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而鸣 (长篇小说)

2023-02-23 16:01:2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7

丧钟为谁而鸣长篇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讲述的是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 他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 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 他争取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孤立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并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体任务。 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坠入爱河,借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 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 在炸完桥撤退的时候,自己却被敌人打伤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中文名

丧钟为谁而鸣

别名

战地钟声

作者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英文名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类别

长篇小说

字数

约40万

出版时间

1940年

内容简介

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说,但全书情节局限于三天之内(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写得紧凑非凡。

西班牙内战进行了很久,战争惨烈。 1937年春季,共和国政府军总部准备向法西斯叛军发动反攻,以收复马德里西北重镇塞哥维亚。 在塞哥维亚与瓜达拉哈之间有一座铁桥,这可能成为叛军支援部队的通道,于是负责指挥反攻的前苏联将军高尔兹决定炸毁这座决定战争成败的铁桥。 而炸桥任务就交给了爆破手、美国志愿人员罗伯特·乔顿。

罗伯特·乔顿原是美国蒙大拿州米苏拉市大学的一名西班牙语教师,曾到西班牙研究语言和考察风土民情。 乔顿是在l936年夏季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投身到反法西斯战争行列中去的。 乔顿接受任务后,由老游击队员安赛尔莫作向导,背着两箱炸药,来到了距铁桥不远的一支游击队的驻地。

铁桥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敌人对此十分清楚,因此派了重兵予以把守。 桥下的磨坊和原筑路工人住的房子里分别驻扎着守桥敌军,铁桥两端的岗楼里也有哨兵把守。 乔顿意识到,如果没有游击队的帮助,他根本就无法完成炸桥任务。

于是,罗伯持来到游击队的营地,见到了玛丽亚。 她是在三个月前被游击队从敌人手里解救出来的。 经过这段时间的恢复,玛丽亚的身体己经逐渐康复,现在在游击队里帮助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老婆庇拉做些炊事工作。 庇拉十分支持炸桥行动,但她认为由于风险太大,而回报又太少,很可能游击队内部会有人反对这项行动。 因此,她建议罗伯特应该尽量争取邻近的爱尔·索多率领的游击队的支持。

罗伯特在安赛尔莫的陪伴下,趁天黑前观察了铁桥的结构以及附近的地形,井在心里谋划好了炸桥的方案。

巴勃罗坚决反对炸桥一事,他认为自己会因此受到牵连。 他以前并不是这样的,是很英勇的,可现在有了一些资产后,已经丧失了斗志。 其他的游击队员纷纷批评巴勃罗的懦弱,巴勃罗羞愧地离开了营地。 第二天早饭后,庇拉带着罗伯特和玛丽姬前去爱尔·索多的驻地,在路上,她极力撮合罗伯特和玛丽姬交往。

罗伯特、庇拉和爱尔·索多制定了炸桥的计划:爱尔·索多率领他的队伍割断山上的电话线,再进攻驻扎在筑路工人房子里的守敌;巴勃罗的小队割断山下的电话线,然后攻打磨坊里的敌军。 最后大家在桥头集合,一起撤退。 只是撤退时所需的马匹不够,爱尔索多打算晚上到敌人的军营里去偷。 在返回途中,庇拉先行,故意把罗伯特和玛丽亚留在后面,好让他们有机会单独待在一起。 他们手挽着手,并行在荒草丛生的山上。 玛丽亚的单纯可爱,打动了罗伯特,他想在战争结束后把她带到美国并和她结婚。 他会重新回到大学去教书,而那时的玛丽亚可就成了大学助教的夫人了。 罗伯特的梦很甜蜜,可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这些也许就是一种奢望。

马蹄声惊醒了沉睡中的罗伯特,他起身打死了敌人的一名暗哨。 但死者身亡并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除了一封普通的家书,这不由得使他对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和非理性感慨万千。 随后,附近传来了密集的枪声,原来爱尔·索多昨晚偷马时被敌人发觉,他们跟踪而至并将游击小分队团团包围。 爱尔·索多率众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敌人割下了爱尔·索多的头颅。

罗伯持分析敌人几天来的种种动向,认为他们已经知道了共和国军的反攻计划,而且,正在进行防御部署。 情况有变,他给高尔兹将军写了封信,建议他暂停这次反攻,随后将信件交给了游击队员安得烈。

凌晨两点钟左右,罗伯特从庇拉那里得到消息,巴勃罗为了阻止他炸桥,伤了他带来的雷管逃走了。 罗伯特很是恼火,但现在他只能想其他的办法了。 天亮之前,游击队员们都整理完毕,准备去炸桥。 就在这时,巴勃罗带着五个人和五匹马返回了营地。 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帮助罗伯特去炸毁铁桥。 大家对巴勃罗的回归表示欢迎,然后趁着夜色向铁桥进发。

安得烈带着信几经周折,来到共和国政府军驻地,遇到了国际纵队的主要领导人、法国革命者安得烈·马蒂。 在失望、野心和怨恨的驱使下,马蒂扣留了安得烈,打算告发高尔兹通敌卖国。

在《真理报》特派记者克拉科夫的努力下,马蒂被迫释放了安德烈,并向在前线视察的高尔兹将军报告了此事。 而当高尔兹将军获悉信件内容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罗伯待隐藏在埋伏地点,对现在的局势很是担心:西班牙人民固然非常顽强,可是法国的封锁却越来越紧,也得不到美国的即使这次反攻取得胜利,明天又会怎样呢?西班牙人民已经奋战一年了,最后的胜利能否实现呢?

战斗打响了,敌人的哨兵应声倒下。 罗伯特拎着炸药箱和安赛尔莫跑到桥下,迅速而又牢固地将手榴弹梆在炸药上,并把炸药固定在桥上。 在将导火线安装妥当后,两人迅速埋伏到路旁的岩石后面。 敌人的卡车向桥头驶来。 罗伯特按动了火药线。 随着一声巨响,铁桥被炸毁了,桥的中段飞到了半空中。

任务完成了,安赛尔莫却牺牲了。 罗伯特望着他的尸体,心里充满了愤怒:如果巴勃罗不把雷管抢走,他就可以在远处按动药线,而安赛尔莫也许就不会牺牲了。

巴勃罗和庇拉率领的游击队在与敌人的交火中伤亡惨重,被迫退回到松林里。 玛丽亚已经将马匹牵到这里等侯着他们,此时只要突破敌人的火力封锁,然后骑马穿过大道进入对面山坡上的树林就可安全脱险。 全体队员都冲了过去,可罗伯特却不幸中弹落马。 他摸了摸左腿,知道腿骨已经折断,自己难逃一劫。 打算与敌人拼死一搏。

他忍着剧痛翻过身来,靠在树后将一挺轻机枪对准从大道上驶过来的一大队骑兵。 他手扳着枪机,静静地等待着敌军军官走到阳光照耀的地方来。 他感到自己的心正贴着布满松针的山地跳跃着。

作品赏析

作品主题

作者通过乔丹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探讨了生与死的问题、爱情与职责的问题、个人幸福与人类命运的问题。 当炸桥后撤离现场时,他不幸受伤,大腿骨折断了。 他不愿带累同志们,决意独自留下,想起和玛丽亚两情缱绻时,感到心灵沟通,合二为一,这时就坚决劝姑娘跟大家一起撤走,因为这是她的责任,她走就等于他们俩一起走。 乔丹一心以集体利益为重,要求最后走的游击队员把那支子弹剩下不多的机枪留下,因为其他那两支能弄得到子弹。 他独自等待敌人前来。 当屠杀另一个游击小组的刽子手,骑兵军官贝仑多中尉终于露面时,他激动地感到心脏抵在松针地上怦怦地跳。 乔丹以他最后的一些行动深刻地体现了本书的题旨:人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每个人都与人类难解难分。

海明威曾经这样说过,冰山在海里移动的时候,只有十分之一是思出海面的,而对于写作而言,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心意,见之笔端的也仅仅只有八分之一,读者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就是根据这八分之一的东西去感受其背后的力量,继而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开发那文字背后隐藏的剩馀“八分之七”,从中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现实生活对于自己的影响。 在小说故事的发展过程之中,作者利用象征的手法把自己的思想精神注入到作品之中,这些思想使得人物命运更加具有悲剧性,也使作品的整体思想更加深沉、含蓄,作品更加引入入胜,促进读者产生共鸣。 从作品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危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无奈,何为真正的痛苦,在人世的大非之前,在和平和正义的大道之前,面临的那些小小苦难,早已微不足道。 苦难只不过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关于死亡的思考又有什么意义呢?海明威认为,同死亡意义相比较,只有用行动来证明自己主宰权的生命意识,才是有意义的事情。

在《丧钟为谁而鸣》中,通过努力达到一种自然与人、男人与女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感,海明威告诉我们,这种和谐是感觉意识中最困难的斗争,要认识自己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认识两性间乎等互补的相互性、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同生共存的命运,需要打破人类中心的意识,克服统治和支配的傲慢感觉,懂得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关爱的伦理,培养“爱的感觉”。 这样才能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的神奇,体验自然中的无限美,才能从自然那里获得爱、智慧和力量;这样才能建构亲密无问的人际关系,才能感受亲信、升华爱情、关爱他人、维护和平;这样才能改变人类征服自然的态度,消除性别偏见、种族歧视、阶级压迫和民族统治。

随着小说的发展,乔丹对自然的意识和感触不断增强,最后,当他受伤不能再动弹,躺在松枝上等死时,他对自然的感受最强;自然给他带来的平静占住了他的整个意识,使他的心跳本身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在与大地的结合中,他似乎懂得,阶级、统治、战争、残暴在大自然永恒、和谐、健康的次序中终将消融,丧钟最终将为人类混乱的次序而鸣;人类生活一定会像自然一样和谐而美好。 因此他为他所爱的人、为他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为人类谋求幸福——献身是值得。 他必须坚持战斗到最后,拖住敌人,让同志们逃生。

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如果戈尔兹代表的是混乱的社会,玛丽亚代表的是和谐的自然,那么皮拉尔和安塞尔莫代表的是自然与社会的融合,因为皮拉尔和安塞尔其身上的矛盾情感和双性气质综合了次序与混乱的特性。 他们对主人公乔丹的影响改变了他的性格,使他从一个理性的军事任务的机械执行者变成一个有感倩、有血有肉的人,使他摆脱冷漠孤立的混乱状态,投入自然和谐的次序和玛丽亚的怀抱,使他僵得如何去爱,如何去建立真正的感情联系。 在3天执行任务的光阴中,他充分享受到自然次序的健康与和谐以及爱情的欢悦与美好,也与同志们结下亲人般的情谊,充实而有意义地度过了比他一生都要重要的3天游击队战斗生活,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得到完善,情感得到升华,真正值得为什么而奋斗,为什么而生存,为什么而献身。 最后在与自然和大地的融合中,乔丹义无反顾地为他深爱的恋人玛丽亚、为他关爱的同志们、为他理想的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不仅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类自身精神生态问题,揭示人类文明所导致的群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竞争冲突和混乱次序,试图从自然中寻求一种永恒的和谐次序,来医治人类世界的贪欲、分裂、统治和混乱。 此外,海明威用女性天性中的同情、怜悯之心和关爱、交往之情来遏制男性意志的恶性膨胀和支配控制欲望,消除男性孤立的自我意识,从而打破文明与自然的分离习性,否定理性主义的自我概念和工具主义的存在模式,使文明/自然、男人/女人、理智/情感等传统的二元对立关系得到调和与融通。

艺术特色

故事时间跨度只有四天,作者却洋洋洒洒写下几十万字,可见作者对细节刻画得深入。 人在遇到问题时,思绪是混乱的,总会零零碎碎去想很多东西,这些思绪是片段的,毫无章法可言。 作者却很好地用语言将这种矛盾心理直观地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进入人物角色的心理,去体味人物那时的复杂心理。 这种描写手法是高超的,会让你不知不觉跟着书中人物的思绪去发展,犹如置身其中。 也可以说是主人公罗伯特·乔丹——一个思想复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三天里的心灵轨迹。 生与死的问题,爱情与战斗职责的矛盾,道德伦理与严酷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你反对一切杀人的行为,可你既杀过人,而且还要继续杀人。 因为要打胜仗就必须多杀敌人。 一切的一切,在钟声敲响的时候,都还没有结束,是丧钟还是希望的钟声?它到底在为谁而鸣响不止?

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正如他的主人公一样,是冷的英雄热的血,表面冷静、客观,实际上潜藏着强烈的情感。 罗伯特的情绪变化其实是小说的潜在线索。 全书43章,前缓后急,从第19章开始节奏明显加快,篇幅也较为短小,不断采用平行剪辑,突出了战斗临近的紧迫感。 相反,爱情的发展却逐步缓慢下来,最后一夜尤其漫长,强烈地渲染了主人公的美好情感,也突出了结局的悲壮场面。 通过大量的铺垫,小说在结尾时达到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令人在回肠荡气的悲壮气氛中回味无穷。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主体的时空结构,构建了这部杰出的巨着宏伟壮阔的框架和丰富隽永的内涵。

海明威发挥他独特的叙事艺术,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及丰富多彩的对白,紧紧环绕着罗伯特·乔丹的行动,一气呵成地把这故事讲到底,同时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及回忆,使这个主人公的形象非常丰满。

作者运用自己训练有意的眼力以及作家对于事物的那种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对于主人公乔丹命运的描写了故事进行明暗关系的处理,通过象征手法深度挖掘了人物的深层心理,展示了现实世界人物的复杂性以及文学作品的内涵性。 故事之中,乔丹为了能够躲避清醒时刻的孤独,常常喜欢在闲暇之馀进行怀旧自酌,而且他也多次在酒酣耳热幻境之中享受到了片刻的宁静。 乔丹具有心若止水的外表,但是他的内心却潜藏着深刻的躁动以及不安,他在执行任务时受到了心理暗示的巨大压抑。 同时在故事之中,作者通过明线直接写乔丹执行炸桥任务并且有可能出现不幸,通过暗线来表现人物的阴柔之气,即是彼拉尔多次为乔丹“看手相”。 这一细节具有十分重要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之中体现出了一种观点冷静、笔法流畅的态度,使得乔丹内心的迷茫、空虚以及绝望和悲愤显示得自然而又淋漓尽致。 这些情感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抒发,却是在无形之中扣细节动作进行凝结,使得明线和暗线相互连通融台,贯穿全文。 整篇作品一共有四十三章,然而出现为乔丹看手相的章节一共有六章,这其实就是暗线和明线之间的一种“暗合”,暗示了他命运的前进,加剧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更能激发读考产生共鸣。

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海明威有效地使用了“时间透视法”“时间的空间化”等典型的叙述技巧,使得他的小说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海明威在创作的时候似乎也有意的运用时空技巧,有目的营造出一种时空的氛围,使阅读作品的读者身在其中,既能感受到时间带给我们的历史感,同时也能感受到空间的立体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作品概述

一九三六年初秋到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内战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今天已不大为人们所提及。 然而它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线的序幕,是全世界进步力量和德意法西斯政权之间的第一次较量。 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进步力量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 以文学形式来反映这一页历史的作品为数不多,而今天尚被人推崇、文学阅读的恐怕就只有这一部《丧钟为谁而鸣》了。

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说,但全书情节局限于三天之内(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写得紧凑非凡。 那时候,由于三月中政府在首都东北瓜达拉哈拉城附近大败意大利侵略军,首都已转危为安。 戈尔兹将军这时正准备在首都西北向瓜达拉马山区叛军山上防线发动进攻,为了切断敌人的援路线,派美国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到敌后深山中和游击队接上关系,等战斗一打响,炸毁一座铁桥。 本书即从老向导安塞尔莫带乔丹到桥头哨所侦察写起,接着两人就向游击队的营地进发。 老人唤来了小组头头巴勃罗,乔丹和他立刻进行了交锋,矛盾就一步步展开了。 巴勃罗当年原是马贩子,给部队和斗牛场供应马匹,后在斗牛场做帮手时结识了和斗牛士菲尼托同居的比拉尔,菲尼托被牛挑伤死去后,她跟巴勃罗待在一起。 革命爆发时,巴勃罗率众在家乡小镇包围了民防军的兵营,逮捕了所有的法西斯分子,把他们都处死了。 三天后,遭到反动军队的反攻倒算,至深山中打游击,一年来,袭击了几次敌人的据点,炸了一次火车,弄到了几匹马,开始酗酒,意气消沉,只求能在这山区混下去。 他得悉了乔丹的来意,当场提出他所谓的狐狸的原则:要在一个地区待得下去,就只能到别的地区去活动,不然会被敌人赶走。 比拉尔是个直爽热情的妇人,和几个苦出身的斗牛士生活过来,多少尝到了些人间的欢乐,因巴勃罗当初富有男人气概而倾心于他,但如今年近半百,看他堕落成个鼠目寸光的酒鬼和胆小鬼,心里非常懊恼,和那些苦大仇深的游击战士一样,正于无法为他们所热爱的共和国作出贡献。 在这节骨眼上,共和国派来了爆破手。 当晚大家聚集在山洞里,比拉尔带头反对巴勃罗,赞成炸桥,大家一致表态支持她,她豁出来说:"这儿我作主。 "在这剑拔弩张的关头,乔丹不由得伸手按在手枪上,巴勃罗屈服了,但后来出尔反尔,处处只从他个人的安危出发,乔丹不得不在比拉尔和大家的帮助下,克服了他的破坏活动以及敌机敌骑兵的干扰所带来的困难,于星期二早晨及时完成了炸桥任务,但不幸以身殉职。

海明威发挥他独特的叙事艺术,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及丰富多彩的对白,紧紧环绕着罗伯特·乔丹的行动,一气呵成地把这故事讲到底,同时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及回忆,使这个主人公的形象非常丰满。

开篇词

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

每人都是大陆的一片,要为本土应卯。

那便是一块土地,那便是一方海角,那便是一座庄园,

一旦海水冲走,欧洲就要变小。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

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与生灵共老。

丧钟在为谁敲,我本茫然不晓,

不为幽明永隔,它正为你哀悼。

--作者 约翰·敦 译者 李敖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s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各章概要

第一章

1.罗伯特-乔丹和安塞尔莫(当地向导)侦察大桥周边形势;

2.乔丹想到戈尔兹将军向他下达炸桥任务;为配合将由戈尔兹发起的进攻,他必须把桥炸掉;

3.安塞尔莫带乔丹会见当地游击队头儿巴勃罗;

4.巴勃罗担心乔丹的行动会导致叛军会用更强大的措施搜索此地,进而破坏他的地盘、势力、马匹以及性命。

第二章

1.乔丹到达游击队驻地(熊窝),见到吉普赛人拉斐尔。 拉斐尔和安塞尔莫讲到他们以前炸火车的事,又由炸火车引出一个他们搭救出来的姑娘:玛丽亚;

2.吃饭时玛丽亚与乔丹互生好感。 又引出巴勃罗的女人比拉尔;

3.比拉尔强干、坦率,更愿意做炸桥这件事,她将召唤山区另外几帮人来共同完成这项任务。

第三章

1.乔丹和安塞尔莫侦察大桥岗哨形势;

2.回程遇见游击队员奥古斯丁,后者也暗示炸药应保管好,巴勃罗不可信;

3.奥古斯丁与比拉尔一样,对这片山充满厌倦感,不惦念这一城一池。

第四章

1.乔丹对巴勃罗的担忧加深,怕他破坏炸桥,甚至将手放在枪把上,意图干掉他;

2.巴勃罗与比拉尔、手下、乔丹争执,最终他势单力薄,让出指挥权;

3.游击队员普里米蒂伏、安德列斯及其兄弟出场。

第五章

1.拉斐尔问乔丹为什么不干掉巴勃罗;

2.乔丹对杀不杀巴勃罗出现犹豫。 他看到月光下巴勃罗像守财奴一样呵护着自己的马儿,断定此时杀他并不可取。

第六章

1.比拉尔认为巴勃罗已不够成危害,没必要杀掉巴勃罗;

2.乔丹与玛丽亚的关系进了一层。

第七章

乔丹睡觉时玛丽亚钻进了睡袋。 她说她被糟蹋过,没有病,问他爱她吗,得到肯定答复。

第八章

1.密密麻麻的飞机掠过上空,引起山区紧张。 拉斐尔与安塞尔莫被派去侦察大桥;

2.从外边回来的费尔南多讲了一些不太靠谱的消息;

3.比拉尔讲她过去在巴伦西亚的生活。

第九章

1.作为保护者,比拉尔和乔丹谈乔丹与玛丽亚的爱情,建议在乎她;

2.比拉尔和奥古斯丁谈及巴勃罗,她认为巴勃罗垮得不行,而奥古斯丁认为他机灵,仍值得信赖。

第十章

比拉尔回忆刚开始革命时她与巴勃罗的经历。 此处笔墨极重,细节极多,讲到枪决了四个人,又由群众排成两排,让四五个法西斯分子走过去,推到悬崖下。 最后群众(已成醉汉、暴徒)等不及了,冲进镇公所将剩馀的法西斯分子打死、敲死、刺死。 这可能是勇士巴勃罗从此垮掉的因由。

第十一章

1.乔丹见到另一游击队聋子部队的队员华金,他讲他失去了绝大多数亲人;

2.乔丹见到聋子,谈到炸桥后如何撤退,到哪里落脚的问题:是共和国占领区,还是另一个山区。

第十二章

离开聋子营地时,比拉尔脸色苍白,身体不适。 但她没让乔丹他们搭理。

第十三章

1.乔丹与玛丽亚再度交合;

2.乔丹思考爱情、人生;

3.乔丹碰见比拉尔,比拉尔问及他们交合时大地是否在动。

第十四章

1.影响炸桥的雪下来了;

2.比拉尔讲以前自己的爱人:一个叫菲尼托的悲怆而勇敢的小个子斗牛士。

第十五章

1.安塞尔莫在雪地侦察岗哨形势(想到敌人温暖地待在里边);

2.乔丹找到安塞尔莫,一起回山洞。

第十六章

1.巴勃罗与乔丹互开玩笑(危险的玩笑);

2.奥古斯丁殴打"不是男人"的巴勃罗,乔丹险些干掉巴勃罗。 巴勃罗对炸桥形势十分不看好。

第十七章

1.大家趁着巴勃罗不在的时候商议如何处理他。 结论是干掉他,就在当夜;

2.巴勃罗回来后,意外地表态赞成支持炸药。 众人疑他在洞外听到了里边的商议。

第十八章

1.乔丹在前线回想自己在马德里,在盖洛德饭店的往事,特别是与苏联记者卡可夫的交往;

2.乔丹幻想未来回到盖洛德饭店,并写一部关于战争的书。

第十九章

(此章精彩)

众人聊天。 乔丹坚持人死不能预见,比拉尔坚持能预见。 并讲到人死前有股难闻的味道(呼应前边比拉尔给乔丹看过不祥的手相)。

第二十章

乔丹在洞口外用枝条搭建好睡觉地,一直等到夜半时玛丽亚来共眠。

第二十一章

1.乔丹击毙一名冒失前来的骑兵。 他们的行踪和行动很可能暴露;

2.乔丹紧急布置应对措施。

第二十二章

布置战场,为可能来到的交战做准备(延续上一章)。

第二十三章

1.敌人分两批来寻找失踪战友。 出于慎重,乔丹没有挑起战争;

2.敌人撤退后众人聊天,聊未来革命成功后的共和国。

第二十四章

1.奥古斯丁与乔丹聊到玛丽亚,其实奥古斯丁也在乎她;

2.乔丹听到远处枪声,疑是敌人与聋子那伙游击队交火。

第二十五章

敌人与聋子交火,普里米蒂伏坐不住,要去支援。 但是乔丹和赶来的比拉尔认为这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第二十六章

乔丹拆开了死亡敌骑兵的书信,内心在挣扎一个人该杀还是不该杀。

第二十七章

1.聋子一伙与敌人顽抗。 聋子用诱敌深入的策略击毙敌军首领一枚;

2.在飞机轰炸下,聋子全军复没。

第二十八章

对上一章的延续:安塞尔莫等人看着带着聋子首级的敌军撤退。

第二十九章

乔丹委托安塞尔莫安排安德列斯向发起作战计划的师参谋部戈尔兹将军传递一封情报,建议从形势考虑尽快取消进攻。

第三十章

乔丹回想自己的家族(勇敢的祖父和懦弱的父亲),以及故乡美国的战争。

第三十一章

乔丹与玛丽亚度过最后一夜。 他们做了很多关于未来在马德里或者美国生活的梦,玛丽亚讲到了她父母被民防军杀害、她被蹂躏的事情。

第三十二章

同一天晚上,马德里盖洛德饭店,卡可夫及一个将军等人正在交流明日发动进攻的消息。

第三十三章

比拉尔凌晨两点叫醒乔丹:巴勃罗将炸药的引爆装置拿走了,一去不回。

第三十四章

安德列斯在送信途中。 他回想逗牛戏,想尽快完成送信任务好回去参加战斗。

第三十五章

乔丹睡不着,陷入沮丧之后的愤怒。 他因为巴勃罗的背叛而痛恨整个西班牙人。 但是后来愤怒逐渐平息下去,他开始重新积极起来。 有些事情比如引爆炸药,可以用手榴弹捆绑的方式解决。

第三十六章

安德列斯通过关卡,这些莽撞的自己人几次要将他干掉。 最后才不放心地带他去师部;

第三十七章

乔丹与玛丽亚最后一次交合;行动时间将至,一切幸福犹如回光返照。 除非进攻停止了。

第三十八章

巴勃罗在战斗之前突然回归,他称逃逸后他感觉到了孤单,因此他回归。 他带来了别处的五个援兵、五匹马。

第三十九章

行动出发,与巴勃罗带来的援兵会合。

第四十章

送情报的安德列斯在中校那里足足耽误了一下。

第四十一章

1.天亮前乔丹等人行至伏击点,乔丹最后一次布置炸桥及掩护任务。

2.等候天亮。

第四十二章

1.安德列斯的情报运送遭遇巨大麻烦。 一个叫马蒂的政委因对戈尔兹有私见扣留了情报;

2.卡可夫赶到救出被扣押的安德列斯和情报,但是在要找戈尔兹的时候,戈尔兹正在外视察部署,他的副手迟疑着要不要打电话阻止代表进攻的飞机停飞,他还没考虑好,戈尔兹接通了电话。 但是当戈尔兹知道情报时,他们的轰炸机已经义无返顾地飞走了。 戈尔兹带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知道他们完了,情报来得太迟了,一方面他只能掩耳盗铃地相信自己制定这次进攻时所拥有的激情与自豪。 战争就这样,一旦开始,便由着它的惯性一路走到底。

第四十三章

1.乔丹听到飞机投下的炸弹声,射杀了桥上的哨兵,开始行动;

2.艰苦而细致的捆绑炸药过程,因为引爆装置被巴勃罗丢掉了(前头已述),改为捆绑手榴弹引爆,这使行动难度增大;

3.在敌军增援部队开过来时,安塞尔莫和乔丹引爆炸药,安塞尔莫牺牲;

4.遇见比拉尔后,乔丹表达了对巴勃罗的愤怒,认为他是一个凶手,正是他将引爆装置弄没了导致安塞尔莫牺牲。 比拉尔宽慰他,将牺牲的聋子说出来,乔丹熄火;

5.游击队一方出现牺牲情况;

6.巴勃罗安然撤退,但是与他一起作战的五名援兵全部阵亡。 是巴勃罗干掉了他们。 巴勃罗像守财奴一样看上了他们的五匹马儿。 巴勃罗当日叛逃后之所以回来,是因为不舍得这支属于他的游击队;

7.在撤退过程中,因为要照应一匹驮马,乔丹被压断一条腿;

8.乔丹游说巴勃罗将玛丽亚带走。 乔丹与玛丽亚作别;巴勃罗、比拉尔、奥古斯丁等人将玛丽亚带走,山林间只剩下孤零零的乔丹,和他的一条断腿;

9.乔丹艰难地将身子改为俯卧,保持战争的姿势,他想到自己应不应该自杀,他期待敌人早点到来,否则他就要神智不清了。

10.终于,屠杀并取走聋子首级的敌军中尉贝仑多出现在乔丹的视野,"他感觉到自己的心脏抵在树林里的松针地上怦怦地跳着"。 他匍匐的动作呼应了文章开头的动作。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Miller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 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 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 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 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 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 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 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 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 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着《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 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 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 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 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 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 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 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 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 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岛在湾流中》(1970)和《伊甸园》(1986)。 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1]

诗作来源

丧钟为谁而鸣

副标题:生死边缘的沉思录

作者:(英)多恩着,林和生译

内容简介

约翰·多恩,莎士比亚和弗朗西斯·培根的同时代英国同胞。 他的文字和思想与他们一样对17世纪和20世纪的作家影响巨大。 在信仰之内,多恩是追随和仿效耶稣的圣徒;在信仰之外,他是传承和发扬文学和文化遗产的大师。 1623年,多恩因罹染瘟疫而陷于生死未卜、凶多吉少的绝境。 按常理,他将被巨大的恐惧压倒,日常生活一塌糊涂,然而,凭借纯金般的信仰,恪守"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以及"爱人如己"的诫命,多恩不仅没被瘟疫所"阉割",反而写下二十三篇"紧急时刻的祷告"(即本书),这一组历史性的辉煌文献。 其中包含了那段著名的感念:没有人是独自存在的岛屿;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蒙受损失,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而鸣,它为你鸣。

出版信息

丧钟为谁而鸣

副标题:生死边缘的沉思录

作者:(英)多恩着,林和生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3-1

字数:120000

版次:1

页数:218

印刷时间:2009-3-1

开本:16开

印次:1

图书目录

中译本序

中译本导言

献词

第1章 病初的异变和疑惧

第2章 感官的力量和功能,别的机能,异变和崩溃

第3章 卧病在床

第4章 请医生

第5章 医生来到

第6章 医生惧怕了

第7章 医生希望得到帮助

第8章 国王派来御医

第9章 医生们会诊、处方

第10章 医生们发现疾病正在偷偷扩大攻势,因而努力寻找阻击的办法

第11章 为保护心脏不受瘟毒伤害,医生们使用了强心剂

第12章 医生们用鸽子入药,以便从头部吸出气体

第13章 瘟病借助斑点宣告其传染性和恶化

第14章 医生们观察这些突发事件,错过了关键时期

第15章 我昼夜无法入睡

第16章 耳边传来教堂的钟声,那是我在他人的葬礼上为自己悼亡

第17章 钟声为别人温柔鸣响,它告诉我:你必死

第18章 钟声响起,通过它告诉我:我已死

第19章 历经漫漫险航,医生们终于望见陆地:他们发现瘟病要症,似可平安肃清

第20章 基于相关系统材料的提示,医生们准备动手疏泻

第21章 上帝赐福医生们的工作,借助医生们,他让拉撒路走出坟墓,让我离开病床

第22章 医生们研究病根,研究疾病的残馀,以及疾病的起因,并尝试肃清或调整

第23章 医生们提醒我警惕旧疾复发的可怕危险

附录:约翰·多恩年表译后记:在钟声中感恩[2]

作者简介

约翰·多恩(John Donne,1572-1631),英国玄学派大诗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主教(1620-1631)。 他之闻名于世,不仅因其世俗诗作,更因其宗教文字,包括宗教散文、论文,尤其布道词,典型者如二十三篇"紧急时刻的祷告"(即本书),其中"丧钟为谁而鸣"一句,肉身成言,影响深远,为历史所铭记。

林和生,当代著名学者、教授、诗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家、美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 祖籍山东省鄄城,1954年6月27日生于乐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科技哲学"硕士学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精神分析、艺术创造心理学、科学哲学、美学、诗学、西方哲学史、西方思想史等领域。 出版专着、译着等多部,在报刊发表大量文章,主持多个专栏。 其中包括专着:《犹太人卡夫卡》、《孤独人格:克尔恺郭尔》、《凡高传》、《林和生诗集》、《悲壮的还乡》、《文翁石室》、《梦境与魔镜》、《丧钟为谁而鸣》等;译着:《爱的艺术》、《论人的天性》、《分裂的自我》、《拒斥死亡》等。 其着作曾多次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书屋》读书奖"。

参考资料

1.海明威·易文网

2.《丧钟为谁而鸣》译本序·世纪译文

下一篇:复方乙酰水杨酸片 (医用药物)
上一篇:刺马(刺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