,密闭保存。

生境分布栽培于砂土及斜坡山地。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性状①官桂(《本草图经》)又名:菌桂(《本经》一作箘桂),筒桂(《唐本草》),桂尔通、桂通、条桂。 呈半槽状或圆筒形,长约40厘米,宽约1.5~3厘米,皮厚1~3毫米。 外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及小裂纹,皮孔椭圆形,偶有凸起横纹及灰色花斑;刮去栓皮者,表面较平滑,红棕色,通称“桂心”。 内表面暗红棕色,颗粒状。 质硬而脆,断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可见浅色石细胞群,断纹成环状。 气芳香,味甜辛。 ②企边桂 又名;清化桂。 呈长片状,左右两边向内卷曲,中央略向下凹,长40~50厘米,宽4.5~6厘米,厚3~6毫米。 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红棕色,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 香气浓烈,其它与官桂相似。 ③板桂(《本草图经》)又名:桂楠。 呈板片状,通常长30~40厘米,宽5~12厘米,厚约4毫米,两端切面较粗糙。 以上均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①《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②《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 ”“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 ”③《药性论》:“主治:几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痈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 杀草木毒。 ”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 ”⑤《珍珠囊》:“去卫中风邪,秋冬下部腹痛。 ”⑥《医学启源》:“补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虚自汗。 《主治秘要》:渗泄,止渴。 ”⑦《用药心法》:“敌寒邪,治奔豚。 ”⑧王好古:“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 ”⑨《纲目》:“治寒痹,风瘖,阴盛失血,泻痢,惊痢。 ”“治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 ”

备注《本经》有牡桂、菌桂,《名医别录》又另立“桂”条。 《本草纲目》认为桂即牡桂,并将两者合为一条。 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见牡桂、肉桂为同一物。 至于菌桂,陶弘景称其“正圆如竹”,《图经》称:“树皮青黄,薄卷若简,亦名筒桂”。 据此,菌桂当即今之官桂。

7、茯苓

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不死面。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 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 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㈠松林中树桩周围地面有裂隙,敲之发出空响;㈡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菌丝(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状);㈢树桩头烂后,有黑红色的横线裂口;㈣小雨后树桩周围干燥得快,或有不长草的地方。 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种后第二、三年采收,以立秋后采收的质量最好,过早则影响质量和产量。 加工:茯苓出土后洗净泥土,堆置于屋角不通风处,亦可贮放于瓦缸内,下面先铺衬松毛或稻草一层,并将茯苓与稻草逐层铺迭,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 然后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行发汗。 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干燥处晾至全干,即为“茯苓个”。 切制:于发汗后趁湿切制,亦可取干燥茯苓以水浸润后切制。 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为茯神。 切制后的各种成品,均需阴干,不可炕晒,并宜放置阴凉处,不能过于干燥或通风.以免失去粘性或发生裂隙。

生境分布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 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 此外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产。 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

性状茯苓个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两至十斤以上。 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常附有泥土。 体重,质坚硬,不易破开;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或粉状,外层淡棕色或淡红色,内层全部为白色,少数为淡棕色,细腻,并可见裂隙或棕色松根与白色绒状块片嵌镶在中间。 气味无,嚼之粘牙。 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块,色白细腻而有粉滑感。 质松脆,易折断破碎,有时边缘呈黄棕色。

功能主治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 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①《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②《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 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③《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 主肺痿痰壅。 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④《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⑤《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⑥《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 治溺黄或赤而不利。 《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⑦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 治肾积奔豚。 ”⑧《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

8、泽泻

别名水泻,芒芋,鹄泻,泽芝,及泻,天鹅蛋,天秃,水泻,禹孙,水泽,如意花,车苦菜,一枝花。

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 冬季叶子枯萎时,采挖块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用微火烘干,再撞去须根及粗皮。

生境分布生于沼泽边缘。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贵州、云南、新疆等地。 四川、福建有大面积的栽培。

性状干燥块茎类圆球形、长圆球形或倒卵形,长约4~7厘米,直径约3~5厘米;表面黄白色,未去尽粗皮者呈淡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凹陷,并散有无数突起的须根痕迹,在底部尤密;质坚实,破折面黄白色,带颗粒性。 气微香,味微苦。 以个大、质坚、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福建、四川、江西,此外贵州、云南等地亦产。 商品中以福建、江西产者称“建泽泻”,个大,圆形而光滑;四川、云南、贵州产者称“川泽泻”,个较小,皮较粗糙。 一般认为建泽泻品质较佳。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泄热。 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呕吐,泻痢,痰饮,脚气,淋病,尿血。 (1)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内停之尿少、水肿、泻痢及湿热淋浊等证。 治胃内停水常配白术。 治尿道涩痛、小便不利常配木通、茯苓。 (2)清泻肾火:用于阴虚火旺诸证。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②《别录》:“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③《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直通水道。 ”④《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主头旋、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止遗沥、尿血。 ”⑤《医学启源》:“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 《主治秘诀》云,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水肿,渗泄止渴。 ”⑥李杲:“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 ”⑦《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 ”

9、木通

别名通草,附支,丁翁,丁父,葍藤,王翁,万年,万年藤,燕蕧,乌蕧,通草,活血藤。

来源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叶木通、木通的木质茎。 9月采收,截取茎部,刮去外皮,阴干。

性状白木通的干燥木质茎呈圆柱形而弯曲,长30~60厘米,直径1.2~2厘米。 表面灰褐色,外皮极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裂纹,节不明显,仅可见侧枝断痕。 质坚硬,难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较厚,黄褐色,木部黄白色,密布细孔洞的导管,夹有灰黄色放射状花纹。 中央具小形的髓。 气微弱,味苦而涩。 以条匀,内色黄者为佳。 产四川、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目前所用的木通药材,主要有关木通、川木通、淮通和白木通四类,其中使用最广的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木通马兜铃的木质茎(详“关木通”条);其次为川木通,为毛茛科小木通、绣球藤等的木质茎(详“川木通”条);淮通为马兜铃科大叶马兜铃、淮通马兜铃的木质茎(详“淮通”及“朱砂莲”条);白木通则仅在少数地区自产自销。 而历代本草所记载的木通则为木通科木通,目前很少见用。

功能主治泻火行水,通利血脉。 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 ①《本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 ”②《吴普本草》:“止自汗。 ”③《别录》:“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鼻息肉,堕胎,去三虫。 ”④《药性论》:“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 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 ”⑤《食疗本草》:“煮饮之,通妇人血气,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瘘、金疮、踒折,煮汁酿酒妙。 ”⑥《本草拾遗》:“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 ”⑦《海药本草》:“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 ”⑧《食性本草》:“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效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 ”⑨《日华子本草》:“安心除烦,止渴退热。 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 ”⑩《安徽药材》:“治脚气浮肿。 ”

10、茵陈

别名绵茵陈,白蒿,绒蒿,松毛艾,绵茵陈,茵陈蒿,猴子毛。

来源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

备注同属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dldst.et Kit. 的幼苗同作茵陈入药。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 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下一篇:起亚k2自动挡多少钱(价格诱人的起亚K2到底能不能买)
上一篇:沧月最新好看的小说(沧月好看的小说哪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