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咏尧 (中华民国陆军四星上将)

2023-02-23 15:46:2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1

刘咏尧中华民国陆军四星上将

刘咏尧(1909年7月10日—1998年8月22日),湖南醴陵人,中华民国陆军四星上将,孙女是中国台湾著名歌手刘若英。

刘咏尧1922年毕业于湖南岳云中学,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在对陈炯明的两次东征中,表现勇敢,升任营长。

1925年底,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 1929年后在各级政训处任职。 1935年8月任各军校毕业生调查处处长。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国立中正大学校长、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副主任等职。

1945年入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学习,毕业后历任国防部军职人事司司长兼参谋次长、国防部人事司司长、部长办公室主任、国防部次长等职,并担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干事。

1949年随国民党撤往中国台湾,1951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同年退出军界,创办国防丛刊并自任社长,兼任中国台湾大学教授、国民党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等职。

刘咏尧素有“儒将”之称,主要著作有《中国国民党党史》、《政治学概论》、《人事行政论丛》、《人生哲学论》、《经济学概论》等。 1998年8月22日病逝于中国台湾。

本名

刘咏尧

别名

字则之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籍贯

湖南醴陵

毕业院校

湖南省立岳云中学,朝阳大学,陆军讲武学校,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第六队,莫斯科中山大学

性别

出生年月

1909年9月1日

去世年月

1998年8月22日

职业

陆军上将

政党

中国国民党

代表作品

他在中国台湾军政界有“儒将”之称,留下大量诗文,著有《中国国民党党史》、《政治学概论》、《世界各国革命史》、《人事行政论丛》、《人生哲学论》、《经济学概论》、回忆录《九十忆往》等的一些知名作品。

孙女

刘若英

人物履历

早年经历

刘咏尧,1909年7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姚家坝乡(今属株洲县)。

1914年入竹山刘氏幼小学。

1915年入私塾。

1917年入醴陵清安镇兰谊高等小学。

1918年入醴陵北区鸿仙寺高等小学。

1919年考入湖南省立岳云中学。

1922年毕业;8月赴北京考入朝阳大学。

1923年春,入广州大本营学生连;同年冬,入陆军讲武学校。

1924年8月,入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第六队受训,为同期最小的学员(15岁)。

抗战以前

1925年春毕业;同年2月随该校学生军东征;5月任冲锋队队长;9月参加第二次东征,多次负伤不下火线,因功升营长;12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入中山大学第七班(该班当时被称作中大的“理论家班”,共20人,邓小平是该班班长,其余还有左权、李卓然、潘自力、林伯生、屈武、谷正纲、谷正鼎、康泽、邓文仪、萧赞育等人,云集后来国共两党的重要成员)。

1927年秋学成归国;9月任陆军中校营长;10月升上校团长。

1929年起担任国民党南京中央军校政训处政治总教官

1929年北伐后,任第四军总指挥部政治处组织科科长,未几,调任宣传科科长;4月调任50师政治部陆军少将主任;9月进阶中将。 任第五军总指挥部政训处主任。

1930年,调黄埔同学会主任秘书。

1931年4月,兼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剿匪”宣传处副主任;7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政训处陆军中将处长,先后创办怒潮剧社,兼任社长,《扫荡报》兼任社长,成立力行社南昌分社,兼任书记。

1932年复兼三民主义力行社中央干事,7月任赣粤闽三省“剿匪”总司令部政训处处长。

1933年2月,调军事委员会政训处任副主任,并兼政训研究班主任;8月兼中华复兴社中央干事。

1934年4月,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训处处长,兼国立中央大学教授。

1935年8月,调军委会中央各军校毕业生调查处处长,在南京设立新生学校,后易名中正学校,兼任校长,同年兼中国童子军总会常务理事及秘书长,庐山军官训练团讲师。

1936年在南京组织逾万人参加的全国童子军第一次大检阅,曾轰动一时。

抗战期间

1938年1月,任湖南省抗日自卫军副总司令兼军管区副司令、参谋长,并兼湖南大学教授;7月兼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监察会候补监察,并兼人事室主任。

1939年1月,恢复中正学校,任董事长兼校长。 兴建军政部抗日遗属工厂,兼任厂长。 设置军政部军官总队,兼任总队长,嗣兼中正大学校长;7月兼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副处长,并兼任中国农民银行常务董事。

1941年5月,兼军委会政治部第二厅厅长。

1942年1月,兼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组织委员,3月兼陆军大学教授。

1943年5月兼军委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并兼三民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干事会干事;同年六月,调铨叙厅任陆军中将副厅长;同年7月,代理厅长。

1945年1月,调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一期受训;同年6月,国民政府授为陆军中将。

内战期间

1946年8月,任国防部军职人事司司长兼参谋次长;9月派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第二届中央干事会干事;11月当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同时于南京重建中正学校兼任校长、董事长,后复于杭州、上海设立分校,均兼任校长;12月筹设南京中正大学。

1947年6月,任国防部人事司司长;8月兼三民主义青年团西北、甘、宁、青、新四省督导主任;9月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及党团联席会议决定,由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转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1948年初任国防部部长办公室主任。

1949年1月代理国防部部务;9月任国防部次长;同年12月与顾祝同同机逃往中国台湾。

去台期间

1950年4月,调“总统府”任陆军中将战略顾问,并续任“国民大会代表”;同年6月,兼《国防丛刊》社长。

1951年4月,兼“国立”中国台湾大学教授。

1952年11月兼国民党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

1953年7月,兼中国台湾省杂志事业协会理事长;11月兼“中国诗词歌联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1954年3月,兼留俄同学会理事;5月续兼“中国童子军总会常务理事”;7月兼“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10月兼“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

1956年2月,兼国军政工史编纂委员会委员;3月兼“国立”中国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1957年10月,兼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11月受聘为国民党台中台南新竹等县党务考察督导。

1958年3月,兼远东区国际童子军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同年4月,兼“国史馆史料审查委员会”委员。

1960年兼中正大学毕业同学会会长。

1961年1月,兼湖南省醴陵县同乡会理事长;7月兼“中印文化协会”顾问。

1963年3月兼“中国社会学会”理事长;7月兼“中韩文化经济协会”常务理事。

1965年5月兼“中菲文化教育协会”理事长。

1966年7月,兼“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委员。

1969年10月兼“中法文化经济协会”理事。

1970年7月,兼“中国孔孟学说研究会”常务理事。

1971年3月,兼“中国政治学会”理事;10月兼国际扶轮总会“中国总社”名誉理事。

1974年6月兼“中国教育协进会”常务理事。 11月兼“中国艺术促进会”理事。

1975年5月,兼“中国兵学研究会”主任委员。

1980年12月兼“中国文化界联谊会”首席顾问。

1981年9月,兼任国际资深公民协会“中国总会”理事;10月兼香港《中正日报》名誉董事长。

1984年5月,兼世界大同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1998年8月22日病逝于中国台湾。

人物著述

刘咏尧在国军军界有儒将之称,著有《中国国民党党史》、《政治学概论》、《世界各国革命史》、《人事行政论丛》、《人生哲学论》、《经济学概论》,回忆录《九十忆往》等。 [2]

人物轶事

刘咏尧同胡宗南、杜聿明、陈赓、左权、徐向前同为黄埔一期同学。 同聂荣臻、叶挺为黄埔三期教员。 90年代以后刘咏尧联合中国台湾的黄埔同学邓文仪、王叔铭、刘蹯、张琦、袁朴等人发起“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

1992年聂荣臻元帅逝世,与刘安淇、张炎元、何志浩、王叔铭等人共同敬送挽联“荣臻大元帅千古:百战沙场,功耀华夏,星沉南海千古恨;一代人杰,勋尊元帅,月冷西山万民悲”。

1993年8月6日,曾以中国和平统一协进会访问团名誉团长的身份前往北京访问。

人物家庭

1926年,刘咏尧与9名黄埔军校学生被选拔至莫斯科中山大学,与邓小平、乌兰夫一道,成为该校的第一届毕业生。

在这里,刘咏尧结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韦碧辉。 韦碧辉是当时的“才女”,她与廖仲恺的女儿廖梦醒一道,从广州执信学校选拔至此,在广州执信中学优秀校友的名册上,依旧保留有她的名字。 两人育有两子:刘纬文和刘纬武。

上世纪40年代初两人离异,刘纬武与哥哥刘纬文随母亲生活。 二人离婚后,经黄杰介绍,刘咏尧结识后来的妻子钟光仪。 后者是他在南京创办的中正学校第一届学生。

1949年底,刘咏尧从成都机场搭乘最后一班飞机离开大陆,没能说服在广州的小儿子刘纬武一同离开。 大儿子刘纬文,即刘若英的父亲,彼时正就读于厦门海军官校,早已随同师生到达高雄。 历史的海浪将这家人分隔于两岸。

1961年,刘纬武获准前往香港,与母亲团聚。 晚年的母亲跟他谈话,“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不管他曾经做过什么,他是你的父亲,你要去见他”。

带着母亲的叮咛,1971年,刘纬武去了中国台湾,见到22年未谋面的父亲。 [1]

个人生活

据刘咏尧的孙女刘若英透露,祖父生前喜欢听她唱《黄埔军校校歌》,也喜欢听《绿岛小夜曲》。 尽管刘若英自从出道以来未曾依靠过家族背景,然而,刘若英又表示自己的成功少不了祖父生前给予她精神上的支持鼓励,祖父身后也似乎一直在护佑着她。

参考资料

1.刘咏尧·楚汉网

2.黄埔军校第一期醴陵籍学员名录·天下湖南网

下一篇:张双利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上一篇:拉丝 (加工工艺)