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投河(屈原为什么投河而死是哪条河)

2023-02-24 14:25:2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7

2000多年前,一个炎热夏天的午后,一个披头散发的男人,面容憔悴,满脸愁容地在江边徘徊,嘴里还不断念诵着当地特有的小调。

想了又想,看了又看,这个中年男人,最终用尽最大的力气,纵身一跃,从此中国历史上就多了一个叫端午的节日,并且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还有划龙舟吃粽子。

关于端午节的起因,有着很多的传说,但无疑屈原这个,流传最广,相信的也最多,因为他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和强烈的情感冲击,投江自杀。

关于屈原为什么要自杀,后世一直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里面以贾谊的影响最大,把屈原的自杀看成是郁郁不得志的结果。

因为这个贾谊跟屈原一样,也是个大才子,但同样也是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走到屈原投江的地方,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吊屈原赋》。

因为贾谊的名气很大,所以后面关于屈原的死,基本上都是按照这种基调理解的,包括太史公写屈原列传,也深受贾谊的影响,甚至还把他们两个和传,认为他们两个是同一种人,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中国历史在秦朝这个节点上,被狠狠地划了一刀,秦之前的历史,统称为先秦,先秦时代的政治文化和后来的朝代有着巨大的差别,尤其在个人风貌方面,先秦时代的人,有着很多后世难以理解的特质。

最大的不同就是,先秦的人,尤其是贵族,把生死看得很淡,你感觉一件很小的时候,都能拿剑抹脖子,秦之后就没有真正的贵族了,所以要理解屈原自杀这件事,就必须把他放在先秦时代的大背景之下,看看的当时的贵族是怎样一种心态。

当时的贵族,他们的爵位都是世袭的,不是君主给的,财富地位都是来自于祖先,既然不是依靠当前的君主,那么就保持了人格的独立性,因此也就特别在乎名声。

著名的两桃杀三士的故事,很能体现这个贵族之风,故事很简单,逻辑暂时看不懂也没关系,因为这个故事,根本就不是用我们现代人的逻辑能理解的。

齐景公为了除掉国内三个长官卓著的将领,于是搞了个阴谋,说是给这三个人庆功,但是盘子里却有三个桃子,于是有两个人各自夸耀战绩,分别拿个一个。

然后第三个人也说了自己的功绩,前两个人感觉很羞愧,不应该吃桃子,于是拔剑自杀了,第三个人一看他们两个都死了,自己也拔剑自杀了。

是不是迷之操作,你还没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儿,三员大将死了,古代这种轻生死的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尾生抱柱的故事。

和别人约好了在桥底下见面,就是在桥底下见,哪怕是涨水了也不走,抱着柱子宁可把自己淹死,也要恪守信用。

你都感觉先秦的人,跟现代的人完全不是一个物种,怎么这么容易,说死就死了呢,这方面贾谊还真的给出了合理的解释,那就是贵族不能受辱,一旦感受到受辱了,那就是自杀,以保全自己的颜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如果皇帝要治罪于你,不要申辩,直接自杀,以保全名声不受辱,一个对比的例子就是李斯和他的同僚。

当时赵高大肆清洗大臣,与李斯一同被问罪的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都选择了自杀,唯有李斯选择了入狱受审。

结果李斯难逃一死,还受到了很大的屈辱,这就是贵族与平民的区别,屈原是妥妥的贵族,而且用今天的标准看,他是皇族。

面对国家不断地败退,他已经感受到备受欺辱,终于觉得不再受辱,一跃而且,投江自尽,但有一点要说明,这绝对不是玻璃心的体现,而是贵族气质的体现。

理解不了也没关系,小编也理解不了,当时的贵族就是这个样子,死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个事儿,从某种意义上说,项羽自杀之后,中国就再难有精神独立,不愿受辱的贵族了。

下一篇:多宝鱼的5种家常做法(清蒸多宝鱼的家常做法)
上一篇:知乎2022年Q1财报:营收7.43亿同比增长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